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将来六道众生听到这个法门,没有不得度的。如来到此世界是乘愿而来,为了怜悯众生,阐扬光大出离生死之道,其目的欲拯救六道众生,惠以真实利益。多少时间能见效果?近几年来我在各处介绍这个法门,其有认真修学者,三个月就见效了。依此理论修行,其效果是身心轻安,自在快乐,烦恼少,恶念少,处世待人接物,比从前脑筋清楚,所有一切法门没有比这个法门真实。此经为佛所说最真实之经典,极难遇到,如昙花一现。阿难今天这一问,利益太大了,应知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究竟圆满,就是自己的圆满智慧,我们为什么不能了解如来智慧?因我们有妄心的障碍,例如念佛目的是一心不乱,如果你有求一心不乱的念头,你一定得不到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就是障碍。佛的能力不可思议,能以一念变为无量劫,亦能把无量劫变为一念,超越时空。“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即不生不灭,亦无衰老,因为“如来定慧,究畅无极”,说明其定慧通达无极,无量法门没有不通达的。世尊对阿难说,“善思念之”,“善思”是思维,悟的意思,凡夫想一想,落在意识变为妄想,思是慧解,念是修行,所以思念之上加一“善”字,不落在心意识谓之善,落在心意识即成凡夫。识是分别,不执著即不落在意里,连印象都没有,印象是心。凡夫是以心意识为主宰。佛为我们讲经说法,随著我们的分别与执著,我们才会听得懂,譬如我们问佛这(毛巾)是什么?佛说是毛巾,佛心中无分别执著,乃是随顺众生而言,所以佛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如果我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那就与佛相应,立刻入佛境界,才能解佛的真实义,即宗门所讲的上上根人。
法藏因地第四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前面序文为了证信,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是净宗的三个重要条件,古人称为“三资粮”,信是第一。本经佛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说到经教的大意,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可知本经所说纯一真实,祖师大德亦证明之。此第四品是正宗分之开始。
佛说久远劫之前,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前面说过,佛菩萨没有名字,其名称是教化众生之宗旨,亦属于教化众生的口号。此佛寿很长,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可见当时世人寿命亦长。下面十种称呼,每尊佛都具足,显示果地上的圆满智慧德能。
(一)如来,一切佛均称如来,金刚经说︰“如来者,诸法如义。”万法一如,我们面对一切万法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无一法不如,此如来果地上的境界。“如”是真如本性,无一法不是真如本性,法法皆如。古人说,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金比真如本性,器比一切万法。佛法讲平等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乃真平等。佛性与人的性是一个,本体是一个。其次,“如来”是“今佛如古佛之再来”,佛佛道同,他们的说法内容完全相同。
(二)应供,从福德上建立,佛福德圆满,应当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佛是福田。
(三)等正觉,此即“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佛法最高的境界是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辟支佛证得“正觉”,菩萨证得“正等正觉”,佛再加“无上”,到了极圆满的境界。
(四)明行足,从戒定慧三学建立,“三学圆满”谓之“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行持。
(五)善逝,犹言好去,谓入无余涅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六)世间解,从智慧作用上建立的,世间法样样通达。
(七)无上士,士为读书人之尊称,亦即在智识份子之中他是至高无上。
(八)调御丈夫,此号是从教化众生特殊能力方面建立的,众生知见烦恼无量无边,身心不安,佛有能力调顺之,使其身心安稳,并规范其行持。孔夫子到了七十岁时,“从心所欲,不踰矩”。佛法修学到纯熟时才能真正得到快乐,绝无过失。
(九)天人师,佛在六道中是老师,他教化众生,在人间许多帝王大臣皆依佛为师。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宗教必须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主宰宇宙人生,而佛教没有。
(十)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佛陀耶,此约究竟觉果表德。
世尊,是综合前面十种德号建立的,他的德能是圆满的,为世间所尊称。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寿命甚长。佛说此世界人寿最长时是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平均寿命十岁,以后再每百年增一岁,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可见四十二劫是在他方世界而非在此地球。佛菩萨在世间的事业即是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说经讲道。佛陀的家业就是弘法利生。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往诣佛所。顶礼长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赞佛。发广大愿。颂曰。
“大国主”即国王,名世饶王。此国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此言阿弥陀佛在因地时为国王,听世间自在王如来讲经说法,心生欢喜,颇有领悟,生起无上菩提心。把王位让与他人,随佛出家,号曰法藏。作国王的目的,绝对不是要财富要威势,是为了拯救苦难的百姓,为他们谋幸福解决问题。除这个世界之外,还有其他世界,作国王能救几何?真正觉悟之后,要想救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苦难众生,他知道国王作不到,要作佛才能满足其度生的大愿。
法藏出家之后修学大乘法,行菩萨道,德行高超,智慧勇猛,立志深远,以行践愿,超越世间。“信解明记,悉皆第一”,此是作学生对老师应有的态度。“信”,是对老师有信仰,对所教的法门,深信不疑。“解”,能真实理解,对老师的教导都能记在心里不忘。一般人根性劣,很想学但记不住,想听听不懂,有业力障碍。为什么法藏没业障?读经至此,需要自己检讨,把自己的毛病找出来,再把它消除,那“高才勇哲,信解明记”,我们虽不能得满分,亦能有几成。冷静想想,我们的业障实因心量太小,如你作国王,听佛讲经之后,肯不肯弃位出家?不要说国王,就是小小的公职如局长、处长之类亦不肯放弃,这就是障碍。法藏要念念帮助一切众生快快成佛,而我们在此世界尚有恩恩怨怨,这都是障碍,能消除一分,智慧就增长一分。读到“殊胜行愿”,除法藏外,无其他人。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了不起,能使一切罪苦众生得度。“及念慧力,增上其心”,李老师在经文眉批︰“信进念定慧”。此弥陀经讲的“五根五力”,说明法藏不但立志发愿,而且认真去作。“坚固不动”即不退转义,勇猛精进。法藏“以伽他赞佛”,“伽他”是梵语如中国之诗歌押韵,而并不太严格,句子很整齐,有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九字不等,赞佛亦向佛报告其愿望。
此愿共十首七言颂,前面二首是赞佛,三首至九首是发愿,也是报告,末后一首求老师作证明。我们看颂文︰
如来微妙色端严 一切世间无有等
光明无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匿曜
第一首赞佛相好光明,人的相貌是由其智慧福德显现出来的,古人说,人到世上投胎,必与父母有缘,有四条件︰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报恩者是乖孩子,孝子贤孙。报怨者可能搞得家破人亡。讨债的往往很得父母的欢心,把他栽培成人,他就走了。还债的,如欠得多他对父母生活照顾周到,欠得少,他对父母的生活很刻薄,让父母吃饱穿暖就算了。学佛人知道得清楚,一切处之泰然,心就平了。三界六道是苦海,还是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能得究竟解脱。
后天的教育可以移转,人到四十岁以后,相貌会有变化,科学讲遗传,佛教无此说,小孩像父母,因其投胎时,见到父母相貌生欢喜心,自然像父母,并非遗传。相随心转,要存心善良忠厚,天长日久,自然影响相貌。赞叹佛的相好是使人听到之后生起敬仰之心。一切众生智慧福德与审美观念均不同,但对佛之色身相好一致推崇为第一,乃称为“微妙”。后二句“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是赞叹佛的智慧,世间发光体为日月火珠,在佛光之下都显不出来。
世尊能演一音声 有情各各随类解
又能现一妙色身 普使众生随类见
佛的音声完美,一切有情众生都听得懂。佛出世在周昭王时,比孔子早,当时中国未统一,有八百诸候,言语文字均不同,到秦始皇时文字才统一。印度亦如是,佛到处说法,各地民众皆能听得懂,随类各得解。佛又能随类化身,佛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以凡夫身修成,我们依其教导修学亦能成佛。
愿我得佛清净声 法音普及无边界
宣扬戒定精进门 通达甚深微妙法
智慧广大深如海 内心清净绝尘劳
超过无边恶趣门 速到菩提究竟岸
无明贪嗔皆永无 惑尽过亡三昧力
发此大愿超过一般人,如有人问为什么要学佛?有人说为了解脱苦难,有的说为了升官发财,答案不一,没有人说要想成佛。我自己也无此大愿,读六祖坛经我最佩服六祖答复五祖的话︰我来作佛。法藏的志愿是成佛之后,“法音普及无边界”,度化一切众生。比六祖讲的更清楚。
“宣扬戒定精进门”,即菩萨所修六波罗蜜。他说了“戒、定、精进”,代表六度。大乘讲明心见性,如不能通达甚深微妙法,就不能广度一切众生。“甚深微妙法”,就净宗所说,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明心达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的妙法,其他大乘经所没有的。四十八愿开出无上法门,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以果为因,非九界有情所能理解。
“智慧广大深如海”,欲度众生须先成就自己圆满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