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移民到西方者。阿彌陀佛的世界號稱極樂,其根本就是“無量壽”。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刹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歎願。)
此願與我們關系最大,西方世界再好,若無人向我們介紹推薦,我們也不知道。我們雖然俱備往生的條件,若遇不到這個法門,也是枉然。
十方一切諸佛向衆生說法,所講經論,都講此經,因此經適合一切根性。佛爲什麼出世?就是來幫助衆生立刻成佛的。因此佛對衆生所說一切經論法門是以成佛法門爲第一,而成佛法門就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叁部經。如果這個法門你聽了不相信不願意接受,佛再向你說其他法門。有人不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仍願留在這個世界,希望來生作個富貴人,佛就教你修人天福報,以滿足你的願望。這個法門無論什麼人,不論善惡、身份、男女老少、程度高下,只要相信、發願、肯依照此方法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此乃普度衆生圓成佛道的法門,真爲希有難得。
所以一切諸佛出現在世間,目的是幫助大家成佛,怎能不講這個成佛法門呢?也許各位將此法介紹與親友而人家聽了搖頭,你們心裏難過嗎?不必。他成佛的機緣未到,當然不能接受。能夠接受這個法門是他善根福德因緣同時具足。我們無量劫以來也是生生世世修行,這叁個條件總是不足,百千萬劫難遭遇,今天遇到了,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因緣。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的一願,此古來祖師所公認,其重要在“十念必生”,明白宣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衆經較量,得到一個結論,推到最後就剩了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再回過頭來研究,四十八願就是這一句佛號的解釋,無量壽經全經即解釋此四十八願,大方廣佛華嚴經即解釋無量壽經,大藏經即解釋華嚴經。這才體會到一部大藏經濃縮了就是一句佛號。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對于一般人來講,說“任一”;若對于成佛機緣成熟的人來說,應說“專一”,專指一句佛號。如搞清楚,必定死心蹋地的抱著一句佛號不會放松了。
真正佛號只有四字,“阿彌陀佛”,“南無”是“歸依”的意思。蓮池大師在世時,有人問他,你老人家教人念佛如何教法?他說:我教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又問他:你自己呢?他說:我自己念“阿彌陀佛”。我真信、真願,我這一生決定求生淨土,執持名號就可以了,恭敬話可以免了。一般人未必真想往生,加一句“南無”客套話,與阿彌陀佛結了善緣,將來他想往生,這個種子會成熟的。“至心”是真誠之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完全聽佛的教訓,非常喜歡這個法門以及西方極樂世界。念佛以凡夫言,念得愈多愈好,因爲你不念佛必定打妄想,一切人我是非、貪嗔癡慢全來了,所以不念佛就要搞六道輪回。
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妄想,也沒有無明。一句佛號,不但破妄想,也斷無明,作用不可思議。念一句佛號,西方人縱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聽得很清楚,西方衆生統統歡喜,他知道你要成佛了。不但如此,十方世界諸佛護念,那些護法神能不擁護你嗎?有人念佛而仍遇到魔障,是你心不清淨,猶豫不決,念佛還要想別的,與佛菩薩沒有感應,魔看到你同你開個玩笑。如有堅定求生西方之心,魔不敢來擾亂,自然遠離或對你反而生起尊重之心。在此亂世,苦不堪言,災難很多,無法預測,認清處境,除了這一方法,無其他方法可以解救我們,且此法確實有效、穩當、快速。二六時中念佛,就是不可思議的善根,一有機會要報佛恩,一有機會即將此法門推薦與旁人。所以經典我們月月在印,分送與人,他只要念一句佛號,金剛種子已經爲他種下去了。所有作的大小善事一律回向莊嚴淨土。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有許多病人臨終時昏迷,連家人都不認識,如何能念?若想臨終時得力,平時要用功,千萬不可圖僥幸,且須具備叁個條件:第一、臨終時頭腦清楚不迷。如遇不到善知識,他也不會墮叁惡道。所謂好死好生。第二、臨終有善知識提醒,趕快念佛。第叁、一聽到馬上覺悟接受。這叁個條件,千萬人中難得有一個。所以平常要放下,臨終時才有把握。每天睡覺時就想到我要往生了,天天想,到了真有一天,佛來接引,歡喜得不得了,那會有恐怖感。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兩個月,全心全力的念佛,一天念十六萬聲佛號,這是示範。在國外受生活的限製,早晚課不能間斷,如時間不夠,即用十念法,盡一口氣念佛,謂之一念,念多少聲不拘,連續十念,所用時間不多,早晚兩次,此最簡單的早晚課。如一生中一次不缺,亦符合經中所講的“一向專念”。此爲定課,散課是隨時念佛。至于臨終十念是只念十聲佛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如果只犯五逆而不誹謗正法亦能往生,觀經中曾有提到,“誹謗正法”者是他根本不相信,不接受念佛法門,當然不能往生。蕅益大師說,能否往生要看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工夫之淺深。工夫淺的是“工夫成片”。“成片”是心裏佛號成片,除佛號外無其他念頭,而貪嗔癡慢是非人我仍在,但不起作用,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假如見思煩惱斷了謂之“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境界,謂之“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再上去爲佛的境界,謂之常寂光土。
日常生活要看得淡,並非不負責任,否則要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如不負責任,令社會人士看到會說:學佛的人,家也不要了,父母兒女都不養了,不仁不義,就把佛法破壞了。世間事我們比不學佛的人作的還要圓滿,“放下”是心裏不要牽挂,用清淨心處世待人。清淨心就是真誠心,使社會人士看到學佛人確實比一般人不一樣。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第十九願最要緊的就是“發菩提心”。觀無量壽經中提到發菩提心含有叁心。一、至誠心,真誠到極處。此系菩提心之體;體必有用,其用是深心及回向發願心。深心是自受用,回向發願心是他受用。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說,菩提心分直心、深心、大悲心;與觀經字面不同,而意義相同。此叁心古來祖師大德解釋很多,各位可以參考,不再多述。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所說最爲簡單扼要,他說,真正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就是發菩提心。他說的確實有道理。從往生傳上看,有不少念佛往生者,尤其鄉下老太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她們並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而她們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師一語道破。真心發願求生,然後再修諸功德,他的行持處世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樣,未發心之前起心動念先想到自己的利益,發心之後念念爲衆生設想,把自己忘掉了,想盡方法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衆。冷靜的想一想,我們到這個世間來作什麼?現在人人都愛看電視、電影、歌舞、報紙、雜志、畫刊,都是搞六道輪回與我們不相幹,一概不需要。家裏人要看電視,只能由他,他被境所轉,你看了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外不著相,心裏也無染著,在用定功,個人搞個人的。“六波羅密”是菩薩修學的六大綱領,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萬緣放下”,心中一切妄想、執著、分別、憂慮、煩惱、牽挂一切放下。“持戒”是“守法”,守老師教誡之法,並不限于殺盜淫妄,還要守現在這個地區的法律、風俗、習慣,然後我們修學才不會受到阻礙。
“忍辱”,無論作什麼事要有忍心、耐心、長遠心,我們的理想願望才能達成。第四是“精進”,天天求進步,一門深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句話沒錯,但必須先要“煩惱無盡誓願斷”,否則所修的都是邪知邪見,反而壞事,祖師說的話一點不錯。煩惱不斷,要專修一門,煩惱斷了,可以廣學多聞。往往看到一個人用心修學,未出名時,人很謙虛,出名之後,貢高我慢,什麼都瞧不起,因爲他學的東西太多,博學多聞,學得愈多,煩惱愈重,到後來一事無成,反而障礙了往生。唯有精進才能得定,定是樞紐,慧是目的,最後是般若智慧,我們也應依此標准,堅固不退。
平常用功,要一心念阿彌陀佛,晝夜不斷,一日至七日。打佛七,七天七夜不能中斷,見任何人不打招呼。佛七道場應守的規矩要在平時講解,不可在佛七中講,免打閑岔。現在佛七變成法會,已失其原來趣旨。
念一天一夜,容易作到,因二十四小時專注一句佛號,效果比平時念佛大得多。“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這幾句話非常要緊,前面曾提到十方衆生往生,他未提出條件,那些人由佛接引,那些人不接引。換言之,所有衆生臨命終時,佛都來接引,我們應當以四十八願爲基本的根據。“阿惟越致”是梵語,即“不退轉”。生到西方即圓證叁不退,等于圓教八地菩薩,這是彌陀本願的加持。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衆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爲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刹。命終不複更叁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凡夫往生,平時依教修行,積功累德,發菩提心,執持名號,欲生極樂,無不遂者。還有一種屬悔過往生者,其品位高下,要看其忏悔心的程度如何,在觀經裏看到阿…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