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慧。說完度衆大願之後,然後就說自己要求甚深廣大智慧。此非外來,“心外求法”謂之“外道”。內心要清淨,“塵”比喻染汙,“勞”是煩惱,必須遠離一切汙染,斷盡煩惱,才能超過一切罪障,遠離惡趣。人無嗔恚,即超越地獄門。無愚癡即超越畜生門。無悭貪即超越餓鬼門。如對人天福德能完全放下即能超越六道。小乘聲聞緣覺及權教菩薩均是惡趣,因其下一句是“速到菩提究竟岸”。
見思塵沙無明煩惱皆斷盡,對世出世間一切法均不迷惑,無論對人對事對物絕不犯過失,所以如此要靠念佛叁昧。以上是法藏因地上修學的綱領。我們修學是以智慧爲第一目標,求智慧要有清淨心,其起用是照,心就不能有一絲毫的染著。世間法五欲六塵,出世間法大小權實,皆不染。學佛有二種方式,一是行門,從清淨心下手。二是解門,由研究理論下手。行門下手較速,能斷煩惱,心淨則土淨。解門下手統統搞清楚後再開始學起,有解無行不能成就,從行門下手,以行爲主,以解爲副,不過份求進,慢慢自然就通達了,不必刻意求進,此法正確。我們經題是“清淨平等覺”,叁而一,一而叁,清淨心得到了,其余平等覺也自然得到。修清淨心就是念佛,不念佛時開念佛機聽佛號,非常有受用。
亦如過去無量佛 爲彼群生大導師
能救一切諸世間 生老病死衆苦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假令供養恒沙聖 不如堅勇求正覺
此段是自己尋求如諸佛如來度化衆生的德能,從其願望上,體會到法藏當時發心,完全以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德能爲其求願的標准。他求作佛希望與佛有同樣的智慧、能力,此種大願值得效法。佛是九界導師,六道之外有羅漢辟支佛菩薩,他們是覺悟的有情衆生,而六道則是迷惑的有情衆生,迷悟不同。法藏願自己教化衆生之能力,也像過去無量諸佛之度世。只用一句佛號即能救一切諸世間,實不可思議。古德告訴我們,有兩種人是此法門真正當機者:一是上根利智之人,對此法門能有相當程度的理解,他不疑惑,聽後相信接受,依教奉行;第二種人無智慧而他有福德善根,不懷疑,聞後即肯老實念佛。一般人所謂的愚夫愚婦即屬此類。前一種人爲理念,後一種人爲事念,都能有成就。叁界六道有叁種苦,第一種苦苦,第二種壞苦,第叁種行苦。只要有貪嗔癡慢五欲六塵,必有苦苦,苦苦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盛。叁界衆生無法避免。五陰熾盛是苦因,其他七種是苦果。色界的壞苦,無色界的行苦,叁界皆苦。苦從迷而來,不了解事實真相,對一切事看錯、想錯、也作錯了。佛教我們破迷開悟,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明了,就覺悟了,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自己。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此二句是菩薩住世的行持。布施是舍,舍是放下。應當舍財,不舍就被它害了。更重要的是舍心裏的妄念,心裏若有貪財的念頭,心就不清淨,心淨如如不動時,六波羅蜜都圓滿了。實際上不要修,妄念沒有了,智慧即現前。六祖開悟時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大病就是放不下,佛才委曲婉轉以種種方便勸導我們漸漸放下,叫我們舍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煩惱憂慮、牽挂、生死,連佛法也要舍。金剛經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法是幫助我們度過難關的。持戒是叫我們生活有規律,佛製訂戒律,最主要的即四種根本戒─殺盜淫妄,此四種是性戒。五戒中之酒本身無罪,而酒後亂性,會造前四項罪。酒屬遮戒,遮是防禦性質。我們現在在美國,美國的風俗人情法律,我們要遵守,才能與他們和睦相處。忍是忍耐,譯經古大德翻譯時,將忍字下加一辱字,因古時士大夫階級把辱看得很重,所謂“士可殺不可辱”。能忍就心平氣和,忍是禅定的前方便,能忍其心必清淨。忍在菩薩行中非常重要,一部金剛經雖講六度,而對于布施與忍辱講得特別多。“慧”不是世間聰明智慧,世間智慧在佛法中稱爲“世智辯聰”,是學佛的障礙,爲八難之一。真智慧不是求的,由清淨心而來,定能生慧。六波羅蜜前面五種是事修,依事修學,智慧自然開發。在日常生活中,布施不著相,叁輪體空是智慧;持戒,心裏沒有念頭在持戒,自然符合戒法的標准。忍辱、精進、禅定均如是。六度不是凡夫可以修的,前五度凡夫可以作,是五件事情,若無般若智慧不稱爲度。有般若智慧可謂之“度”,度生死,度輪回,度煩惱,度無明,成佛道。前面法藏顯示以智慧爲第一目標,“智慧廣大深如海”,“惑盡過亡叁昧力”,可見他的修學是以般若波羅蜜爲目標。未度者以無量法門普度之,已經成熟者助其成佛,以執持名號令其成就。如真能相信接受,佛即把這個法門傳給他,其方法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即真實懇切求生淨土之心,除此願望,什麼願望都沒有,此人立刻即能得到諸佛如來之護念,因其成佛的機緣成熟了。念佛的態度要專要精,古人常說︰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工夫得力,叁至六個月即能得到效驗。一般人學佛求福者多,且多願找有神通者。佛說供養恒沙聖,不如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供佛只能得人天福報,與了生死出叁界毫不相關。福報大了有權有勢,造的罪業亦隨之大,無福報者沒有機會造罪。作了國王,殺很多人,沒人敢向他算帳,死後閻羅王會向他清算,決逃不出因果。事實搞清楚,方知只有生西方是真的,其余全是假的。
願當安住叁摩地 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廣大清淨居 殊勝莊嚴無等倫
這一首是法藏自求殊勝的果報,也是我們應當效法的。“叁摩地”就是“定”。指念佛叁昧,整個心都安住在定中,即使生活有問題也不著急,七天就往生了,什麼事都沒有,就等阿彌陀佛來接,所以處世要與人無爭,于世無求。本份的事作得圓圓滿滿,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故稱“光明照一切”,寂而常照,清淨心起作用。“感得廣大清淨居,殊勝莊嚴無等倫”,指西方極樂世界,是由性德變現出來的,非人力建造的,其殊勝莊嚴任何世界無與倫比。修因得果之後,非一人享受,而是爲了一切衆生。
輪回諸趣衆生類 速生我刹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無邊苦衆生
阿彌陀佛接引衆生是以六道凡夫爲主,而非叁乘聖人,羅漢辟支佛等均已出叁界。西方世界建立迄今只有十劫,佛是無量壽,我們要往生,將來在西方我們全是元老階級。無論男女老少,只要具足信願行叁個條件,一律往生,而且生到極樂世界是平等的。雖然佛說四土叁輩九品,生到西方之後,四土叁輩九品都沒有了,如仍有、心就不清淨。佛因爲我們有分別心說有四土,是叫我們力爭上遊,念佛增進而已。在世間工夫深,將來到西方成佛的時間快。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衆生”。“常”是時間,“無邊”是空間,盡虛空遍法界均是彌陀度生之對象,其對象是無量無邊的苦惱衆生。
我行決定堅固力 唯佛聖智能證知
縱使身止諸苦中 如是願心永不退
這最後一首,求佛爲其證明,他發的真實大願超過菩薩,唯佛能證知。有願無行,願是假的,有行無願,行也靠不住。行願相輔,才能達到真實目標。
至心精進第五
法藏比丘說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爲菩薩道。已發無上正覺之心。取願作佛。悉令如佛。願佛爲我廣宣經法。我當奉持。如法修行。拔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他在老師面前發此大願,要勇猛精進的修行,請老師教他修行的方法,他不是爲個人而是要救度一切苦難衆生,發願成佛,智慧德能均如佛,請佛廣宣經法,以便如法修行。行是行爲,分叁大類,第一是思想見解,第二是言語,第叁是造作;依佛的理論方法糾正過來。修行在起心動念之中。“生死根本”即六道輪回,凡夫很勤苦修六道,貪心是修餓鬼道,嗔恚是修地獄道,愚癡是修畜生道。生死根本即見思煩惱,根中之根即貪愛。古德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想脫離六道必須棄絕貪愛。佛說沒有證得羅漢以前絕對不能相信自己。事實真相明白之後,與人相處就方便多了,理智作主,不用感情。諸佛菩薩對衆生是真心的愛,永遠不變。用慈悲,是理性、智慧的,不會變的,不是感情。感情是情,會變的,不可靠。
我們第一次印的無量壽經經本後面附印了倓虛法師所著的念佛論,理事圓融,說得極爲透徹,最後舉了叁個往生實例,乃是倓老親眼看到的。第一個是修無師在哈爾濱極樂寺往生的,他是作水泥匠的,出家之後在廟中作粗重工作。倓老修建極樂寺完成之後,請其師谛閑老和尚傳戒,在戒期中修無師來發心幫忙,他願照顧病人,未幾日他向倓老告假,當家的定西法師責備他說︰你爲什麼沒有長遠心,來不多日就要走呢?他說︰我不是到別的地方,我是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大家一聽,這是大事,又問他那天走,他說不出十天,並請老和尚爲其准備二百斤柴,作爲火化用。第二天他又來了,他說今天就走,于是乎大家趕緊在柴房搭一個鋪位,並找幾位同修來助念。有人請他說個詩偈,他說我是個苦惱人,不識字,不會作詩偈,但有一句老實話留給大家︰“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說完之後,不到一刻鍾就往生了。這是倓老親自看到的。
另外還舉了兩個例,一男一女,女的是青島湛山寺的信徒,身世清寒,有兩個小孩,其先生是在碼頭拉黃包車的,每到會期,她在湛山寺廚房作洗碗雜役。她能一切放下,殊爲難能可貴。要想往生必須把一切牽挂放下,否則去不了西方。如此說來,豈不令世人視爲太無情了嗎?世間人迷惑顛倒,只看到眼前利益,沒看到真實長遠的利益,生到西方世界,即有七地以上菩薩的智慧德能,對任何人均能救度,何況其自己的家親眷屬。成佛愈快愈好,這個世界不值得留戀。
欲令我作…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