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語,譯爲“總持”,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亦即一切法的總綱領。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叁、咒。四、忍。法即教學,佛之教法,持之不忘。義是理論,于諸法之義,持而不忘。咒即神咒。忍是于法之實相安住。抓到綱領,教化衆生不會有錯誤,一切均無障礙。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平等非常重要,一切萬法,體平等,相也平等。我們看就不平等,因爲我們著相,迷在假相上。例如一般房屋,有的漂亮,有的很平常,不一樣。若請建築師來看,他只看這些房屋用多少磚瓦、水泥、木材,看來房子都是平等的。菩薩看到真相,了解萬法平等,萬法一如,所有分別執著都沒有,得真正清淨平等。此時必定證得叁忍,“叁忍”是“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在仁王經上,也是用忍說明菩薩果證,分爲五種:一、伏忍。能把妄想執著伏住,並沒有斷,是帶業往生的基本條件。外表要隨順,內心要清淨平等,不能被外界所動搖。諸佛菩薩喜怒哀樂都是教學,面孔只是唱戲而已。二、信忍。信心成就,即深信不疑,比前面伏煩惱要深一層。叁、順忍。此即前面所說的柔順忍。仁王經之五忍與本經叁忍一配合,大致上可以了解,均指圓教地上菩薩的境界。
“于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現前果證即圓滿證得叁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此阿彌陀佛最後幾願,幫助十方菩薩而發的,不必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對阿彌陀佛稱名、贊歎、恭敬、供養、依教修行,並爲人演說,必定得到阿彌陀佛最後的幾願加持。
必成正覺第七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以偈頌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足 誓不成等覺
複爲大施主 普濟諸窮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衆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衆生聞此號 俱來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悲心 利益諸群品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前一品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這一品共有十首偈,其中有阿彌陀佛說的比較多,亦有本師釋迦牟尼佛說的。“我建超世志,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這是阿彌陀佛向世間自在王佛提出報告的總結。現在他已經成佛十劫,證明四十八願,願願都已圓滿。圓滿之後就要廣度法界一切苦難衆生,往生淨土,使其生活無虞,衣食住行,無憂無慮,這是財布施。阿彌陀佛與諸菩薩講經說法,令衆生破迷開悟,圓成佛道,這是法布施。
“普濟諸窮苦”,指六道衆生。有人懷疑,六道衆生也有很多有財富有地位者,何以謂之窮苦呢?應知世間人有聰明才智,心不清淨,煩惱未斷,還有惡業牽纏,這是他的苦;其次智慧不開,對六道以及十法界真相不明了,亦謂之窮。即使是菩薩,智慧未達究竟圓滿,度生還有隔陰之迷,也屬窮苦。
“長夜無憂惱”,“長夜”比作無明,無明未破即有憂慮煩惱,等于在長夜中。思想見解就是煩惱,有妄想即有憂慮,貪嗔癡慢是煩惱。無明是對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無所知,無明一旦破了,心性大放光明,照見一切萬事萬法真相,得佛神力加持,生到西方,即無憂惱。本性中之智慧現前,到最後圓滿成佛。這是蒙佛照顧到了極點。
下面一段是四十八願之結語。法藏比丘成佛之後,以“無量壽”,梵語爲“阿彌陀佛”作爲名號,以名號作爲普度衆生之手段與方法,至爲奇妙。名號很簡單,什麼人都能念,念佛名號即能得佛加持與接引。名號不但是脫離叁界的法寶,也是往生不退成佛的無上妙法。生西以後,我們的體相與阿彌陀佛相同,心與願亦與阿彌陀佛相同,實在不可思議,應知佛決無妄語,乃是真實。
“離欲深正念,淨慧修梵行”。到西方後仍要修行,“離欲”是戒,“正念”是定,“淨慧”是慧,此乃戒定慧叁學。叁學六度十大願王也是到西方後才能作得圓滿,在娑婆世界無法完成,此顯示道場之殊勝。
願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叁垢冥 明濟衆厄難
悉舍叁途苦 滅諸煩惱暗
開彼智慧眼 獲得光明身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爲衆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讀此經文,即知經典力用不可思議,阿彌陀佛以其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佛皆有光明,但阿彌陀佛的光是恒常普照十方,其作用能消衆生的業障。“叁垢冥”指“貪嗔癡”,對清淨心染汙最爲嚴重。幫助一切苦難的衆生,離開地獄餓鬼畜生叁途惡道,也許今生來生不墮叁途,但不能永遠保證不去。我們必須依照佛的教誨,認真修學,否則佛想幫忙也幫不上。智慧本來有,因有煩惱而失掉,把無明煩惱舍去,才能恢複本有的智慧。斷煩惱,破無明,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開彼智慧眼”是心清淨。“獲得光明身”是身清淨。身心都清淨,一個惡的念頭都不會起來,自然不會再墮惡道。“通達善趣門”,此處之“善”是“純善”,非善惡之善。爲一切衆生開示佛法中之密藏,此“法藏”即指本經念佛法門。“功德寶”即指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成就。阿彌陀佛以這樣殊勝的辦法,幫助十方所有一切衆生圓成佛道。但一切衆生根性、程度、嗜好、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均不同,爲衆生開無量法門,教導衆生。法門一定要契機,禅宗說念佛一聲要漱口叁日,此門庭施設不同。喜歡那個法門就專心修習那個法門,必須一門深入,要專要精,若只爲求解,可以廣學多門,談到修必須專。講經法師可以兼,廣學是爲了別人,專修是爲自己。我們今天目的,如真爲斷煩惱、證菩提,應專修易行道。現在衆生苦難多,生命財産毫無保障,沒時間研究許多法門,如認清楚,必須選擇這個最容易成就的念佛法門。
如佛無礙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師 得爲叁界雄
說法師子吼 廣度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斯願若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神 當雨珍妙華。
此二願是法藏發願要同佛一樣。“如佛無礙智”,即無所不知。對一切衆生清淨平等的慈悲,對九法界衆生一視同仁,成佛之後即教化衆生。在叁界爲大英雄,旁人作不到的事,他能作謂之“雄”。獅子爲獸中之王,形容佛的說法能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見正,能摧邪顯正,無論因地或果地,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爲度衆生。“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此二句實不可思議,爲什麼一切諸佛菩薩都稱贊阿彌陀佛?就是因爲阿彌陀佛欲令一切衆生均成佛道是其大願。末後二句是求感應,阿彌陀在虛空中轉真實微妙的大法耣,此處所說“大千”,若狹義說,指世間自在王佛的教化區,若廣義說則是十方一切諸佛刹土均包括在內。
每一個世界都有欲、色、無色界,四天王、忉利天在地上。夜摩以上在空中空居天。叁界天人聽佛講經都可以給法藏作證明,如果法藏發的願是真實不虛,法藏要求天神雨花作證。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贊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
此乃大千感動,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天樂鳴空,此天神菩薩均來作證明。
積功累德第八
阿難。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來前。及諸天人大衆之中。發斯弘誓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
法藏在佛前及諸天人大衆之中,發四十八大願之後,住真實慧。本經講叁種真實,前面提過,“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真實之利”,這兩種都是事實,如何達到,一定要“住真實慧”。真,說的是行,表現在我們日常行爲之中,絕無虛妄。可見佛法確是建立在“真實慧”的基礎上,絕對不是情執,西方世界是這樣成就的。所修的極樂世界,開廓廣大,世界之大,人衆之多,“超勝獨妙”,超越勝過一切諸佛國土。因爲十方刹土全是無常變化的,衆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星球亦有成住壞空,全是無常的;而西方則是建立常然,無衰無變,長生不老,永遠不病,絕無衰退變化,永遠不愁生活,事實如此優異,焉有不向往之理。
于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谛門。植衆德本。不計衆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而這裏說于無量劫積植德行,可知阿彌陀佛久遠劫來已經成佛。極樂世界是他的化土,如同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界一樣。梵網經說,釋迦佛到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是第八千次。他在此次八相成道,夜睹明星,乃是表演給我們看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實在殊勝。要追究他殊勝的原因,他于無量劫前即積植德行,“不起貪嗔癡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心中清淨屬于定,不著外面的環境,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阿彌陀佛在無量劫中修的就是這些東西。所有一切大乘法都以這兩句爲修學的綱領。禅、淨、密均如此,教下止觀亦如此。離了這兩句就不叫佛法。我們很想學而學不到,境界一現前,煩惱就起來了。而佛則“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只喜歡一樁事,即“諸佛所修善根”,佛佛相念,就是念佛。除了喜歡念佛之外,其他什麼事都放下。此種提示不可思議。佛在觀經中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當念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想佛不知不覺即成佛。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佛叫我們念佛,一切佛中,阿彌陀佛第一。釋迦牟尼佛沒有叫我們念別的佛,只叫我們念阿彌陀佛,因爲他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行寂靜行”,行是行爲,佛菩薩的行是不動,非身不動而是心不動,身有心空。佛門用的標志是輪,輪是圓形,圓動,心不動,此謂之“動靜一如,空有不二。”我們平常說身口意,身表演,口演說,意是心,心不動…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