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亡者)得到的利益则太有限了。因为念经是口善而已。还有什么好处?这是把怎么样尽孝,给我们表露无遗,这是我们要修学的处所。我们今天如果要帮助亡人祖先,要超度他们,或是要慈悲一切,普度一切众生,就要认真努力修学,这是互为因缘,相辅相成的。没有孝心这个力量推动,她不可能有这样的境界,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有这么殊胜的成就。佛教她念本师佛,没有教她念阿弥陀佛。我们觉得奇怪,地藏经上教人念佛,都没有教人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都劝人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地藏经没有?地藏经是讲孝,孝是讲念本师佛,这是与我们最亲近的老师。我们的本师佛是释迦牟尼佛。我们念阿弥陀佛之前先念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之后才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念阿弥陀佛?是本师教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就是尊重本师,就是依教奉行。地藏经上字字句句教导我们不忘本,它的用意在此,不要生怀疑。为什么没有教她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没有教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这个科目宗旨意趣不相同,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这是修学的根本之根本。明白这个意思之后,对我们自己修学,对我们怎样孝亲尊师,都有非常具体、非常明确的实习方式,知道从哪里下手。如果我们的双亲还健在,好啊!比婆罗门女帮助母亲还容易得多。堕到恶道,要超度真难。现前在,要劝导父母学佛。有些父母排斥佛教,反对佛教,这怎么办?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把原因解开,他就会相信,就会接受,这要智慧,要善巧。
光目女
第四品为我们介绍光目女。光目女供养证得罗汉果之出家人。她也是母亲过世,为了超度母亲,求阿罗汉教她方法;这也是我们修学孝道一个很好的榜样。阿罗汉是小乘证得圆满的果位,见思烦恼断尽,但是要观察六道的状况,还要入定,如果不作意入定,他就见不到。由此可知,到九次第定,定力还不自在。大菩萨(见性的法身大士),观察六道的状况,无须入定,因为他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大乘经上常赞叹这些大菩萨:“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显示出法身大士与阿罗汉的功力神通不相同之处。阿罗汉入定观察,看见光目女的母亲,堕在地狱,受极大苦。光目女救度她的母亲也是用念佛的方法。本经修学自利利他的方法,前后始终教我们念佛。本经提倡孝道,教我们孝亲尊师,所以教光目女与婆罗门女念的都是本师佛。我们今天修净土的同修,专念阿弥陀佛就是尊重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是他老人家对我们真实的期望,我们依教奉行,就是本师最好的学生,绝对不违背本师的教导。我们虽依照地藏菩萨本愿经修行,还是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世尊的本愿。光目女念佛的功夫比婆罗门女差一等,婆罗门女是在定中游览地狱,而光目女只在梦中得到佛的感应。这说明念佛一定要有真正的功夫,没有功夫,决定得不到自利利他的效果。再看果报,婆罗门女的母亲生忉利天,光目女的母亲出了地狱又到人间;一个是超度到天上,一个是超度得人身。得人身,她因过去生中罪业很重,所以生在下贱之家,为婢女之小孩,而且知道自己的前世,生下来三天就会说话,也还记得地狱的状况 — 记忆犹新。大凡一个人投胎转世,会有隔阴之迷,前世之事都不记得。为什么光目女的母亲能记得前世的事情呢?这情形不仅经典上有记载,我们这世间也有,不常见而已。佛法里讲投胎人身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坐胎”,即母亲怀孕时就入胎了,所以他在胎里要坐十个月。胎胞里的痛苦不是我们想像得到的,佛在经上讲,跟地狱差不多,称为胎狱。胎儿与母亲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母亲欢喜时,胎儿也过得很舒服;母亲不高兴、烦恼时,胎儿就痛苦不堪。这样坐胎十个月生出来,前世之事忘得干干净净,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这种情形。有少数则是“夺胎”,即母亲生产时,坐胎之人一出生就死了,神识也离开了,另外一个神识看到身体,就投到身上,这就叫夺胎。夺胎没有十月坐胎之苦,所以对于前世之事记得清清楚楚。光目女的母亲就属于夺胎,所以她很清楚,没有隔阴之迷。她知道前世造的罪业,也知道她在地狱受的果报,也晓得她的女儿很孝顺,给她修福,她才能顺利得到人身。得到人身后,寿命很短,只有十三岁。十三岁之后,还要继续受苦,这才要求女儿想办法,让她十三岁之后不要再堕恶道。这些事情都是真实的,绝对不是佛陀在编故事。金刚经上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真”是不假,“实”是不虚。“如语者”,说得恰到好处,完全是事实,没有增加一点,也没有减少一点。佛陀教大家不妄语,佛哪有妄语的道理?所以经上讲的全是事实。光目女经过这番事实证明修学的真实功德、殊胜的果报之后,又发起大心,要度尽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地藏菩萨因地所发之大愿,生生世世永远修学这个法门。光目女得佛感应告诉她,她母亲十三岁之后,转生为梵志。佛在经上说,古印度佛教以外的宗教有九十六种,梵志是很好的外道修行者。她晚年遇到佛法,寿命一百岁。怎么晓得光目女的母亲晚年遇到佛法?因为经上讲她晚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她若不闻佛法、不念佛、不发愿,怎能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无量寿。这种果报非常殊胜!这也是给我们作榜样。
这个法门从孝亲(救度自己亲人)开始。经上说得清楚,说得明白,是把自己救度亲人的心愿扩大到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就是地藏本愿,就是孝道的扩展;实在讲,这是孝道的圆满,真实尽到称性的孝敬。所以释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的无量法门,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离开这个基础,一切法门都不能成就。这部地藏经所说的就是观经三福的详细说明。净宗也是建立在地藏法门的基础上,我们这一生念佛求生净土才决定可靠,才真正有把握。
分身无量,主伴圆融
第二品是分身集会。这一品也给我们非常大的启示,千万不能轻易看过。佛在华严经上说明法界的真相,也就是宇宙人生的真实状况。我们可以从地藏经得到证实,也从地藏经对于华严有了深广的体验。分身集会品里告诉我们,地藏菩萨分身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他是不是一个人变现出很多身在一切世界呢?如果这种说法,现代人很难接受。为什么?太不可思议了!世界是无量无边,怎么个分法?这里面涉及非常深广的理论,如果不是深入大经大论,不容易讲得清楚,讲清楚了也不容易令人听得清楚。但是从另一方面也讲,也能讲得通;凡是修学这个法门的人都是地藏菩萨。你若真正发心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对父母尽孝道,把孝道发扬光大,以这个孝心孝顺一切众生,你就是地藏菩萨的分身。后面释迦牟尼佛也讲:“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分身无量无边,也是充遍虚空法界。地藏菩萨没有一个世界没有他,无时无处不在。释迦牟尼佛也是分身在尽虚空遍法界,不仅在娑婆世界,他方世界也能见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含义很深,使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孝亲、尊师那种深广的意趣。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导师,好像是学校的校长。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释迦牟尼佛在他方世界是什么身分呢?他在他方世界现菩萨身,他方世界的佛到娑婆世界来也现菩萨身。就好像我在这个学校是校长,到别的学校去当教授;别的学校的校长到我这个学校来当教授。佛门当中圆融自在,平等无碍,显示出真实的平等,也是华严经上讲的主伴圆融,从主伴圆融体会到真正的平等。什么叫主?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主(教主),十方诸佛都是伴。主好比是校长,十方诸佛都来作教授。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释迦牟尼佛是伴。到华藏世界,毗卢遮那佛是主,阿弥陀佛是伴。这种圆融,主伴无碍,彼此地位完全平等,绝无高下之分。我们从“人”看出这个事实真相,然后再看“法”,才真正明了佛法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修地藏法门,地藏经是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 — 华严、法华、无量寿经通通是伴。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地藏经是伴;以华严经为主,无量寿经是伴,一个是主,其他都是伴。人人都可以作主,人人也都是伴。所有一切法门,任何一法门都可以为主,任何一个法门同时也是伴。主伴圆融,大家认识这个事实,认识这个真相,我们的心就平了。无论自己修哪一个法门,对于修不同法门的人一定起恭敬心、平等心;绝对不会说我这个法门好,你那个法门不如我,你比我差多了。这样就生起傲慢,生起烦恼,那就不是佛法;佛法是教我们得清净心、开真智慧、断烦恼的。如果修学法门,供养佛菩萨,有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这是对事实真相没有能够理解,只能得一点人天福报而已;对于戒定慧三学的成就,或是念佛功夫的得力、往生不退成佛,可以说有很大的障碍。地藏经这些经文,使我们恍然大悟,真正领略到华严的十玄;特别是主伴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我们在这里看到了。
教学的对象-法界一切众生
三、四、五品是说明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也就是度众生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地藏法门教学的对象。
第三品是观众生业缘品,经文一开端是摩耶夫人请法,这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她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母。经文里看到母亲对于子女之爱护无微不至,摩耶夫人就表演这一套。她的心念念不忘阎浮提众生,阎浮提是她的故乡;她向地藏菩萨请教,专问阎浮提众生的状况。地藏菩萨则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状况来答覆。摩耶夫人听了还没有体会到,还是以阎浮提众生为她关怀的对象。这一节非常有人情味,说明世间人对于子女的疼爱,故乡的留恋,显示人之常情。读经读这一段,要体会这个境界。地藏菩萨心量就大了,显示我们心量一定要拓开。心量如果不拓开,就不能跟真心自性相应,如此,我们的成就就小,就不…
《地藏经的启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