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25

  ..續本文上一頁。“遠離虛妄”,“虛妄”即生滅心,真心不動。“依真谛門,植衆德本”,真谛,以現代話說,即真理,德本之本;“本”是根本,能生萬德莊嚴,就本經言,“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衆德之本。用這一句佛號修內不動心,外不著相。

  一切苦難,不必計較,逆來順受,如知其因緣,即能甘心承受,皆是過去今生所作不善業的結果。“少欲知足”,一天有兩頓幹飯吃,有個住處,就夠了,若能知足,其所求者少;作到與人無爭,于世無求,比神仙還快樂。“專求白法”,印度人用白黑比作善惡。對人要利益衆生,舍己爲人,不疲不厭,此以真實慧爲原動力,成就六波羅蜜中之忍辱波羅蜜。

  于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顔愛語。勸谕策進。恭敬叁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僞谄曲之心。莊嚴衆行。軌範具足。

  對一切造作惡業,迷惑顛倒的苦難衆生,常懷悲憫之心,態度溫和,真心愛護他,甚至于嚴詞教訓他,並非只說好聽的話,勉勵開導他,令其策進。“恭敬叁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僞谄曲之心”,是教學的大根大本。

  漢高祖建立政權之後,即以孔孟的教學作爲國家教育的方針。故尊稱孔老夫子爲大成至聖先師,儒家教學以“敬”爲第一優先。禮記中第一句話就說:“曲禮曰無不敬。”佛經中之忏悔文第一句是“一切恭敬”。普賢十大願王第一句是“禮敬諸佛”。教育就是教孝教敬,“孝敬”是教育之大根大本。現在社會不要孝不要敬,所以天下大亂,日後將會更苦。幾時大家把儒佛教學的真面目再重新肯定,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學記中講得很清楚,“建國君民,教學爲先”。教的是孝親尊師。佛叫我們恭敬叁寶,最重要的是自性叁寶,先要尊敬你自己,人要自重自愛。叁寶是覺、正、淨;佛是自性覺,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淨。在日常生活中念念想到自己是否覺悟,不覺則迷;是否正知正見,思想不純則邪;是否心淨,不淨則染。自性之外有住持叁寶,其作用在提醒自性叁寶。見到佛像是不忘本,念念不忘佛恩;其次是提醒自性覺,我從早到晚,對人對事對物有無迷惑,在一切境界中保持純正的思想見解,心地清淨,此之謂恭敬叁寶。

  “奉事師長”,師長是老師,師長對我的教導,我能理解,依教奉行。對我的希望,我不辜負他。真正好老師,生活一定過得很清苦,少欲知足。對于世間他是旁觀者,他對世間並無利害,無利害所以他無有得失的顧慮。對老師無虛僞谄曲之心,乃是從事磨練,然後推廣對任何人亦均如此。“莊嚴衆行,軌範具足”,“莊嚴”即今日所說的真善美慧,無論在任何方面都能作得很完美,能爲一切大衆之表率。此句含義非常廣泛,佛弟子各行各業都有,你在社會上任何一個團體服務,你都是該團體同仁的模範,這才是佛教徒。

  觀法如化。叁昧常寂。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真實的智慧,知人生宇宙是幻化無常,若認真則是迷惑顛倒,自討苦吃。知道真相,即能放下,放下就自在。“叁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內不起念,外不著相。苦樂憂喜都不受,禅宗謂之“禅定”,淨宗謂之“一心不亂”。“觀法如化”是“慧”,“叁昧常寂”是“定”,有定有慧,表現在外的自然善護口業。六祖大師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觀法如化,亦無善,亦無惡,根本沒有分別執著,那裏有善惡是非。世間人虛妄分別,才有善惡是非。善護身業,自然不犯過失,不失律儀。善護意業,心地清淨,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汙染。七情五欲均是汙染。

  所有國城。聚落。眷屬。珍寶。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衆生。住于無上真正之道。

  阿彌陀佛在因地中修行的事實,正是我們應學的。上面一段是自行,這一段是化他。法藏在因地,其身份是國王。帝王貴爲天子,富有四海,家天下。把王位以及所有財富、珍寶、家庭眷屬,統統舍掉。出家之後,恒行布施。凡是于衆生有利益者盡量去做,謂之布施。在家人以財布施爲主,出家人用法施教化衆生。戒律至爲重要,在家學佛有五戒八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此乃律儀戒。除此之外,所有佛之教導均屬戒律。如把戒律廢棄,佛法的行持就沒有了。縱然天天講經說法研究討論都沒有用,已與生活脫節,一律成空,所以佛法重在行持。

  佛在世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時間不長,佛所說戒,只是原則性的,其中分叁大類。一、律儀戒,佛所訂的各種律儀。二、攝善法戒,佛雖未規定,我們也應當遵守不犯,如不吸煙。叁、饒益有情戒。只要對大衆有利益者均應作,且其利益有叁種,一者、現在有好處,將來有害處,不能作。二者、現前有利益,將來亦有利益,應當作。叁者、現前無利益而將來有利益,亦屬于善,應當作。佛菩薩看得久遠,現在舉世之人莫不贊成科學,因其帶來近代文明。中國古人亦懂科學,指南針、*,遠古以前就發明了。漢朝王莽時代已發明飛行技術;諸葛亮造木牛流馬是機械化運輸。爲何不傳于後世?中國人知道,對當時有好處而對將來沒好處。現在科學發達,人的價值衰落了,從前人的生活,與大自然融成一片,形容爲詩情畫意,生活真有享受。科學發達之後,所帶來的後遺症,其中環境汙染已無法挽救,尚不言其他。

  忍辱,愈是勇猛精進,挫折愈大,此乃無始劫來所造罪業有以致之。忍可以消業,用智慧面對事實,委曲婉轉,不退精進,能忍才有進步。精進才能達到禅定,“定”可以滅業,“忍”可以消業,業障斷滅了,智慧即現前。菩薩以此六個綱領教化衆生,助其修行,心要安住在信願持名,即是“住于無上真正之道”。句句落實,絕無談玄說妙。

  由成如是諸善根故。所生之處。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如是功德。說不能盡。

  此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累劫修行,無有疲厭,感應到所生之處有無量寶藏。以世間人講,財富地位乃過去生中善業所感,全是業力作主。佛菩薩是以願力作主,我們作不了主是因爲有業。業力大過願力,願亦不能兌現。所以六度是消業最有效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是滅業的最好辦法,一切願望自然現前。“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王,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主,乃至梵王”。這就是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菩薩在六道度生,內心清淨平等慈悲,行菩薩道。菩薩無論現何身,一定會孝親、尊師、重道,以自身作表率提倡佛教教育,所有一切功德中,以推行佛教教育爲第一功德。

  現在世間豪姓尊貴者很多,對于這樣好的佛教教育聞所未聞,很難接受,更談不到推動。這種豪姓就不足爲貴,因爲他這一生的豪貴是他前生積功累德修來的,他這一生享完之後,再不修善,來生就沒有了。世間富貴不是真富貴,真富貴是求解脫。解脫方法,大乘經論中雖說了許多,而真正有把握的只有淨宗這條路。黃念祖老居士,晚年全心全意著書勸人念佛求往生,很誠懇告訴我們,禅與密很難成就,大陸四十年間,學密人很多,真正成就者只有六個人。而念佛成就者,寬律法師在其所著近代往生隨聞錄中所載有幾百人,還有很多他不知道的,這是一條非常穩當的道路。

  身口常出無量妙香。猶如栴檀。優缽羅華。其香普熏無量世界。隨所生處。色相端嚴。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無盡之寶。莊嚴之具。一切所須。最上之物。利樂有情。由是因緣能令無量衆生。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

  心願同佛,因之身之行、口之言沒有一樣不同佛,因此自然即有光明妙香。光明一般人不容易見到,而佛菩薩諸天鬼神能見到。香較易覺察,每人身上均有氣味,與行持有關系,身是最親切的一個物質。佛說“境隨心轉”,心清淨,身即清淨,身清淨即放妙香;心中有煩惱惡念,身的氣味即很難聞。大陸上有真正修行的高僧,例如虛雲老和尚一年剃一次頭,理一次發,但是他身上有一種清香的味道,他穿的破爛衣服也都有香。從此一事實可以體會到,假如我們的心願與阿彌陀佛相同,言行也盡量摹仿去作,得到佛的威神加持,我們的香光也會普熏無量世界。理上能講得通,事上也很有可能。

  法藏修行接近圓滿的時候,無論在何處所示現的皆是圓滿的德相,手中常出無盡之寶。佛家常說,“佛事門中有求必應”。我在初學佛時,親近章嘉大師,他把這句話很慎重的告訴我。但有時求不到,是自己有障礙,障礙去掉,感應自至。求成佛都能作到,何況其他?有一年我在臺北法華寺講地藏經,講到有求必應一事,會後有一位法師對我說:“我對有求必應有懷疑,我向佛菩薩求一個電冰箱,求了叁年也沒求到。”我問他的現狀,據說他一個人住在茅棚。因而想到如理如法的求無不應,佛菩薩幫助你善業善行,絕不會幫助你增長貪心。

  圓滿成就第九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菩薩在因地中修行,難行能行,難舍能舍,此是修行之總綱領。心中完全放下,一絲毫分別執著都沒有,心才清淨,清淨心是人生最高的幸福、快樂與享受。無論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均能稱心如意,不是言語文字所能表達;所發四十八願,法藏比丘均已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實已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極樂世界的莊嚴,以及教化衆生之宿願均已圓滿成就。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爲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彿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