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移民到西方者。阿弥陀佛的世界号称极乐,其根本就是“无量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十七、诸佛称叹愿。)
此愿与我们关系最大,西方世界再好,若无人向我们介绍推荐,我们也不知道。我们虽然俱备往生的条件,若遇不到这个法门,也是枉然。
十方一切诸佛向众生说法,所讲经论,都讲此经,因此经适合一切根性。佛为什么出世?就是来帮助众生立刻成佛的。因此佛对众生所说一切经论法门是以成佛法门为第一,而成佛法门就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这三部经。如果这个法门你听了不相信不愿意接受,佛再向你说其他法门。有人不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仍愿留在这个世界,希望来生作个富贵人,佛就教你修人天福报,以满足你的愿望。这个法门无论什么人,不论善恶、身份、男女老少、程度高下,只要相信、发愿、肯依照此方法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此乃普度众生圆成佛道的法门,真为希有难得。
所以一切诸佛出现在世间,目的是帮助大家成佛,怎能不讲这个成佛法门呢?也许各位将此法介绍与亲友而人家听了摇头,你们心里难过吗?不必。他成佛的机缘未到,当然不能接受。能够接受这个法门是他善根福德因缘同时具足。我们无量劫以来也是生生世世修行,这三个条件总是不足,百千万劫难遭遇,今天遇到了,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因缘。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中最重要的一愿,此古来祖师所公认,其重要在“十念必生”,明白宣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经较量,得到一个结论,推到最后就剩了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再回过头来研究,四十八愿就是这一句佛号的解释,无量寿经全经即解释此四十八愿,大方广佛华严经即解释无量寿经,大藏经即解释华严经。这才体会到一部大藏经浓缩了就是一句佛号。华严经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对于一般人来讲,说“任一”;若对于成佛机缘成熟的人来说,应说“专一”,专指一句佛号。如搞清楚,必定死心蹋地的抱著一句佛号不会放松了。
真正佛号只有四字,“阿弥陀佛”,“南无”是“归依”的意思。莲池大师在世时,有人问他,你老人家教人念佛如何教法?他说:我教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又问他:你自己呢?他说:我自己念“阿弥陀佛”。我真信、真愿,我这一生决定求生净土,执持名号就可以了,恭敬话可以免了。一般人未必真想往生,加一句“南无”客套话,与阿弥陀佛结了善缘,将来他想往生,这个种子会成熟的。“至心”是真诚之心,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完全听佛的教训,非常喜欢这个法门以及西方极乐世界。念佛以凡夫言,念得愈多愈好,因为你不念佛必定打妄想,一切人我是非、贪嗔痴慢全来了,所以不念佛就要搞六道轮回。
念阿弥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没有妄想,也没有无明。一句佛号,不但破妄想,也断无明,作用不可思议。念一句佛号,西方人纵然是下下品往生的人,也听得很清楚,西方众生统统欢喜,他知道你要成佛了。不但如此,十方世界诸佛护念,那些护法神能不拥护你吗?有人念佛而仍遇到魔障,是你心不清净,犹豫不决,念佛还要想别的,与佛菩萨没有感应,魔看到你同你开个玩笑。如有坚定求生西方之心,魔不敢来扰乱,自然远离或对你反而生起尊重之心。在此乱世,苦不堪言,灾难很多,无法预测,认清处境,除了这一方法,无其他方法可以解救我们,且此法确实有效、稳当、快速。二六时中念佛,就是不可思议的善根,一有机会要报佛恩,一有机会即将此法门推荐与旁人。所以经典我们月月在印,分送与人,他只要念一句佛号,金刚种子已经为他种下去了。所有作的大小善事一律回向庄严净土。临命终时,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有许多病人临终时昏迷,连家人都不认识,如何能念?若想临终时得力,平时要用功,千万不可图侥幸,且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临终时头脑清楚不迷。如遇不到善知识,他也不会堕三恶道。所谓好死好生。第二、临终有善知识提醒,赶快念佛。第三、一听到马上觉悟接受。这三个条件,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个。所以平常要放下,临终时才有把握。每天睡觉时就想到我要往生了,天天想,到了真有一天,佛来接引,欢喜得不得了,那会有恐怖感。黄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两个月,全心全力的念佛,一天念十六万声佛号,这是示范。在国外受生活的限制,早晚课不能间断,如时间不够,即用十念法,尽一口气念佛,谓之一念,念多少声不拘,连续十念,所用时间不多,早晚两次,此最简单的早晚课。如一生中一次不缺,亦符合经中所讲的“一向专念”。此为定课,散课是随时念佛。至于临终十念是只念十声佛号。“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只犯五逆而不诽谤正法亦能往生,观经中曾有提到,“诽谤正法”者是他根本不相信,不接受念佛法门,当然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能否往生要看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于念佛工夫之浅深。工夫浅的是“工夫成片”。“成片”是心里佛号成片,除佛号外无其他念头,而贪嗔痴慢是非人我仍在,但不起作用,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假如见思烦恼断了谓之“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更深的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谓之“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再上去为佛的境界,谓之常寂光土。
日常生活要看得淡,并非不负责任,否则要把佛法的形象破坏了。如不负责任,令社会人士看到会说:学佛的人,家也不要了,父母儿女都不养了,不仁不义,就把佛法破坏了。世间事我们比不学佛的人作的还要圆满,“放下”是心里不要牵挂,用清净心处世待人。清净心就是真诚心,使社会人士看到学佛人确实比一般人不一样。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第十九愿最要紧的就是“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中提到发菩提心含有三心。一、至诚心,真诚到极处。此系菩提心之体;体必有用,其用是深心及回向发愿心。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菩提心分直心、深心、大悲心;与观经字面不同,而意义相同。此三心古来祖师大德解释很多,各位可以参考,不再多述。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所说最为简单扼要,他说,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心,就是发菩提心。他说的确实有道理。从往生传上看,有不少念佛往生者,尤其乡下老太婆,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都有,她们并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而她们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就是菩提心,蕅益大师一语道破。真心发愿求生,然后再修诸功德,他的行持处世待人接物自然不一样,未发心之前起心动念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发心之后念念为众生设想,把自己忘掉了,想尽方法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众。冷静的想一想,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作什么?现在人人都爱看电视、电影、歌舞、报纸、杂志、画刊,都是搞六道轮回与我们不相干,一概不需要。家里人要看电视,只能由他,他被境所转,你看了如如不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不著相,心里也无染著,在用定功,个人搞个人的。“六波罗密”是菩萨修学的六大纲领,第一个是布施,“布施”是“万缘放下”,心中一切妄想、执著、分别、忧虑、烦恼、牵挂一切放下。“持戒”是“守法”,守老师教诫之法,并不限于杀盗淫妄,还要守现在这个地区的法律、风俗、习惯,然后我们修学才不会受到阻碍。
“忍辱”,无论作什么事要有忍心、耐心、长远心,我们的理想愿望才能达成。第四是“精进”,天天求进步,一门深入,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句话没错,但必须先要“烦恼无尽誓愿断”,否则所修的都是邪知邪见,反而坏事,祖师说的话一点不错。烦恼不断,要专修一门,烦恼断了,可以广学多闻。往往看到一个人用心修学,未出名时,人很谦虚,出名之后,贡高我慢,什么都瞧不起,因为他学的东西太多,博学多闻,学得愈多,烦恼愈重,到后来一事无成,反而障碍了往生。唯有精进才能得定,定是枢纽,慧是目的,最后是般若智慧,我们也应依此标准,坚固不退。
平常用功,要一心念阿弥陀佛,昼夜不断,一日至七日。打佛七,七天七夜不能中断,见任何人不打招呼。佛七道场应守的规矩要在平时讲解,不可在佛七中讲,免打闲岔。现在佛七变成法会,已失其原来趣旨。
念一天一夜,容易作到,因二十四小时专注一句佛号,效果比平时念佛大得多。“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这几句话非常要紧,前面曾提到十方众生往生,他未提出条件,那些人由佛接引,那些人不接引。换言之,所有众生临命终时,佛都来接引,我们应当以四十八愿为基本的根据。“阿惟越致”是梵语,即“不退转”。生到西方即圆证三不退,等于圆教八地菩萨,这是弥陀本愿的加持。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凡夫往生,平时依教修行,积功累德,发菩提心,执持名号,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还有一种属悔过往生者,其品位高下,要看其忏悔心的程度如何,在观经里看到阿…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