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
淨空法師講述
劉承符居士記
序
前言
概要
法會聖衆第一
德遵普賢第二
大教緣起第叁
法藏因地第四
至心精進第五
發大誓願第六
必成正覺第七
積功累德第八
圓滿成就第九
皆願作佛第十
國界嚴淨第十一
光明遍照第十二
壽衆無量第十叁
寶樹遍國第十四
菩提道場第十五
堂舍樓觀第十六
泉池功德第十七
序
淨空法師于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九日開始,在美國加州克波亭諾市德安乍學院主講全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簡稱“無量壽經”,爲期十二周,集有錄音帶六十卷。在下曾先後恭聽四次,寫成筆記。了解經中內容,顯密性相,事理因果,盡包無遺,對于人生有深切真實利益。
此經由夏蓮居老居士就五種無量壽經原譯本會集而成,取舍之間,極爲謹嚴。原本艱澀繁複之文字,使之爽朗簡潔,但仍采用原文未更改一字,可謂千百年來無量壽經之最善本。有此一經,則全部大藏經均變成此經解釋之文。因學佛之終極目標就是導歸極樂。善導大師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本經可視同學佛的最高指導原則。
法師講經時,一再強調,一生到西方,即能得到與八地菩薩相等的智慧、神通、德能與受用,實爲難信。然而確是佛說,佛無妄語。若不仰信,誠爲李炳南老居士所說:不求帶業往生,非愚即狂。
近十余年來,法師專弘淨土法門。他是深入經藏,講了十七年華嚴之後,領悟到等覺菩薩以及上上乘頂尖人物,到最後都念佛求生淨土,他才放下其他經教。同我這樣水准的凡夫又能提出什麼高見。人身難得,今幸遇此十念必生法門,應痛下決心,放下身心世界,專持一句名號,斂迹韬光,絕不再拖。
在下草此親聞記時,如履薄冰。因近年來此會集本無量壽經翻印數字已超過兩百萬冊,分贈宇內,想閱全經講記之人必多。倘記錄文詞有差,難辭誤筆之咎。敬懇海內外前輩大德慈悲,賜函指正,以便于再版時更正,無任感激之至。
承恩弟子劉承符一九九六年元月
叁日草于美國西雅圖市時年九十
壹、前言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在美國第一次講無量壽經全部經文,甚爲難得。我們每周講六次,共十二周,大概有一百多個小時,對于大經的研究,在時間上是夠用了。經本帶來很多,大家可以人手一冊。這個小本子是這部經的講義,也就是概要。從前道場講經先講玄義,在講經之前先要說概要,使大家對于全經要旨先有一個印象,然後講入正文就容易懂了。
無量壽經在臺灣、新加坡、香港,我講了很多遍,都留有錄音帶。各位聽多了,覺得每次講的都不一樣。經典與學校教科書不同,教科書只有一個意思,也只有一種講法。佛經不同,其含義深廣無比,可以深講,也可以淺說。後來講的與前幾次講的不一樣,乃是境界不同,所謂後後勝前前,每次講經都會有新的意義發現。
這個講義是七年前在華藏圖書館講經時記錄的。編寫這本資料,完全依據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同時又參考李炳南老師在該會集本的眉批,與黃念祖居士的詳解本。黃居士今年(一九九二)叁月往生了,乃是佛門中很大的損失。此次擬將黃居士最後一次修訂的注解本印二萬冊。但困難是在校對,有時校對十余次仍有錯誤。打算先印五千本,分發出去,希望各位善知識發現錯誤,惠予指出,以便訂正。
學佛一定要先認識佛教,全世界每一階層都認爲佛教是六大宗教之一。佛教本來不是宗教,但是後來變成宗教了。何以說變成宗教呢?佛教在現在的社會中有五種不同的形態︰第一是宗教。第二變成了學說,稱之爲哲學。第叁變成了邪教,學說不會害人,變成邪教則有弊無利。第四佛教變成作秀,從事表演,外表熱鬧,舍本求末。第五認真修學,探求真理,依教奉行。佛教對于九法界的衆生實施一種究竟圓滿的教育。中國古人喜簡,把“佛陀教育”四個字簡稱“佛教”。佛家本身所說的宗教又與世間所說宗教大不相同。佛教傳來中國之後,因其教義博大精深,絕無一人可以完全修學圓滿的,各有所修學的經典,分爲大小十宗,宗又有派。一般說來,“宗”指禅宗,“教”指禅宗以外的各宗派。“宗”稱“宗門”,“教”稱“教下”。宗門修行不從文字下手,其他均須依據經典修學。學禅要上根利智之人,其修學手段與其他各宗完全不相同,必須很聰明,我們所說的天才兒童屬之。
如欲學佛必須先了解佛教之宗旨何在,應否學習,以及值不值得學習?佛教宗旨,若依經典的術語說,在明了“諸法實相”,用現代話說,即一切法的真相。一切法又可分爲二大類︰一個是人生,一個是宇宙。佛教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即本人自己,我以外都屬于環境,例如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對自己與一切生活環境的真相若是不明白,就是迷惑顛倒,乃是凡夫。佛了解,所以稱佛爲“覺者”,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佛與凡夫平等不二,絕無高下。凡夫如想覺悟,佛只是提供他的經驗與修學方法,告訴我們,我們要靠自己努力,他不能幫我們開悟。佛是老師,我們與佛只是師生的關系。
今天我們研究的經典屬淨土宗,淨土宗乃十個宗派之一。其他宗各有其專門依據的經典,無須詳說。就整個佛法而言,有叁個宗是共同科目。一是律宗,無論何宗何派不能不守戒律。二是法相唯識宗,講的是理論,乃佛教教義的基礎。叁是淨土宗,淨土是歸宿,不管修什麼法門,都以淨土爲最後的歸宿。
馬祖法名道一,在中國佛教史中,他是一位革命家。佛在世時都是自修,個人修個人的,沒有共修。在經典中找不到佛打過一次佛七或禅七。佛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叁百余會,一生都在教學。佛法傳到中國,從漢到唐七、八百年,法久生弊,漸漸趨向于研究討論,而少真正修行。馬祖與百丈志同道合,乃提倡共修。以前如東晉時代,慧遠在廬山建蓮社,與一百二十叁人共修,但未建立製度。到了馬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叢林製度,等于佛教大學。叢林的“方丈”相當于學校“校長”,“維那師”相當于“訓導長”,“首座和尚”相當于“教務長”,“當家師”相當于“總務長”。叢林的主要精神是依衆靠衆,互相監督勉勵。百丈是禅宗大德,訂立早晚課誦,晚課念阿彌陀經並念佛號。修行人臨終時亦念佛求生淨土。
淨土宗經典最初只有叁經一論︰(一)阿彌陀經,(二)觀無量壽經,(叁)無量壽經,(四)往生論。鹹豐年間有位魏源居士,很了不起的一位佛學家,他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附在叁經之後,作爲“淨土四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與無量壽經經義頗爲吻合,如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所以魏居士確實有慧眼、有見識。民國初年印光大師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提出來,並入前四種作爲“淨土五經”。(法師說他在李老師會下主修楞嚴,至少也講過七、八遍,但始終沒有體會到這一章的重要性。)它是整個楞嚴經的精華,這一章很短,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實在說是“淨土宗的心經”,而且也可以說是“一大藏教的心經”。
佛在大乘裏告訴我們,由凡夫修行成佛要叁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李老師在臺中講“佛學概要”時,解說“阿僧只劫”的數字,他說萬萬爲億,萬億爲兆,用兆作單位,上面是一千,下面八個萬字,這麼多兆,還要乘上叁倍。我們今天聽到這個天文數字,想學佛能有成就不是一生的事。經上講小乘人能有成就,須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佛說忉利天王就是中國人講的玉皇大帝,其他宗教講的上帝。忉利天一天是人間一百年,他們看我們朝生暮死,壽命只有一天,太可憐了。忉利天的壽命是一千歲,合人間若幹萬年。(合人間叁千六百五十萬年)。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他的壽命是四千歲,合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往上還有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再往上四禅十八天,上面還有四空天,壽命要用劫算。人生不是只有今生,若只有今生,死了就完了,人生並沒有多大問題。人是輪回的,有過去,有未來,迄無休止。
世出世間一切法皆有前因後果,今天如聽到這個法門,願意聽,一聽就歡喜,還願意修行,證明過去生中曾經親近過佛法,只因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修,已經修了無量劫,但是都不算數,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未入一年級。沒有一次考試及格過。什麼標准叫及格呢?依小乘講,初果須陀洹,大乘稱初信位菩薩。叁大阿僧只劫是由初信位算起,必須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才有資格到初信位。思惑是思想的錯誤,如斷盡即證阿羅漢,聽起來太難了。任何一個法門都要斷見思二惑,見思二惑又稱爲“煩惱障”。有沒有不需要斷煩惱就能成佛的法門呢?有,只有這個念佛法門才行。念佛法門叫“易行道”,其他法門必須斷煩惱才能出叁界。但是也不要看得太容易,雖然不講斷煩惱,也要伏煩惱才行,把它控製住,不讓它起作用。這是一個特別法門,是一個真實法門。然而什麼人才能接受這個法門呢?第一種是諸大菩薩。華嚴會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第二種是凡夫中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可以接受此法門。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供養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如來,現在接受這個法門的人,諸佛如來必定會來加持。等他修學幾年之後,他會感覺諸佛菩薩冥冥中來護持。一切諸佛如來菩薩普遍勸導衆生修學這個念佛法門,所以這是一個一乘了義之法,也是佛法中最真實法。佛說五乘是方便說,其實只有一乘佛法。
佛是學位的名稱。學校有學位,羅漢等于學士,菩薩等于碩士,佛等于博士。達到佛的果位,要智慧究竟圓滿,即全知全能。全知全能也是人類的本能,本能不是外來的,佛教我們恢複我們的本能。佛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