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阿難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爲汝分別解說。
將來六道衆生聽到這個法門,沒有不得度的。如來到此世界是乘願而來,爲了憐憫衆生,闡揚光大出離生死之道,其目的欲拯救六道衆生,惠以真實利益。多少時間能見效果?近幾年來我在各處介紹這個法門,其有認真修學者,叁個月就見效了。依此理論修行,其效果是身心輕安,自在快樂,煩惱少,惡念少,處世待人接物,比從前腦筋清楚,所有一切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真實。此經爲佛所說最真實之經典,極難遇到,如昙花一現。阿難今天這一問,利益太大了,應知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究竟圓滿,就是自己的圓滿智慧,我們爲什麼不能了解如來智慧?因我們有妄心的障礙,例如念佛目的是一心不亂,如果你有求一心不亂的念頭,你一定得不到一心不亂,這個念頭就是障礙。佛的能力不可思議,能以一念變爲無量劫,亦能把無量劫變爲一念,超越時空。“身及諸根,無有增減”,即不生不滅,亦無衰老,因爲“如來定慧,究暢無極”,說明其定慧通達無極,無量法門沒有不通達的。世尊對阿難說,“善思念之”,“善思”是思維,悟的意思,凡夫想一想,落在意識變爲妄想,思是慧解,念是修行,所以思念之上加一“善”字,不落在心意識謂之善,落在心意識即成凡夫。識是分別,不執著即不落在意裏,連印象都沒有,印象是心。凡夫是以心意識爲主宰。佛爲我們講經說法,隨著我們的分別與執著,我們才會聽得懂,譬如我們問佛這(毛巾)是什麼?佛說是毛巾,佛心中無分別執著,乃是隨順衆生而言,所以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如果我們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那就與佛相應,立刻入佛境界,才能解佛的真實義,即宗門所講的上上根人。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難。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時爲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
前面序文爲了證信,蕅益大師說“信、願、持名”是淨宗的叁個重要條件,古人稱爲“叁資糧”,信是第一。本經佛說“開化顯示真實之際”,說到經教的大意,是“惠以衆生真實之利”,可知本經所說純一真實,祖師大德亦證明之。此第四品是正宗分之開始。
佛說久遠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世間自在王如來。前面說過,佛菩薩沒有名字,其名稱是教化衆生之宗旨,亦屬于教化衆生的口號。此佛壽很長,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可見當時世人壽命亦長。下面十種稱呼,每尊佛都具足,顯示果地上的圓滿智慧德能。
(一)如來,一切佛均稱如來,金剛經說︰“如來者,諸法如義。”萬法一如,我們面對一切萬法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無一法不如,此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如”是真如本性,無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如。古人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比真如本性,器比一切萬法。佛法講平等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乃真平等。佛性與人的性是一個,本體是一個。其次,“如來”是“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佛佛道同,他們的說法內容完全相同。
(二)應供,從福德上建立,佛福德圓滿,應當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佛是福田。
(叁)等正覺,此即“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佛法最高的境界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辟支佛證得“正覺”,菩薩證得“正等正覺”,佛再加“無上”,到了極圓滿的境界。
(四)明行足,從戒定慧叁學建立,“叁學圓滿”謂之“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行持。
(五)善逝,猶言好去,謂入無余涅槃,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現前”。
(六)世間解,從智慧作用上建立的,世間法樣樣通達。
(七)無上士,士爲讀書人之尊稱,亦即在智識份子之中他是至高無上。
(八)調禦丈夫,此號是從教化衆生特殊能力方面建立的,衆生知見煩惱無量無邊,身心不安,佛有能力調順之,使其身心安穩,並規範其行持。孔夫子到了七十歲時,“從心所欲,不踰矩”。佛法修學到純熟時才能真正得到快樂,絕無過失。
(九)天人師,佛在六道中是老師,他教化衆生,在人間許多帝王大臣皆依佛爲師。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宗教必須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主宰宇宙人生,而佛教沒有。
(十)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名佛陀耶,此約究竟覺果表德。
世尊,是綜合前面十種德號建立的,他的德能是圓滿的,爲世間所尊稱。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壽命甚長。佛說此世界人壽最長時是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平均壽命十歲,以後再每百年增一歲,增到八萬四千歲,這一增一減爲一小劫,可見四十二劫是在他方世界而非在此地球。佛菩薩在世間的事業即是教化衆生,爲一切衆生說經講道。佛陀的家業就是弘法利生。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法藏。修菩薩道。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修行精進。無能踰者。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頌曰。
“大國主”即國王,名世饒王。此國當時,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此言阿彌陀佛在因地時爲國王,聽世間自在王如來講經說法,心生歡喜,頗有領悟,生起無上菩提心。把王位讓與他人,隨佛出家,號曰法藏。作國王的目的,絕對不是要財富要威勢,是爲了拯救苦難的百姓,爲他們謀幸福解決問題。除這個世界之外,還有其他世界,作國王能救幾何?真正覺悟之後,要想救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苦難衆生,他知道國王作不到,要作佛才能滿足其度生的大願。
法藏出家之後修學大乘法,行菩薩道,德行高超,智慧勇猛,立志深遠,以行踐願,超越世間。“信解明記,悉皆第一”,此是作學生對老師應有的態度。“信”,是對老師有信仰,對所教的法門,深信不疑。“解”,能真實理解,對老師的教導都能記在心裏不忘。一般人根性劣,很想學但記不住,想聽聽不懂,有業力障礙。爲什麼法藏沒業障?讀經至此,需要自己檢討,把自己的毛病找出來,再把它消除,那“高才勇哲,信解明記”,我們雖不能得滿分,亦能有幾成。冷靜想想,我們的業障實因心量太小,如你作國王,聽佛講經之後,肯不肯棄位出家?不要說國王,就是小小的公職如局長、處長之類亦不肯放棄,這就是障礙。法藏要念念幫助一切衆生快快成佛,而我們在此世界尚有恩恩怨怨,這都是障礙,能消除一分,智慧就增長一分。讀到“殊勝行願”,除法藏外,無其他人。法藏比丘四十八願了不起,能使一切罪苦衆生得度。“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李老師在經文眉批︰“信進念定慧”。此彌陀經講的“五根五力”,說明法藏不但立志發願,而且認真去作。“堅固不動”即不退轉義,勇猛精進。法藏“以伽他贊佛”,“伽他”是梵語如中國之詩歌押韻,而並不太嚴格,句子很整齊,有叁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九字不等,贊佛亦向佛報告其願望。
此願共十首七言頌,前面二首是贊佛,叁首至九首是發願,也是報告,末後一首求老師作證明。我們看頌文︰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第一首贊佛相好光明,人的相貌是由其智慧福德顯現出來的,古人說,人到世上投胎,必與父母有緣,有四條件︰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報恩者是乖孩子,孝子賢孫。報怨者可能搞得家破人亡。討債的往往很得父母的歡心,把他栽培成人,他就走了。還債的,如欠得多他對父母生活照顧周到,欠得少,他對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讓父母吃飽穿暖就算了。學佛人知道得清楚,一切處之泰然,心就平了。叁界六道是苦海,還是老實念佛往生西方,能得究竟解脫。
後天的教育可以移轉,人到四十歲以後,相貌會有變化,科學講遺傳,佛教無此說,小孩像父母,因其投胎時,見到父母相貌生歡喜心,自然像父母,並非遺傳。相隨心轉,要存心善良忠厚,天長日久,自然影響相貌。贊歎佛的相好是使人聽到之後生起敬仰之心。一切衆生智慧福德與審美觀念均不同,但對佛之色身相好一致推崇爲第一,乃稱爲“微妙”。後二句“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是贊歎佛的智慧,世間發光體爲日月火珠,在佛光之下都顯不出來。
世尊能演一音聲 有情各各隨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 普使衆生隨類見
佛的音聲完美,一切有情衆生都聽得懂。佛出世在周昭王時,比孔子早,當時中國未統一,有八百諸候,言語文字均不同,到秦始皇時文字才統一。印度亦如是,佛到處說法,各地民衆皆能聽得懂,隨類各得解。佛又能隨類化身,佛隨衆生心,應所知量,佛以凡夫身修成,我們依其教導修學亦能成佛。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無明貪嗔皆永無 惑盡過亡叁昧力
發此大願超過一般人,如有人問爲什麼要學佛?有人說爲了解脫苦難,有的說爲了升官發財,答案不一,沒有人說要想成佛。我自己也無此大願,讀六祖壇經我最佩服六祖答複五祖的話︰我來作佛。法藏的志願是成佛之後,“法音普及無邊界”,度化一切衆生。比六祖講的更清楚。
“宣揚戒定精進門”,即菩薩所修六波羅蜜。他說了“戒、定、精進”,代表六度。大乘講明心見性,如不能通達甚深微妙法,就不能廣度一切衆生。“甚深微妙法”,就淨宗所說,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達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其他大乘經所沒有的。四十八願開出無上法門,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果爲因,非九界有情所能理解。
“智慧廣大深如海”,欲度衆生須先成就自己圓滿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