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的啓示▪P5

  ..續本文上一頁求不到。我問他:“你幾個人住?”他說他一個人在山上住小茅篷。我說:“那你要冰箱做什麼?”求,要如理如法的求,就有求必應。不如理如法,貪圖享受,這種祈求,佛菩薩是不會幫助的。換句話說,佛菩薩不會成就你的貪嗔癡;離開貪嗔癡,真正在道業上,佛菩薩會幫助你的。

  “若未來世”,就是我們現在這時候。“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菩薩名字。”今天我們都聽到地藏菩薩的名字。“或贊歎”,我們念南無地藏王菩薩,這是贊歎。“或瞻禮”,見到菩薩的像,我們恭敬頂禮。“或稱名”,稱名是執持名號。“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镂,塑漆形像。”這些事情許許多多人都做到了。“是人當得百返生于叁十叁天,永不墮惡道。”這個果報太殊勝了。你們能信嗎?聽到地藏菩薩名號,每天念幾句南無地藏菩薩,供地藏菩薩形像,天天拜叁拜,供點鮮花水果,就一百次往返忉利天,不墮叁惡道,你相不相信?經上明明如此說,佛無妄語。可是你天天這樣做,照墮叁惡道不誤,原因在哪裏?經上寫明“善男子、善女人”。你是不是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就在“善”這一個字。這個善的標准是什麼?此經爲大乘經,善的標准是,觀經叁福十一句通通做到。善有叁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世間善;假如經文說世間男子女人,就是指這四句。沒有用“世間”,用“善男子善女人”,是大乘經,那麼這四句還要加上“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再加上“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十一句通通做到,才是“善”的標准。

  聞名:是菩薩法,聞不是耳聽。佛常在經論裏告訴我們,小乘以下修的是戒定慧叁學,大乘菩薩修的是聞思修叁慧。此經是大乘經典,大乘菩薩所修的是屬于叁慧,所以這個聞是叁慧裏的聞慧,用一個字,聞思修叁慧就圓滿。叁慧,我們沒有,菩薩才有;受了菩薩戒照樣沒有,不是真菩薩,是挂名的,有名無實。叁慧一定要理解清楚,修學才不會造成重大傷害。我在早年主持佛教會大專講座的時候,曾經有一個學生來告訴我:“法師,我聽經已經聽了兩年,我不想再聽!”我說:“爲什麼?”他說:“我要去思惟,要去修行。”我一聽就明了。我說:“這兩年,你是聞慧得到了,聞了之後再去思,是不是?”他說:“對的。”我說:“思兩年再去修?”他說:“對。”我說:“今天這堂課要不要聽?”他說:“要聽。”我就向大衆解釋什麼叫“聞思修”。他把聞思修搞錯了,以爲聽經是聞慧,回去研究想像叫思慧,這樣的誤會是曲解經義。照他這樣想法,兩年聽經聽了一些我在講臺上的胡說八道;明天不聽了,回去再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兩年,然後再盲修瞎練。叫佛菩薩冤枉死了,哪有這回事!叁慧之慧是戒定慧之慧,所以叁慧是戒定慧那個慧得到,才有叁慧;換句話說,慧從定來,定從戒來,戒是如法修行而來。能夠如法修行,才會得定,定了後才開慧,慧的作用就叫叁慧。聞是接觸,耳聽音聲接觸叫聞,眼看色也叫聞,用這一個字作代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接觸叫聞。明了叫思,不能想像,一接觸就明了。從明了這個意思來講,叫思慧;從斷惑這個意思來講叫修慧。所以聞思慧沒有次第,是一次完成,聞就是思修,思就聞修,是一而叁,叁而一,不是把它分成階段的。戒定慧叁學可以分成次第,叁慧沒有次第。所以經文上的聞,不是普通的聽聞,這是菩薩的叁慧,一接觸,對于菩薩本願功德法門殊勝不可思議,立刻就明了,立刻就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這是“聞是菩薩名字”。

  底下是依教奉行略舉數端。怎麼依教奉行呢?“贊歎”:是演說這個法門。講地藏經,把地藏菩薩本願的功德、法門殊勝的修學,推薦介紹給大家。“瞻禮”: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禮拜,是內心對于這個法門有至誠的恭敬。“稱名”:對于這個法門念念不忘,心口俱到。“供養”:不僅是對佛菩薩,是以這個法門、以這個修學來供養大衆,這就是以孝心、敬心對待一切衆生,這是修地藏的供養。大乘戒經裏佛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地藏的孝敬推廣到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以孝順父母之心來孝順一切衆生;以尊重老師的心、尊重佛陀的心,來尊重一切衆生;這叫供養,這是真實的供養。“彩畫刻镂”:是造菩薩的形像,造像的功德是宣揚這個法門。佛教絕不是多神教,佛教裏沒有神。菩薩與佛皆是表法,用現代話來講,是教學的工具。供養佛菩薩的像,是讓我們常常想起佛菩薩的教訓。供養一尊地藏菩薩,我們一見形像,就想起經典裏的教訓,提醒自己有沒有依教奉行,功德利益在這個地方。所以供養佛菩薩像,是用它來提醒我們,不是把它當作神明來看待;許多人錯會了,因而失去佛法修學的利益,非常可惜!我們應該把佛教正名爲佛陀的教育(是釋迦牟尼佛對一切衆生的教育、教學,它不是宗教);使世人對佛法改觀,看法與態度轉變,對于佛法的弘揚就會普遍。宗教是迷信的,宗教要靠感情、宗教的情操;佛法不如此,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是理性的、理智的,不是感情的。情都是迷,迷情啊!佛陀教我們覺悟,不教我們迷惑。我們一定要把佛教本來的面目認識清楚,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經典是教科書,把它看作是神明經典,態度就不一樣,得的利益就不相同。若把它看成神的指示,那就絕對服從,不准解釋;把它看作教科書,裏面字字句句活活潑潑,裏頭有無量義,趣味無窮,受用無盡。佛教教學的宗旨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學的目標是教我們離苦得樂。佛的教學沒有定法,但是原理原則是永恒不變;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是永遠不變的目標,而方法手段隨時可以變。觀音菩薩在普門品裏告訴我們,應以什麼身得度者,就現什麼身而爲說法。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中國人得度者,即現中國人而爲說法。中國人造的佛像像中國人,日本人的佛像像日本人。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相,身相都隨緣。所以佛教傳到中國來,佛現中國人的相,佛的道場完全是中國的建築,中國人非常歡喜的接納它。

  修行的模範

  經文裏爲我們介紹叁位典型模範的地藏法門修學者。佛法教學的藝術,不但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做一個樣子給我們看,這是最圓滿的教學。在大乘圓教經典裏,這種例子很多。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是表演給我們看,旨在說明一個大乘的修學人,在這世間怎麼樣生活?怎樣處世待人接物?如何把理應論、方法活活潑潑的應用在生活當中。楞嚴會上有二十五位菩薩,敘說他們修行證果的經過;二十五圓通法門,也是表演給我們看的。

  在這部經裏,佛以婆羅門女、光目女、長者子作代表,說明在生活當中,實際上修學這個法門,所得到的成就和利益。這樣的教科書才真正圓滿,值得我們贊歎。方東美先生對佛教經典這樣贊歎:它是世間最圓滿的教科書,古今中外典籍不能與它相比。

  長者子

  長者子發心修行的原因,是見到佛的相好。他問佛:“您爲什麼有莊嚴的好相?”佛就告訴他如何修行。修行是因,身相是果報。善因得善果。看相的人也常說:“相隨心轉。”要想得好相,先要修好心;有好心,必有好相。長者子是從這兒發心的。爲什麼把長者子放在第一個?這個用意很深。佛法的教學,不重視談玄說妙,佛法修學著重在事實。諸佛菩薩幸福、快樂、健康、長壽,這就是給我們一個非常現實的樣子,我們要想得到,就向佛菩薩學習。這是第一課——相好莊嚴,給我們很大的啓示。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要是沒有端正莊嚴的好相,令一切衆生羨慕,我們就對不起老師(佛),也對不起父母,這就是不孝親、不尊師,因爲沒有修好。無論出家在家弟子,都要認真修行,使自己有快樂、幸福、活活潑潑的相,使人一見生歡喜心,一見生恭敬心、羨慕心、想學你的心,佛教自然就推廣介紹出去。這是自利利他的第一課。

  婆羅門女

  婆羅門女教我們盡孝。盡孝的力量幫助她修行證果。她母親過世,生前造很多罪業,且不相信叁寶。她是虔誠的佛弟子,知道她母親造業,必定墮落在惡道,爲人子女,一定要把母親從地獄救出來,這才是孝。怎麼救?在她那時候,也有佛出現在世間,佛名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但是佛已滅度,是佛的像法時代。(我們現在是釋迦牟尼佛末法初期。)她見到佛的形像,見不到佛本人,她在佛像面前祈求:“可惜佛不在世,佛若在世,我要問問我的母親在哪裏?佛一定會告訴我。”她這番祈求的心非常懇切,感動佛以音聲告訴她。人真誠到極處,必定能夠與佛菩薩感應道交。佛告訴她怎樣救度母親,並沒有說她母親在哪裏;叫她回去念佛,讓她自己修行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教學方法最高明的。她回家認真念佛,念了一天一夜,就見到地獄相。遇到地獄主事的鬼王,鬼王告訴她:“這個地方只有兩種人可以來,一個是造地獄業因,來此受罪的人;另一種是菩薩,菩薩到地獄來參觀,來說法度衆生。除這兩種人外,其余不可能到此地。”婆羅門女是外道,外道女子念佛一天一夜就成了菩薩!想想彌陀經上所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沒錯,一天一夜時間不長,但她得一心不亂,最低限度是事一心不亂。因爲事一心不亂的境界與阿羅漢平等,就有能力參訪地獄。她爲什麼能夠在一天一夜,以外道凡夫女子身,就能夠念到一心不亂,證得菩薩的境界?因爲她孝順母親,救母親心切,才一心一意去修持。假如她的母親沒有死,不墮地獄,她永遠不能夠成爲菩薩。她能夠成爲菩薩,是她母親幫助她的。母親以這個功德,離開地獄生忉利天。超度必須自己修行證果。自己超凡入聖,是因爲他(亡者)這個因緣,我們才能做到;他有這份福,他才能夠上升,離開惡道,道理在此。假如我們給他念幾卷經,自己沒有一絲毫境界…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