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P2

  ..续本文上一页我们的本能不是真失掉,而是迷失了。怎样迷失呢?有妄想,智慧失掉了;有执著,德能失掉了。这个事实真相,如佛不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佛的教学无非是教我们断妄想执著。修学总枢纽是在“定”,大乘五十一个位子就是定的工夫深浅之不同。净宗叫“一心不乱”,“一心”是“定”,“不乱”是“禅”。禅与净只是方法手段不同,目的则一。

  常闻佛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此二句话究竟是事实还是赞叹?如果是事实,我们要问,一个造极重罪的人,照佛经说应堕地狱,佛是否有能力使其立刻成佛?如其不能,则佛并没有无量智慧德能。根据净土经典说,佛确有此能力,问题就看对方信不信,接受不接受,这个法门就是“念佛往生”。阿弥陀经讲的很明显,如有人能于一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即能圆满成就。可惜这种殊胜法门,很少人相信。

  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法,无非引导我们体会到真实法门,就是此处所说的一乘了义。法华经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真实法就是一乘了义,就是念佛法门。

  以教学对象来说,例如小乘经是以根性浅的人为对象,并不包括根性深厚的人。大乘经是对根性利的人说的,其对象是菩萨,不包括小乘,都偏在一边,不能涵盖全部。念佛法门从上上根到下下根都包括在内,利钝全收,平等摄持。一个法门能令一切众生平等得益,才算是了义。唯有“净土五经”才能担当得了“一乘了义”的名称。

  超出三界非常困难,经中说,必须断尽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才行。见惑是错误的见解,第一是身见,以身为自己,认定身是我,是错误的,欲知其详请参阅楞严经有详细解释。第二是边见,也就是相对的观念,一切法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善有恶。六道众生是生活在边见之中,我们俗话说,就是一种偏见。第三是戒取见,非因计因。在禅定中,看见牛死生天,他以为人不如牛,于是他也学牛,耕田吃草;学牛一定变牛,不能生天,不知牛在过去生中,曾造作生天之因,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成见。第四是见取见,非果计果,未证谓证。例如外道说生天可得永生,不会再堕落,此种见解实属大谬。天人寿命虽长,纵能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大劫,命终仍入轮回。第五是恶见,又称为邪见,即不正见,拨无因果,除以上四类外,其余错误见解均属于此类。思惑是思想上的错误,共有五个,即“贪、嗔、痴、慢、疑”。

  佛菩萨在悟,我们在迷,迷悟只在一念之间。“一念”这个名词很不易懂,念头很复杂,一念是清净的。禅家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万法归一”之“一”字是“任一”。华严经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此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平等,任何一法都能教你明心见性,对任何法门都不能分别执著。我们无始劫来,心理精神思想见解受到污染的程度,人人不一样。有些法门修起来很容易,有的很难,总之要契机。一般人学佛总难免有些障碍,例如参禅不能得定,不乱想就打瞌睡。学密口念咒、手结印、心观想,而三密要能相应,亦不容易。咒语在大藏经中刊载不少,但以方言关系,音不准确,殊少效验。咒语有许多是鬼神的言语,另有一部份只有声音,并无含义。佛在世时,教人念咒可以治病。人身如机器,那个经络有障碍,用声音振动其障碍部位,使其畅通,亦合乎科学精神。咒语一定要口传,佛教到现在已有三千年,辗转口传,音质有变,到今天已经不大灵了。李炳南老师抗战期间在后方从青海西藏的活佛学了两百多个咒语,没有一个灵的。他曾学隐身咒,他说,我念了十几遍隐身咒,但是你们还能看见我。他花了八年时间学密,到最后无效。又学了八年禅,亦未得定,所以全部放弃。后来因缘殊胜,遇到印光大师,乃专修净土。他希望我们不要走他的冤枉路,再不要浪费时间。只有念佛法门,不要断见思烦恼即可出三界,不但一般人难信,佛菩萨都说难信。

  四土是有界限的,我们只能见到凡圣同居土,见不到其他三土。西方极乐世界很特别,四土都在一起。一切诸佛刹土没有这种情形,很不可思议。生到西方后,你所接触的人全是佛菩萨与诸上善人,所以不会退转。

  华严虽圆,如果不是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它也不能称为究竟圆满,华严到最后归于净土。禅宗虽属顿教,也没有七天就能成就的。连唯识学的开山祖师窥基大师都说净土是圆顿大法,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都提倡念佛,观无量寿经教的方法有观想、观像、持名,但它把持名摆在最后,学佛同修要特别注意,佛经中常把最好的放在最后,十六观中把持名排在最后。

  楞严经有二十五位菩萨代表不同修持方法,六根六尘六识叫十八界,后面加上七大,共二十五大类,说明一切众生修学不出此二十五类。观世音菩萨是耳根圆通应排在第二,但把他排在最后,表示最重要的。此外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也是特别法门,也放在最后。所以楞严会中讲特别法门是讲两个,不是讲一个。大势至念佛法门能普遍契合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根机,观音耳根圆通特别适合于我们娑婆世界。密宗仪规太繁,参禅躺在床上不能参,念佛行住坐卧均可念,念佛念到“念而无念”,念到“能所双亡”,即入了佛的境界,一超直入,这是很难体会。其他法门修因得果不同时,唯有念佛是因果同时,所以净宗又叫“莲宗”。植物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莲花特别,因果同时,因此用莲花代表净土宗。

  佛说“一切法由心想生”。自己微细的思想,自己不容易发现。我们的世界就是由心想生。“心作心是”出在观无量寿经,是净宗理论的核心。佛是自己的真心,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怎么不成佛?

  一声“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这句话是蕅益大师的发明,以前没有人说过。“无上正等正觉”即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学目标就是这一句。“三菩提”是“正觉”,“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阿耨多罗”是“无上”。“正觉”是“罗汉”,“正等正觉”是“菩萨”,“无上正等正觉”即称为“佛陀”。佛在五浊恶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成佛的法门是诸佛如来修行的境界,只有佛与佛才能完全理解,这个法门不要看经典不多,份量很少,诸大菩萨都不能理解,且难相信。我们今天能信能解,乃是诸佛的威神加持所致,否则听也听不懂,说也说不出来,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弥陀身是法性身,西方极乐世界是法性土。我们这个世界是法相土。动物有生老病死,色界无色界寿虽长,还有生灭,不是永生。土地属矿物有成住坏空。以天文望远镜看,有的新星球形成了,也有的星球爆炸毁灭了,所以世间不是永恒的。相有生灭,性无生灭。唯识学讲阿赖耶识是有生灭的,所有一切的现象都是阿赖耶识的相分,属于心法,心法是有为法,有为法会变的,会变的就不是真实的,不会变的才是真实的。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法性身土名号,也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名号,所以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佛所说大乘经典都是佛从自己真如本性里说出来的,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差别即在圆不圆。譬如月亮,初三、四有月亮,不亮;十三、十四有月光,很亮,但不圆满。佛说的大藏经全是真的,但有圆满有不圆满。那部经最圆满?首推无量寿经。古德称赞无量寿经说,众生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明确简要,称“净宗第一经”。因其直捷中之直捷,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利济众生,此经为最。

  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这段文字,意义至为深广。净宗修学依据的理论,就在这两句经文,“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通常学佛者对于“佛”字的概念很含糊。前面说过,佛就是自己的真心。真心显露谓之“佛”,真心有障碍迷惑就是“凡夫”。凡夫在迷,真心并未失掉。佛是觉者,以月亮作比喻,我们如初一的月亮,佛如十五的月亮,菩萨如十三、十四的月亮。不但佛是心,没一样不是心。在唯识学中谓之“同生性”与“异生性”。“同生性”是与诸佛如来同用真心,如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破一分无明,见一分本性。异生性完全不同,你的自性光明丝毫未透露,就是真心未能起作用,六道凡夫、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的真心也都未透露出来,均谓之“异生性”。凡夫是异生性,用的是妄心,而不是真心,妄心变化太大,靠不住的。如真了解真妄,待人处世便自在。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真心变现出来的,心念佛就作佛,念什么就作什么。

  符按:关于“同生性”与“异生性”两个名词似不易懂。“异生”二字为凡夫之异名,谓凡夫执异见而生,由无明故,随业受报,堕种种趣中,色心像类,各各差别,故名异生。异生性是使人成凡夫之本性。此“性”字非指佛性,乃指见思烦恼种子,迷惑颠倒,起贪嗔痴,造杀盗淫成了习惯性。至于“同生性”则恰好相反,一切圣者同见真空之理,不起我见,同断二障,同证胜果。

  宋朝末年赵子昂是画马专家,他天天想马的姿态、马的动作。有一天他在屋里睡觉,太太一掀开帐帘,看见一匹马。所以一心念什么就变什么,关键就在一心。既然知道这种事实,为什么不念佛,你能念的心就是佛。佛在华严经、圆觉经中都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过是迷失了。迷失有时间性,一旦觉悟,即时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可以成佛。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依教奉行,能否成佛,关键在于你相信不相信这两句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果你念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定成功。假如念佛还想参禅、想学教、又想学密,就是夹杂。一夹杂,心就不净。一定要“都摄六根,…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