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聞經獲益 第四八

  聞經獲益第四八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天人世間有萬二千那由他億衆生。遠離塵垢。得法眼淨。

  此品是舉益流通,列舉修學真實利益,普爲勸勉。先介紹得小乘利益的部分,天上人間共有“一萬二千那由他億”。這個數字是講娑婆世界的六道衆生,不是講地球上的人,地球上的人沒這麼多。娑婆世界六道衆生聽到這法門,證小乘果的,“得法眼淨”,有這麼多的衆生。什麼是“法眼淨”?能辨別是非,辨別真妄。修行證果利益愈大的,人數就愈來愈少。

  二十億衆生。得阿那含果。六千八百比丘。諸漏已盡。心得解脫。

  這是得“解脫”的利益。什麼是解脫?業障消除,煩惱輕了。當然煩惱須斷至一定的程度,並沒有完全斷滅,大概煩惱已經斷了一大半。“阿那含果”是小乘的叁果。證得阿那含果,不會再到欲界來。雖然沒有出叁界,他住在四禅的五不還天,在那裏修行;將來證得四果,就超越叁界,所以他不會墮落。“漏盡”指見思煩惱斷盡,即是四果阿羅漢,永脫叁界,故說“心得解脫”。

  四十億菩薩。于無上菩提住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

  這是講大乘人所得的利益。大乘根性聞經則得大乘利益,小乘根性的得小乘利益,所以聽經得什麼利益,與自己根性有關系。比較明顯的,如我在外講淨土經,遇到有些法師對我非常贊歎,對淨土法門也很贊歎,但是他不修淨土法門,因爲根器不同。這樣的法師值得尊敬,因爲他不誹謗。如果贊歎自己,誹謗其他法門,即是屬于邪見,就不只是根性不同。若只是根性不同,雖修其他法門,他也是正知正見。

  大乘菩薩“于無上菩提住不退轉”,這是什麼菩薩?以通途法門來講,圓教初住菩薩,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是不退轉菩薩。可是修學念佛法門,只要對于這一部經典,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堅定信心,絕不動搖,現在雖然還是凡夫,講到功行就等于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不退心,不爲外面環境動搖,我也不退心,也不爲外面環境所動搖,由這一事而論,與圓初住菩薩沒有兩樣。所以,修此法門成就不退轉的菩薩有四十億之多。

  二十五億衆生。得不退忍。

  此句所說境界比前更高。“不退忍”是無生法忍。我們把標准降低一點,佛在《仁王經》所講的,五忍位菩薩始爲“信忍”。信忍是初地、二地、叁地。由此可知,這一句所講的是地上菩薩,前面所講的四十億是叁賢位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段是講“地上菩薩”一直到“寂滅忍”。從初地到等覺位次的有二十五億人,這是大乘人往生。而我們尚在下一段經文之中:

  四萬億那由他百千衆生。于無上菩提未曾發意。今始初發。

  此文既不是聲聞,也不是菩薩。我們不是菩薩也不是小乘,得益的人數相當可觀,“四萬億那由他”,比小乘得法眼淨的人還多。小乘得法眼淨的只有一萬二千那由他億。我們是不是這一類?在沒有聽到這法門之前,“于無上菩提”,就是指求生淨土不退成佛,確實未曾動這念頭。我當年學佛也沒有動念要求生淨土,這就是“未曾發意”。“今始初發”。聽到淨土法門之後才歡喜發心,或者沒聽經之前也念佛,也發心。但所發心不懇切,不是真的,發心不純,還會動搖,還會退轉,還會懈怠,可見心不真、不切。聽了此經之後,才真正發心,勇猛精進,依教奉行,生活、工作、處世、境界與往昔不一樣了。今天願我同學真正發心!

  種諸善根願生極樂。見阿彌陀佛。

  覺悟的人應將此事當作自己這一生,生命中第一樁大事。這一生到此世間來幹什麼?就是求生淨土,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見阿彌陀佛。除這一樁事之外,沒有第二樁事,這才是真正發心。“種諸善根”就是依照經典教訓去做。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做;教我們不要做的,我們就不做。老老實實聽話就對了,就是種諸善根。下文是佛爲我們授記,此乃無比真實利益,不可思議!

  皆當往生彼如來土。

  一切衆生,只要依此經道理、方法,遵從佛的教誨修行,將來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見阿彌陀佛,如《楞嚴經》上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各于異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如來。

  “異方”就是指不同的方所。將來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不必在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我們到那裏去作佛?到他方世界。他方世界與我有緣的衆生機緣成熟,希望佛來度他們,而我跟他們有緣,就像《普門品》裏所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我們就到那兒去示現“八相成道”,作佛爲他們講經說法。“各于異方”,即是我們過去無量劫來,在無量無邊的世界,已曾結了善緣。

  人生在世間,和一切衆生要結善緣、結法緣,才會受到一切衆生歡迎。你講經,他喜歡聽;別人講經,他不相信。同樣一句話,你說,他相信;別人說,他不相信。這是什麼原因?是緣不同。他跟你有緣,他相信你;若跟你沒有緣,他不相信你。由是可知,應當與衆生廣結善緣,廣結法緣很要緊。萬萬不可結惡緣,惡緣則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報償則一世比一世痛苦。

  “同名妙音如來”。你在他方世界作佛,佛的名號,世尊在此也告訴你了,將來作佛一定是同名“妙音”如來。我們現在使用的皈依證,法名皆用“妙音”,就是依此經文所命的。將來你成佛稱“妙音如來”;你現在皈依,法名是“妙音居士”,因果相應。展開這一部經典,念到此段經文,見到自己的法名亦在經中,這是何等的親切!此經就是佛爲我們說的。我現在是妙音居士,將來就是妙音如來。法名是從《無量壽經》得來的。

  第一次以“妙音”作叁皈法名是在新加坡。當時我正在新加坡講此經,曾舉辦兩次皈依,一次是在講經的前一天,爲大衆傳授皈依,沒有用這法名。第二次是在正宗分講圓滿時,舉行叁皈傳授,參加的同修有二百七十多人,我來不及起法名。忽然想到,去年我在北京時,黃老居士提示我一句話,他說“皈依可以用同一個法名”,于是就想到經文後面有“同名妙音如來”,我接受黃老居士的建議,爾後叁皈傳授就用同一法名。所以,皈依二百七十多位同修的法名就有了。從此以後皆用此法名,這一部經典對我們來講更是特別親切。

  這一段經文是說我們這些大衆,皆已在釋迦牟尼佛當年法會之中。我們今天這一會,與釋迦牟尼佛當時一會,彼此自然相應。我們確實沒有離開本師一會,不僅如此,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無量壽會,與我們這一會是同一性體,是故感應不可思議。末後一段經文是說普遍授記的利益。

  複有十方佛刹。

  前面所說的,都是娑婆世界衆生聞經所得的利益。世尊教我們再看看他方世界。

  若現在生。及未來生。

  此言叁世,前講十方,“十方叁世”盡在其中。“佛氏門中不舍一人”,于此可見。

  見阿彌陀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授記法忍。成無上菩提。

  十方世界無量無邊。“各”是指每一個世界。當然這數字不是固定的,是概略的意思。“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佛的授記。“授記”就像前面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授記,見佛聞法各得上中下不等利益者,總約八萬俱胝那由他之數。

  彼諸有情。皆是阿彌陀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世尊在此處總結,說明我們跟西方世界的關系,不是偶然的,其來已久。“彼諸有情”是此界他方九法界的有情衆生,與阿彌陀佛過去皆結深緣。如果與阿彌陀佛沒有緣,即使阿彌陀佛現在面前,你也不相信,也不會求生極樂世界。一定要有緣,這些有緣的人“俱得往生極樂世界”。世尊此語非常肯定,我們讀誦,無有絲毫疑惑。世尊講經至此圓滿。向下一段經文是阿難尊者記錄當時法會圓滿的盛況。

  爾時叁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這是第一種瑞相,叁千大千世界“震動”。此乃聽聞者人心震動,聽到這一部經,歡喜無比!無量劫以來,在生死輪回裏煎熬,今天得知有機會出離,心生大歡喜。

  並現種種希有神變。

  這是第二種瑞相,不可思議的感應,極顯法門的不可思議。

  放大光明。普照十方。

  這是第叁種瑞相,光明遍照,接引十方叁世一切衆生同生淨土,同圓種智,同成佛道。

  複有諸天。于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無量妙花紛紛而降。

  此一段經文裏,令我們見到空中的天樂,這是第四種祥瑞。又看到空中的雨花,是第五種祥瑞。四、五兩種皆是天人供養,供佛、供法,供養與會的大衆。總顯現五種不可思議的祥瑞。

  尊者阿難。彌勒菩薩。

  此是本經的兩位當機者。此經前半部是阿難尊者當機,後半部是彌勒菩薩當機。在法會中,由此兩位代表我們大衆。

  及諸菩薩聲聞。

  參加法會的菩薩,有此界、有他方的。聲聞衆中亦有此界、他方的。

  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末後阿難尊者總結的這一段,我們也不能疏忽,不能輕易看過。不是說這一部經已經講完,當知散會之後,回去怎樣做。“信受奉行”,要真正的“信”,要如實的接“受”,老實照做。若能照做,就是如來第一弟子,將來決定往生。我們既然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報了名,注了冊,挂了號,自應決定去!今現在此世界亦是逢場作戲,不要再認真。一定要知道,這個世界一切萬法都是假的,應當都要放下,都要舍棄。在此世界無論對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決定沒有絲毫貪戀之心。因爲我們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決定往生,絲毫懷疑都沒有。

  經文講至此處,是在此道場第二次講述圓滿。

  (總共講一百零七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