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P25

  ..续本文上一页。“远离虚妄”,“虚妄”即生灭心,真心不动。“依真谛门,植众德本”,真谛,以现代话说,即真理,德本之本;“本”是根本,能生万德庄严,就本经言,“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众德之本。用这一句佛号修内不动心,外不著相。

  一切苦难,不必计较,逆来顺受,如知其因缘,即能甘心承受,皆是过去今生所作不善业的结果。“少欲知足”,一天有两顿干饭吃,有个住处,就够了,若能知足,其所求者少;作到与人无争,于世无求,比神仙还快乐。“专求白法”,印度人用白黑比作善恶。对人要利益众生,舍己为人,不疲不厌,此以真实慧为原动力,成就六波罗蜜中之忍辱波罗蜜。

  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

  对一切造作恶业,迷惑颠倒的苦难众生,常怀悲悯之心,态度温和,真心爱护他,甚至于严词教训他,并非只说好听的话,勉励开导他,令其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是教学的大根大本。

  汉高祖建立政权之后,即以孔孟的教学作为国家教育的方针。故尊称孔老夫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教学以“敬”为第一优先。礼记中第一句话就说:“曲礼曰无不敬。”佛经中之忏悔文第一句是“一切恭敬”。普贤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教育就是教孝教敬,“孝敬”是教育之大根大本。现在社会不要孝不要敬,所以天下大乱,日后将会更苦。几时大家把儒佛教学的真面目再重新肯定,世界才有和平的一天。……学记中讲得很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的是孝亲尊师。佛叫我们恭敬三宝,最重要的是自性三宝,先要尊敬你自己,人要自重自爱。三宝是觉、正、净;佛是自性觉,法是自性正,僧是自性净。在日常生活中念念想到自己是否觉悟,不觉则迷;是否正知正见,思想不纯则邪;是否心净,不净则染。自性之外有住持三宝,其作用在提醒自性三宝。见到佛像是不忘本,念念不忘佛恩;其次是提醒自性觉,我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有无迷惑,在一切境界中保持纯正的思想见解,心地清净,此之谓恭敬三宝。

  “奉事师长”,师长是老师,师长对我的教导,我能理解,依教奉行。对我的希望,我不辜负他。真正好老师,生活一定过得很清苦,少欲知足。对于世间他是旁观者,他对世间并无利害,无利害所以他无有得失的顾虑。对老师无虚伪谄曲之心,乃是从事磨练,然后推广对任何人亦均如此。“庄严众行,轨范具足”,“庄严”即今日所说的真善美慧,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能作得很完美,能为一切大众之表率。此句含义非常广泛,佛弟子各行各业都有,你在社会上任何一个团体服务,你都是该团体同仁的模范,这才是佛教徒。

  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真实的智慧,知人生宇宙是幻化无常,若认真则是迷惑颠倒,自讨苦吃。知道真相,即能放下,放下就自在。“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内不起念,外不著相。苦乐忧喜都不受,禅宗谓之“禅定”,净宗谓之“一心不乱”。“观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有定有慧,表现在外的自然善护口业。六祖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观法如化,亦无善,亦无恶,根本没有分别执著,那里有善恶是非。世间人虚妄分别,才有善恶是非。善护身业,自然不犯过失,不失律仪。善护意业,心地清净,绝对不会被外面境界所污染。七情五欲均是污染。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修行的事实,正是我们应学的。上面一段是自行,这一段是化他。法藏在因地,其身份是国王。帝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家天下。把王位以及所有财富、珍宝、家庭眷属,统统舍掉。出家之后,恒行布施。凡是于众生有利益者尽量去做,谓之布施。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出家人用法施教化众生。戒律至为重要,在家学佛有五戒八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此乃律仪戒。除此之外,所有佛之教导均属戒律。如把戒律废弃,佛法的行持就没有了。纵然天天讲经说法研究讨论都没有用,已与生活脱节,一律成空,所以佛法重在行持。

  佛在世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时间不长,佛所说戒,只是原则性的,其中分三大类。一、律仪戒,佛所订的各种律仪。二、摄善法戒,佛虽未规定,我们也应当遵守不犯,如不吸烟。三、饶益有情戒。只要对大众有利益者均应作,且其利益有三种,一者、现在有好处,将来有害处,不能作。二者、现前有利益,将来亦有利益,应当作。三者、现前无利益而将来有利益,亦属于善,应当作。佛菩萨看得久远,现在举世之人莫不赞成科学,因其带来近代文明。中国古人亦懂科学,指南针、*,远古以前就发明了。汉朝王莽时代已发明飞行技术;诸葛亮造木牛流马是机械化运输。为何不传于后世?中国人知道,对当时有好处而对将来没好处。现在科学发达,人的价值衰落了,从前人的生活,与大自然融成一片,形容为诗情画意,生活真有享受。科学发达之后,所带来的后遗症,其中环境污染已无法挽救,尚不言其他。

  忍辱,愈是勇猛精进,挫折愈大,此乃无始劫来所造罪业有以致之。忍可以消业,用智慧面对事实,委曲婉转,不退精进,能忍才有进步。精进才能达到禅定,“定”可以灭业,“忍”可以消业,业障断灭了,智慧即现前。菩萨以此六个纲领教化众生,助其修行,心要安住在信愿持名,即是“住于无上真正之道”。句句落实,绝无谈玄说妙。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此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中累劫修行,无有疲厌,感应到所生之处有无量宝藏。以世间人讲,财富地位乃过去生中善业所感,全是业力作主。佛菩萨是以愿力作主,我们作不了主是因为有业。业力大过愿力,愿亦不能兑现。所以六度是消业最有效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心念佛”是灭业的最好办法,一切愿望自然现前。“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这就是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菩萨在六道度生,内心清净平等慈悲,行菩萨道。菩萨无论现何身,一定会孝亲、尊师、重道,以自身作表率提倡佛教教育,所有一切功德中,以推行佛教教育为第一功德。

  现在世间豪姓尊贵者很多,对于这样好的佛教教育闻所未闻,很难接受,更谈不到推动。这种豪姓就不足为贵,因为他这一生的豪贵是他前生积功累德修来的,他这一生享完之后,再不修善,来生就没有了。世间富贵不是真富贵,真富贵是求解脱。解脱方法,大乘经论中虽说了许多,而真正有把握的只有净宗这条路。黄念祖老居士,晚年全心全意著书劝人念佛求往生,很诚恳告诉我们,禅与密很难成就,大陆四十年间,学密人很多,真正成就者只有六个人。而念佛成就者,宽律法师在其所著近代往生随闻录中所载有几百人,还有很多他不知道的,这是一条非常稳当的道路。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心愿同佛,因之身之行、口之言没有一样不同佛,因此自然即有光明妙香。光明一般人不容易见到,而佛菩萨诸天鬼神能见到。香较易觉察,每人身上均有气味,与行持有关系,身是最亲切的一个物质。佛说“境随心转”,心清净,身即清净,身清净即放妙香;心中有烦恼恶念,身的气味即很难闻。大陆上有真正修行的高僧,例如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理一次发,但是他身上有一种清香的味道,他穿的破烂衣服也都有香。从此一事实可以体会到,假如我们的心愿与阿弥陀佛相同,言行也尽量摹仿去作,得到佛的威神加持,我们的香光也会普熏无量世界。理上能讲得通,事上也很有可能。

  法藏修行接近圆满的时候,无论在何处所示现的皆是圆满的德相,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佛家常说,“佛事门中有求必应”。我在初学佛时,亲近章嘉大师,他把这句话很慎重的告诉我。但有时求不到,是自己有障碍,障碍去掉,感应自至。求成佛都能作到,何况其他?有一年我在台北法华寺讲地藏经,讲到有求必应一事,会后有一位法师对我说:“我对有求必应有怀疑,我向佛菩萨求一个电冰箱,求了三年也没求到。”我问他的现状,据说他一个人住在茅棚。因而想到如理如法的求无不应,佛菩萨帮助你善业善行,绝不会帮助你增长贪心。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菩萨在因地中修行,难行能行,难舍能舍,此是修行之总纲领。心中完全放下,一丝毫分别执著都没有,心才清净,清净心是人生最高的幸福、快乐与享受。无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均能称心如意,不是言语文字所能表达;所发四十八愿,法藏比丘均已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实已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极乐世界的庄严,以及教化众生之宿愿均已圆满成就。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彿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