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地藏經的啓示▪P6

  ..續本文上一頁,他(亡者)得到的利益則太有限了。因爲念經是口善而已。還有什麼好處?這是把怎麼樣盡孝,給我們表露無遺,這是我們要修學的處所。我們今天如果要幫助亡人祖先,要超度他們,或是要慈悲一切,普度一切衆生,就要認真努力修學,這是互爲因緣,相輔相成的。沒有孝心這個力量推動,她不可能有這樣的境界,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有這麼殊勝的成就。佛教她念本師佛,沒有教她念阿彌陀佛。我們覺得奇怪,地藏經上教人念佛,都沒有教人念阿彌陀佛。一切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地藏經沒有?地藏經是講孝,孝是講念本師佛,這是與我們最親近的老師。我們的本師佛是釋迦牟尼佛。我們念阿彌陀佛之前先念叁稱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之後才念阿彌陀佛。爲什麼念阿彌陀佛?是本師教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尊重本師,就是依教奉行。地藏經上字字句句教導我們不忘本,它的用意在此,不要生懷疑。爲什麼沒有教她念阿彌陀佛?爲什麼沒有教她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這個科目宗旨意趣不相同,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是修學的根本之根本。明白這個意思之後,對我們自己修學,對我們怎樣孝親尊師,都有非常具體、非常明確的實習方式,知道從哪裏下手。如果我們的雙親還健在,好啊!比婆羅門女幫助母親還容易得多。墮到惡道,要超度真難。現前在,要勸導父母學佛。有些父母排斥佛教,反對佛教,這怎麼辦?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把原因解開,他就會相信,就會接受,這要智慧,要善巧。

  光目女

  第四品爲我們介紹光目女。光目女供養證得羅漢果之出家人。她也是母親過世,爲了超度母親,求阿羅漢教她方法;這也是我們修學孝道一個很好的榜樣。阿羅漢是小乘證得圓滿的果位,見思煩惱斷盡,但是要觀察六道的狀況,還要入定,如果不作意入定,他就見不到。由此可知,到九次第定,定力還不自在。大菩薩(見性的法身大士),觀察六道的狀況,無須入定,因爲他行住坐臥都在定中。大乘經上常贊歎這些大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顯示出法身大士與阿羅漢的功力神通不相同之處。阿羅漢入定觀察,看見光目女的母親,墮在地獄,受極大苦。光目女救度她的母親也是用念佛的方法。本經修學自利利他的方法,前後始終教我們念佛。本經提倡孝道,教我們孝親尊師,所以教光目女與婆羅門女念的都是本師佛。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同修,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尊重本師釋迦牟尼佛,因爲念佛求生淨土,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是他老人家對我們真實的期望,我們依教奉行,就是本師最好的學生,絕對不違背本師的教導。我們雖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修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世尊的本願。光目女念佛的功夫比婆羅門女差一等,婆羅門女是在定中遊覽地獄,而光目女只在夢中得到佛的感應。這說明念佛一定要有真正的功夫,沒有功夫,決定得不到自利利他的效果。再看果報,婆羅門女的母親生忉利天,光目女的母親出了地獄又到人間;一個是超度到天上,一個是超度得人身。得人身,她因過去生中罪業很重,所以生在下賤之家,爲婢女之小孩,而且知道自己的前世,生下來叁天就會說話,也還記得地獄的狀況 — 記憶猶新。大凡一個人投胎轉世,會有隔陰之迷,前世之事都不記得。爲什麼光目女的母親能記得前世的事情呢?這情形不僅經典上有記載,我們這世間也有,不常見而已。佛法裏講投胎人身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來“坐胎”,即母親懷孕時就入胎了,所以他在胎裏要坐十個月。胎胞裏的痛苦不是我們想像得到的,佛在經上講,跟地獄差不多,稱爲胎獄。胎兒與母親的情緒有密切的關系,母親歡喜時,胎兒也過得很舒服;母親不高興、煩惱時,胎兒就痛苦不堪。這樣坐胎十個月生出來,前世之事忘得幹幹淨淨,絕大多數的人都是這種情形。有少數則是“奪胎”,即母親生産時,坐胎之人一出生就死了,神識也離開了,另外一個神識看到身體,就投到身上,這就叫奪胎。奪胎沒有十月坐胎之苦,所以對于前世之事記得清清楚楚。光目女的母親就屬于奪胎,所以她很清楚,沒有隔陰之迷。她知道前世造的罪業,也知道她在地獄受的果報,也曉得她的女兒很孝順,給她修福,她才能順利得到人身。得到人身後,壽命很短,只有十叁歲。十叁歲之後,還要繼續受苦,這才要求女兒想辦法,讓她十叁歲之後不要再墮惡道。這些事情都是真實的,絕對不是佛陀在編故事。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真”是不假,“實”是不虛。“如語者”,說得恰到好處,完全是事實,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佛陀教大家不妄語,佛哪有妄語的道理?所以經上講的全是事實。光目女經過這番事實證明修學的真實功德、殊勝的果報之後,又發起大心,要度盡一切苦難衆生;這是地藏菩薩因地所發之大願,生生世世永遠修學這個法門。光目女得佛感應告訴她,她母親十叁歲之後,轉生爲梵志。佛在經上說,古印度佛教以外的宗教有九十六種,梵志是很好的外道修行者。她晚年遇到佛法,壽命一百歲。怎麼曉得光目女的母親晚年遇到佛法?因爲經上講她晚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她若不聞佛法、不念佛、不發願,怎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無量壽。這種果報非常殊勝!這也是給我們作榜樣。

  這個法門從孝親(救度自己親人)開始。經上說得清楚,說得明白,是把自己救度親人的心願擴大到救度一切苦難衆生,這就是地藏本願,就是孝道的擴展;實在講,這是孝道的圓滿,真實盡到稱性的孝敬。所以釋迦牟尼佛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法門,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離開這個基礎,一切法門都不能成就。這部地藏經所說的就是觀經叁福的詳細說明。淨宗也是建立在地藏法門的基礎上,我們這一生念佛求生淨土才決定可靠,才真正有把握。

  分身無量,主伴圓融

  第二品是分身集會。這一品也給我們非常大的啓示,千萬不能輕易看過。佛在華嚴經上說明法界的真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實狀況。我們可以從地藏經得到證實,也從地藏經對于華嚴有了深廣的體驗。分身集會品裏告訴我們,地藏菩薩分身在無量無邊的世界。他是不是一個人變現出很多身在一切世界呢?如果這種說法,現代人很難接受。爲什麼?太不可思議了!世界是無量無邊,怎麼個分法?這裏面涉及非常深廣的理論,如果不是深入大經大論,不容易講得清楚,講清楚了也不容易令人聽得清楚。但是從另一方面也講,也能講得通;凡是修學這個法門的人都是地藏菩薩。你若真正發心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對父母盡孝道,把孝道發揚光大,以這個孝心孝順一切衆生,你就是地藏菩薩的分身。後面釋迦牟尼佛也講:“吾亦分身千百億,廣設方便。”本師釋迦牟尼佛也分身無量無邊,也是充遍虛空法界。地藏菩薩沒有一個世界沒有他,無時無處不在。釋迦牟尼佛也是分身在盡虛空遍法界,不僅在娑婆世界,他方世界也能見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含義很深,使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孝親、尊師那種深廣的意趣。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導師,好像是學校的校長。一個世界只有一個佛,釋迦牟尼佛在他方世界是什麼身分呢?他在他方世界現菩薩身,他方世界的佛到娑婆世界來也現菩薩身。就好像我在這個學校是校長,到別的學校去當教授;別的學校的校長到我這個學校來當教授。佛門當中圓融自在,平等無礙,顯示出真實的平等,也是華嚴經上講的主伴圓融,從主伴圓融體會到真正的平等。什麼叫主?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主(教主),十方諸佛都是伴。主好比是校長,十方諸佛都來作教授。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主,釋迦牟尼佛是伴。到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是主,阿彌陀佛是伴。這種圓融,主伴無礙,彼此地位完全平等,絕無高下之分。我們從“人”看出這個事實真相,然後再看“法”,才真正明了佛法所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修地藏法門,地藏經是主,所有一切經都是伴 — 華嚴、法華、無量壽經通通是伴。我們以無量壽經爲主,地藏經是伴;以華嚴經爲主,無量壽經是伴,一個是主,其他都是伴。人人都可以作主,人人也都是伴。所有一切法門,任何一法門都可以爲主,任何一個法門同時也是伴。主伴圓融,大家認識這個事實,認識這個真相,我們的心就平了。無論自己修哪一個法門,對于修不同法門的人一定起恭敬心、平等心;絕對不會說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不如我,你比我差多了。這樣就生起傲慢,生起煩惱,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教我們得清淨心、開真智慧、斷煩惱的。如果修學法門,供養佛菩薩,有了先入爲主的錯誤觀念,這是對事實真相沒有能夠理解,只能得一點人天福報而已;對于戒定慧叁學的成就,或是念佛功夫的得力、往生不退成佛,可以說有很大的障礙。地藏經這些經文,使我們恍然大悟,真正領略到華嚴的十玄;特別是主伴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在這裏看到了。

  教學的對象-法界一切衆生

  叁、四、五品是說明地藏菩薩教化的對象,也就是度衆生的對象;實際上,就是地藏法門教學的對象。

  第叁品是觀衆生業緣品,經文一開端是摩耶夫人請法,這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她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母。經文裏看到母親對于子女之愛護無微不至,摩耶夫人就表演這一套。她的心念念不忘閻浮提衆生,閻浮提是她的故鄉;她向地藏菩薩請教,專問閻浮提衆生的狀況。地藏菩薩則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狀況來答覆。摩耶夫人聽了還沒有體會到,還是以閻浮提衆生爲她關懷的對象。這一節非常有人情味,說明世間人對于子女的疼愛,故鄉的留戀,顯示人之常情。讀經讀這一段,要體會這個境界。地藏菩薩心量就大了,顯示我們心量一定要拓開。心量如果不拓開,就不能跟真心自性相應,如此,我們的成就就小,就不…

《地藏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