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本能不是真失掉,而是迷失了。怎樣迷失呢?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執著,德能失掉了。這個事實真相,如佛不說,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佛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斷妄想執著。修學總樞紐是在“定”,大乘五十一個位子就是定的工夫深淺之不同。淨宗叫“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禅”。禅與淨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目的則一。

  常聞佛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此二句話究竟是事實還是贊歎?如果是事實,我們要問,一個造極重罪的人,照佛經說應墮地獄,佛是否有能力使其立刻成佛?如其不能,則佛並沒有無量智慧德能。根據淨土經典說,佛確有此能力,問題就看對方信不信,接受不接受,這個法門就是“念佛往生”。阿彌陀經講的很明顯,如有人能于一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亂,即能圓滿成就。可惜這種殊勝法門,很少人相信。

  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法,無非引導我們體會到真實法門,就是此處所說的一乘了義。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真實法就是一乘了義,就是念佛法門。

  以教學對象來說,例如小乘經是以根性淺的人爲對象,並不包括根性深厚的人。大乘經是對根性利的人說的,其對象是菩薩,不包括小乘,都偏在一邊,不能涵蓋全部。念佛法門從上上根到下下根都包括在內,利鈍全收,平等攝持。一個法門能令一切衆生平等得益,才算是了義。唯有“淨土五經”才能擔當得了“一乘了義”的名稱。

  超出叁界非常困難,經中說,必須斷盡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才行。見惑是錯誤的見解,第一是身見,以身爲自己,認定身是我,是錯誤的,欲知其詳請參閱楞嚴經有詳細解釋。第二是邊見,也就是相對的觀念,一切法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善有惡。六道衆生是生活在邊見之中,我們俗話說,就是一種偏見。第叁是戒取見,非因計因。在禅定中,看見牛死生天,他以爲人不如牛,于是他也學牛,耕田吃草;學牛一定變牛,不能生天,不知牛在過去生中,曾造作生天之因,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成見。第四是見取見,非果計果,未證謂證。例如外道說生天可得永生,不會再墮落,此種見解實屬大謬。天人壽命雖長,縱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有八萬大劫,命終仍入輪回。第五是惡見,又稱爲邪見,即不正見,撥無因果,除以上四類外,其余錯誤見解均屬于此類。思惑是思想上的錯誤,共有五個,即“貪、嗔、癡、慢、疑”。

  佛菩薩在悟,我們在迷,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一念”這個名詞很不易懂,念頭很複雜,一念是清淨的。禅家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萬法歸一”之“一”字是“任一”。華嚴經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教你明心見性,對任何法門都不能分別執著。我們無始劫來,心理精神思想見解受到汙染的程度,人人不一樣。有些法門修起來很容易,有的很難,總之要契機。一般人學佛總難免有些障礙,例如參禅不能得定,不亂想就打瞌睡。學密口念咒、手結印、心觀想,而叁密要能相應,亦不容易。咒語在大藏經中刊載不少,但以方言關系,音不准確,殊少效驗。咒語有許多是鬼神的言語,另有一部份只有聲音,並無含義。佛在世時,教人念咒可以治病。人身如機器,那個經絡有障礙,用聲音振動其障礙部位,使其暢通,亦合乎科學精神。咒語一定要口傳,佛教到現在已有叁千年,輾轉口傳,音質有變,到今天已經不大靈了。李炳南老師抗戰期間在後方從青海西藏的活佛學了兩百多個咒語,沒有一個靈的。他曾學隱身咒,他說,我念了十幾遍隱身咒,但是你們還能看見我。他花了八年時間學密,到最後無效。又學了八年禅,亦未得定,所以全部放棄。後來因緣殊勝,遇到印光大師,乃專修淨土。他希望我們不要走他的冤枉路,再不要浪費時間。只有念佛法門,不要斷見思煩惱即可出叁界,不但一般人難信,佛菩薩都說難信。

  四土是有界限的,我們只能見到凡聖同居土,見不到其他叁土。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四土都在一起。一切諸佛刹土沒有這種情形,很不可思議。生到西方後,你所接觸的人全是佛菩薩與諸上善人,所以不會退轉。

  華嚴雖圓,如果不是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也不能稱爲究竟圓滿,華嚴到最後歸于淨土。禅宗雖屬頓教,也沒有七天就能成就的。連唯識學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說淨土是圓頓大法,不可思議之微妙法門。淨土叁經中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都提倡念佛,觀無量壽經教的方法有觀想、觀像、持名,但它把持名擺在最後,學佛同修要特別注意,佛經中常把最好的放在最後,十六觀中把持名排在最後。

  楞嚴經有二十五位菩薩代表不同修持方法,六根六塵六識叫十八界,後面加上七大,共二十五大類,說明一切衆生修學不出此二十五類。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應排在第二,但把他排在最後,表示最重要的。此外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也是特別法門,也放在最後。所以楞嚴會中講特別法門是講兩個,不是講一個。大勢至念佛法門能普遍契合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根機,觀音耳根圓通特別適合于我們娑婆世界。密宗儀規太繁,參禅躺在床上不能參,念佛行住坐臥均可念,念佛念到“念而無念”,念到“能所雙亡”,即入了佛的境界,一超直入,這是很難體會。其他法門修因得果不同時,唯有念佛是因果同時,所以淨宗又叫“蓮宗”。植物都是先開花後結果,蓮花特別,因果同時,因此用蓮花代表淨土宗。

  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自己微細的思想,自己不容易發現。我們的世界就是由心想生。“心作心是”出在觀無量壽經,是淨宗理論的核心。佛是自己的真心,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怎麼不成佛?

  一聲“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這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以前沒有人說過。“無上正等正覺”即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叁菩提”是“正覺”,“叁藐叁菩提”是“正等正覺”,“阿耨多羅”是“無上”。“正覺”是“羅漢”,“正等正覺”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即稱爲“佛陀”。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成佛的法門是諸佛如來修行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才能完全理解,這個法門不要看經典不多,份量很少,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且難相信。我們今天能信能解,乃是諸佛的威神加持所致,否則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來,這話說的一點都不誇張。彌陀身是法性身,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我們這個世界是法相土。動物有生老病死,色界無色界壽雖長,還有生滅,不是永生。土地屬礦物有成住壞空。以天文望遠鏡看,有的新星球形成了,也有的星球爆炸毀滅了,所以世間不是永恒的。相有生滅,性無生滅。唯識學講阿賴耶識是有生滅的,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阿賴耶識的相分,屬于心法,心法是有爲法,有爲法會變的,會變的就不是真實的,不會變的才是真實的。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法性身土名號,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號,所以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佛所說大乘經典都是佛從自己真如本性裏說出來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其差別即在圓不圓。譬如月亮,初叁、四有月亮,不亮;十叁、十四有月光,很亮,但不圓滿。佛說的大藏經全是真的,但有圓滿有不圓滿。那部經最圓滿?首推無量壽經。古德稱贊無量壽經說,衆生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明確簡要,稱“淨宗第一經”。因其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利濟衆生,此經爲最。

  觀經雲︰“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來果覺,即是本來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段文字,意義至爲深廣。淨宗修學依據的理論,就在這兩句經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通常學佛者對于“佛”字的概念很含糊。前面說過,佛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顯露謂之“佛”,真心有障礙迷惑就是“凡夫”。凡夫在迷,真心並未失掉。佛是覺者,以月亮作比喻,我們如初一的月亮,佛如十五的月亮,菩薩如十叁、十四的月亮。不但佛是心,沒一樣不是心。在唯識學中謂之“同生性”與“異生性”。“同生性”是與諸佛如來同用真心,如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破一分無明,見一分本性。異生性完全不同,你的自性光明絲毫未透露,就是真心未能起作用,六道凡夫、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的真心也都未透露出來,均謂之“異生性”。凡夫是異生性,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妄心變化太大,靠不住的。如真了解真妄,待人處世便自在。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真心變現出來的,心念佛就作佛,念什麼就作什麼。

  符按:關于“同生性”與“異生性”兩個名詞似不易懂。“異生”二字爲凡夫之異名,謂凡夫執異見而生,由無明故,隨業受報,墮種種趣中,色心像類,各各差別,故名異生。異生性是使人成凡夫之本性。此“性”字非指佛性,乃指見思煩惱種子,迷惑顛倒,起貪嗔癡,造殺盜淫成了習慣性。至于“同生性”則恰好相反,一切聖者同見真空之理,不起我見,同斷二障,同證勝果。

  宋朝末年趙子昂是畫馬專家,他天天想馬的姿態、馬的動作。有一天他在屋裏睡覺,太太一掀開帳簾,看見一匹馬。所以一心念什麼就變什麼,關鍵就在一心。既然知道這種事實,爲什麼不念佛,你能念的心就是佛。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中都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過是迷失了。迷失有時間性,一旦覺悟,即時成佛。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依教奉行,能否成佛,關鍵在于你相信不相信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你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定成功。假如念佛還想參禅、想學教、又想學密,就是夾雜。一夾雜,心就不淨。一定要“都攝六根,…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