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見佛是見到本性,禅家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淨宗學者未達到此種境界,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以佛菩薩作老師,再跟老師學,幫助我們明心見性,一生必定成佛。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本經修行的方法。菩提心是真正覺悟之心,心中無妄念即是覺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念念覺悟,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都不想,除自己在生活上必須處理者外,其余一概不管,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乃是天下最聰明的人。
十、正釋經文
1.第一品至第叁品爲序分,初二品爲通序,後一品爲別序。
2.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爲正宗分。3.第四十叁品至四十八品爲流通分。
參、正釋經義
法會聖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憍陳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葉。尊者阿難等。而爲上首。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
本經總共有四十八品,亦可稱爲四十八篇或四十八章,全經分叁大段,一至叁品爲序分,序文分通序與別序,序是介紹經中內容,前二品是通序。一般經的通序即六種征信,都很簡要。本經經文雖不長,而序文頗長,有大經的架勢。華嚴法華之序分均甚長。第叁品是別序即發起序,說明此次法會發起的因緣。從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爲正宗分,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理事因果,乃全經最重要部份,末後從四十叁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佛勸我們自己得到利益之後,要輾轉傳之于他人,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得到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
無量壽經第一品是法會聖衆,第二品是德遵普賢,此二品是本經序分中之通序。通序主要是講六成就,第一、“如是”二字是信成就。第二、“我聞”是聞成就。第叁、“一時”是時成就。第四、“佛”是主講人是主成就。第五、“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處成就。第六、“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是衆成就。各經開始先有此信、聞、時、主、處、衆六成就,交代的清清楚楚以征信于後世。大論說︰信爲入道初門。修行證果從信入門,世出世法均無例外。學生向老師求學,必對老師有信仰之心,否則學亦無益。其成就與信心成正比例。
中國古時講師承,佛法講師資道合,對老師有圓滿的信心,無絲毫懷疑,決定有成就,往往其成就可能超越老師。學佛更要如此,若想在這一生能得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首先要建立堅固圓滿的信心。
“如是我聞”,雖各經均有,而其意義有淺深廣狹之不同。本經之“如是”,依本宗建立之理論基礎,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是“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蕅益大師說︰依實相理。“實相”即宇宙人生之真相。佛講西方極樂世界是事實,不是理想,也不是虛構。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決定不錯,此謂之“是”。心本來是佛,現在又作佛,爲什麼不能成佛呢?淨宗成佛爲何如此之快,懂得此中原理,即不會懷疑。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真心,一心緣阿彌陀佛,即念念開發自性。“如是”二字之其他注解,可在各經論中找到,此處不再多講。
我在初學佛時,對佛教經典佩服得五體投地,迨讀到“一時”二字頗爲懷疑,爲什麼不把時間年月記下來,留供後人參考。後來讀經日久,覺悟到如寫上年月日就定死了。“一時”是活的,活的才妙。前面談過,叁即是一,一即是叁。過去、現在、未來是一,世人把它分成叁個,認爲過去忘掉了,將來還未到如何能曉得?如進入“一時”,打破時空,叁合一,即能知過去現在未來。科學家亦認爲有此可能,但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時光倒流,如能超過光的速度,即可見到過去。現在科學家還無法作到,而佛法用定功即能達到這個目的。此兩極之說,科學家用動的方法,而佛法是用定的方法。定中境界能見到過去未來。一般預言家可分爲兩大類,一類是用數學推斷,數學是科學之母,人的命運,國家興衰均可推算,易經是數學的老祖宗,但有時因其變化太大,可能推算錯誤。禅定是親眼看到的,絕不會錯。
佛法中用“一時”二字用得太妙。就本經言,往生必須具備“信願行”叁個條件。信願行合一就是一時,法華經與此經均在靈山所講,智者大師隋末唐初人,距佛滅後約一千五百年,他有一天念法華經,念到藥王品,入定,在定中看到靈山會上佛仍在講法華經,事後告知弟子說︰“靈山一會,至今未散。”如讀此經亦入一時境界,可能看到佛講無量壽經依然未散。“一”亦可解釋爲“一心不亂”,通常在其他經中可解釋爲“師資道合”。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此山在王舍城外,又稱爲靈鹫山,山有靈氣,修行人多居之。“佛在”之“在”字要特別注意,世人均有住處,而古時皇帝無住處;國就是家,只稱“行在”。佛的教區是叁千大千世界,比皇帝的國土大多了,所以佛無固定住所,故稱“在”。
“大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實際上這些人均是大乘菩薩,外表現小乘比丘相。一般經上說,佛與大比丘衆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此經說萬二千人俱,比平常聽衆加了十倍。法華聽衆也是一萬二千人俱,可見此經與法華平等。贊歎他們的德行稱爲“大聖”,比丘若稱爲大聖就是四果羅漢,初, 果至叁果稱小聖,四果稱大聖。菩薩稱大聖即地上菩薩,經中常說叁賢十聖,叁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是初地至十地加等覺十一個位子,稱爲大聖。“神通”指能力,能力通達無礙,智慧當然接近圓滿。
上首所列的名字,含義很深。各各均是通家,每個弟子均標榜一門,通常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難道他就沒有神通嗎?特舉其專長乃表法也。佛舉這些人,我們一看就知道這部經典的特色,也能看出這部經在整個佛法中之地位。如我們現在開會,出席的都是校長教務主任,就知道是討論教育。本經列舉上首很特別,舉出憍陳如、舍利弗、大目犍連、迦葉、阿難。舍利弗以次諸位在大乘經典中常常看到,唯獨以憍陳如列爲第一,頗爲特殊,此人是佛最初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陳如第一個開悟證羅漢果,他是佛的第一弟子。證明此經是第一開悟的法門,第一成佛的法門,依此法修學即是如來第一弟子,此爲一切經所無。佛在本經後面也提到依照本經修行即是如來第一弟子,前後相應。憍陳如在金剛經、涅槃經中均有提到,金剛經只略說,詳細敘述在大涅槃經。佛未成道時,修菩薩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被割截身體,佛即發願說︰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先度你。這位歌利王就是憍陳如的前身,所以釋迦成佛後,第一個先度憍陳如。舍利弗、目犍連依次列在憍陳如之後,亦表示第一智慧,第一神通。迦葉代表禅宗,佛拈花示衆,迦葉破顔微笑,爲第一代祖師,在本經中亦表示禅淨不二。阿難爲集結經藏之人,多聞第一,爲佛經之總編輯,他代表教下,由此可知,宗門教下,處處指歸,歸到第一念佛法門。
禅宗在中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叢林爲佛教大學,從前均是各別教學,各修各的。叢林之建立是將其製度化。禅宗晚課念阿彌陀經,念佛求生淨土。教下更不必說,華嚴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臺宗智者大師念佛往生,都歸到一門。古德說此經爲“一大藏教之歸宿”。
“又有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及賢劫中一切菩薩,皆來集會。”講經處所及聽衆與法華相同,法華與華嚴均稱爲一乘圓教大經,華嚴的上首爲普賢文殊,此經架勢與華嚴同,特別是第二品“德遵普賢”與華嚴完全相同,無怪乎彭際清居士稱本經爲“中本華嚴”,並非無據。
普賢文殊代表華嚴,同時普賢菩薩亦代表密宗,密宗初祖是普賢菩薩。密宗傳持的比較晚,在佛滅後六百年,出了一位龍樹菩薩,生在北印度,聰明絕頂,華嚴是他從龍宮取出來的,他在印度開鐵塔,打開之後,遇到金剛薩埵菩薩,金剛薩埵是普賢化身,亦稱金剛手菩薩,把密法傳之于龍樹,普賢在此經代表密淨不二。密宗亦有准提菩薩,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他是西方叁聖之一,亦表示密到後來也要歸于淨土。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中說得很詳細,黃居士是密宗上師,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
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大乘中之禅宗。中國禅宗由達摩傳來,梁武帝時達摩來中國,五傳到弘忍,弘忍傳惠能,惠能留下一部六祖壇經。六祖不識字,該經是弟子們記錄下來的。中國的禅不是六度中之禅定波羅蜜,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羅蜜。你看壇經第二章般若品,韋刺史請六祖升座說法。他第一句宣告大衆說︰“總淨心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六祖開宗明義指出大乘禅宗是般若波羅蜜。
文殊代表菩薩中智慧第一,他過去是七佛之師。學生都成佛了,他仍留在菩薩位子上,大慈大悲,幫助大衆,願力不可思議。彌勒菩薩是本經當機者,接受佛教學的代表人物,本經前半部是阿難當機,後半部是彌勒當機。彌勒現在在兜率天,將來下生成佛,照世間年月計算,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降世作佛。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的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彌勒既是當機,佛又叫他護持這個法門,可以想像,將來他來作佛一定宣講這個法門,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有人向往彌勒菩薩,想生到兜率天,將來彌勒下生,隨他來此弘法,其志可嘉,而想生到彌勒內院可不簡單。彌勒是法相唯識學專家,有一部重要經典瑜珈師地論就是彌勒菩薩造的。他的門檻很高,“唯心識定”非普通人所能修成功的。不如往生西方,彌勒常往西方上課,若生到西方可以與彌勒天天見面,隨他到兜率天內院,當無困難。我們現在所處的大劫謂之“賢劫”,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是第四位,彌勒是第五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