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语,译为“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亦即一切法的总纲领。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法即教学,佛之教法,持之不忘。义是理论,于诸法之义,持而不忘。咒即神咒。忍是于法之实相安住。抓到纲领,教化众生不会有错误,一切均无障碍。
“清净欢喜得平等住”,平等非常重要,一切万法,体平等,相也平等。我们看就不平等,因为我们著相,迷在假相上。例如一般房屋,有的漂亮,有的很平常,不一样。若请建筑师来看,他只看这些房屋用多少砖瓦、水泥、木材,看来房子都是平等的。菩萨看到真相,了解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所有分别执著都没有,得真正清净平等。此时必定证得三忍,“三忍”是“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在仁王经上,也是用忍说明菩萨果证,分为五种:一、伏忍。能把妄想执著伏住,并没有断,是带业往生的基本条件。外表要随顺,内心要清净平等,不能被外界所动摇。诸佛菩萨喜怒哀乐都是教学,面孔只是唱戏而已。二、信忍。信心成就,即深信不疑,比前面伏烦恼要深一层。三、顺忍。此即前面所说的柔顺忍。仁王经之五忍与本经三忍一配合,大致上可以了解,均指圆教地上菩萨的境界。
“于诸佛法不能现证不退转者”,现前果证即圆满证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此阿弥陀佛最后几愿,帮助十方菩萨而发的,不必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对阿弥陀佛称名、赞叹、恭敬、供养、依教修行,并为人演说,必定得到阿弥陀佛最后的几愿加持。
必成正觉第七
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
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
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
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觉 立名无量寿
众生闻此号 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圆满
亦以大悲心 利益诸群品
离欲深正念 净慧修梵行
前一品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这一品共有十首偈,其中有阿弥陀佛说的比较多,亦有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是阿弥陀佛向世间自在王佛提出报告的总结。现在他已经成佛十劫,证明四十八愿,愿愿都已圆满。圆满之后就要广度法界一切苦难众生,往生净土,使其生活无虞,衣食住行,无忧无虑,这是财布施。阿弥陀佛与诸菩萨讲经说法,令众生破迷开悟,圆成佛道,这是法布施。
“普济诸穷苦”,指六道众生。有人怀疑,六道众生也有很多有财富有地位者,何以谓之穷苦呢?应知世间人有聪明才智,心不清净,烦恼未断,还有恶业牵缠,这是他的苦;其次智慧不开,对六道以及十法界真相不明了,亦谓之穷。即使是菩萨,智慧未达究竟圆满,度生还有隔阴之迷,也属穷苦。
“长夜无忧恼”,“长夜”比作无明,无明未破即有忧虑烦恼,等于在长夜中。思想见解就是烦恼,有妄想即有忧虑,贪嗔痴慢是烦恼。无明是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无所知,无明一旦破了,心性大放光明,照见一切万事万法真相,得佛神力加持,生到西方,即无忧恼。本性中之智慧现前,到最后圆满成佛。这是蒙佛照顾到了极点。
下面一段是四十八愿之结语。法藏比丘成佛之后,以“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佛”作为名号,以名号作为普度众生之手段与方法,至为奇妙。名号很简单,什么人都能念,念佛名号即能得佛加持与接引。名号不但是脱离三界的法宝,也是往生不退成佛的无上妙法。生西以后,我们的体相与阿弥陀佛相同,心与愿亦与阿弥陀佛相同,实在不可思议,应知佛决无妄语,乃是真实。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到西方后仍要修行,“离欲”是戒,“正念”是定,“净慧”是慧,此乃戒定慧三学。三学六度十大愿王也是到西方后才能作得圆满,在娑婆世界无法完成,此显示道场之殊胜。
愿我智慧光 普照十方刹
消除三垢冥 明济众厄难
悉舍三途苦 灭诸烦恼暗
开彼智慧眼 获得光明身
闭塞诸恶道 通达善趣门
为众开法藏 广施功德宝
读此经文,即知经典力用不可思议,阿弥陀佛以其智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佛皆有光明,但阿弥陀佛的光是恒常普照十方,其作用能消众生的业障。“三垢冥”指“贪嗔痴”,对清净心染污最为严重。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离开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也许今生来生不堕三途,但不能永远保证不去。我们必须依照佛的教诲,认真修学,否则佛想帮忙也帮不上。智慧本来有,因有烦恼而失掉,把无明烦恼舍去,才能恢复本有的智慧。断烦恼,破无明,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开彼智慧眼”是心清净。“获得光明身”是身清净。身心都清净,一个恶的念头都不会起来,自然不会再堕恶道。“通达善趣门”,此处之“善”是“纯善”,非善恶之善。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中之密藏,此“法藏”即指本经念佛法门。“功德宝”即指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成就。阿弥陀佛以这样殊胜的办法,帮助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圆成佛道。但一切众生根性、程度、嗜好、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均不同,为众生开无量法门,教导众生。法门一定要契机,禅宗说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此门庭施设不同。喜欢那个法门就专心修习那个法门,必须一门深入,要专要精,若只为求解,可以广学多门,谈到修必须专。讲经法师可以兼,广学是为了别人,专修是为自己。我们今天目的,如真为断烦恼、证菩提,应专修易行道。现在众生苦难多,生命财产毫无保障,没时间研究许多法门,如认清楚,必须选择这个最容易成就的念佛法门。
如佛无碍智 所行慈愍行
常作天人师 得为三界雄
说法师子吼 广度诸有情
圆满昔所愿 一切皆成佛
斯愿若克果 大千应感动
虚空诸天神 当雨珍妙华。
此二愿是法藏发愿要同佛一样。“如佛无碍智”,即无所不知。对一切众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对九法界众生一视同仁,成佛之后即教化众生。在三界为大英雄,旁人作不到的事,他能作谓之“雄”。狮子为兽中之王,形容佛的说法能降伏一切外道。佛的知见正,能摧邪显正,无论因地或果地,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圆满昔所愿,一切皆成佛”。此二句实不可思议,为什么一切诸佛菩萨都称赞阿弥陀佛?就是因为阿弥陀佛欲令一切众生均成佛道是其大愿。末后二句是求感应,阿弥陀在虚空中转真实微妙的大法耣,此处所说“大千”,若狭义说,指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化区,若广义说则是十方一切诸佛刹土均包括在内。
每一个世界都有欲、色、无色界,四天王、忉利天在地上。夜摩以上在空中空居天。三界天人听佛讲经都可以给法藏作证明,如果法藏发的愿是真实不虚,法藏要求天神雨花作证。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应时普地六种震动。天雨妙华。以散其上。自然音乐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此乃大千感动,果然天神在空中雨花,天乐鸣空,此天神菩萨均来作证明。
积功累德第八
阿难。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如来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斯弘誓愿已。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法藏在佛前及诸天人大众之中,发四十八大愿之后,住真实慧。本经讲三种真实,前面提过,“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真实之利”,这两种都是事实,如何达到,一定要“住真实慧”。真,说的是行,表现在我们日常行为之中,绝无虚妄。可见佛法确是建立在“真实慧”的基础上,绝对不是情执,西方世界是这样成就的。所修的极乐世界,开廓广大,世界之大,人众之多,“超胜独妙”,超越胜过一切诸佛国土。因为十方刹土全是无常变化的,众生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星球亦有成住坏空,全是无常的;而西方则是建立常然,无衰无变,长生不老,永远不病,绝无衰退变化,永远不愁生活,事实如此优异,焉有不向往之理。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
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而这里说于无量劫积植德行,可知阿弥陀佛久远劫来已经成佛。极乐世界是他的化土,如同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我们这个世界一样。梵网经说,释迦佛到我们这个世界成佛是第八千次。他在此次八相成道,夜睹明星,乃是表演给我们看的。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实在殊胜。要追究他殊胜的原因,他于无量劫前即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心中清净属于定,不著外面的环境,内不动心,外不著相。
阿弥陀佛在无量劫中修的就是这些东西。所有一切大乘法都以这两句为修学的纲领。禅、净、密均如此,教下止观亦如此。离了这两句就不叫佛法。我们很想学而学不到,境界一现前,烦恼就起来了。而佛则“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只喜欢一桩事,即“诸佛所修善根”,佛佛相念,就是念佛。除了喜欢念佛之外,其他什么事都放下。此种提示不可思议。佛在观经中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念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想佛不知不觉即成佛。一切法从心想生,所以佛叫我们念佛,一切佛中,阿弥陀佛第一。释迦牟尼佛没有叫我们念别的佛,只叫我们念阿弥陀佛,因为他说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行寂静行”,行是行为,佛菩萨的行是不动,非身不动而是心不动,身有心空。佛门用的标志是轮,轮是圆形,圆动,心不动,此谓之“动静一如,空有不二。”我们平常说身口意,身表演,口演说,意是心,心不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