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实际理体也。见佛是见到本性,禅家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净宗学者未达到此种境界,也能到西方极乐世界,以佛菩萨作老师,再跟老师学,帮助我们明心见性,一生必定成佛。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是本经修行的方法。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之心,心中无妄念即是觉心。一句阿弥陀佛,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念念觉悟,一念相应一念佛,什么都不想,除自己在生活上必须处理者外,其余一概不管,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乃是天下最聪明的人。
十、正释经文
1.第一品至第三品为序分,初二品为通序,后一品为别序。
2.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为正宗分。3.第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为流通分。
参、正释经义
法会圣众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本经总共有四十八品,亦可称为四十八篇或四十八章,全经分三大段,一至三品为序分,序文分通序与别序,序是介绍经中内容,前二品是通序。一般经的通序即六种征信,都很简要。本经经文虽不长,而序文颇长,有大经的架势。华严法华之序分均甚长。第三品是别序即发起序,说明此次法会发起的因缘。从第四品至四十二品为正宗分,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理事因果,乃全经最重要部份,末后从四十三品至四十八品是流通分,佛劝我们自己得到利益之后,要辗转传之于他人,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殊胜的功德利益。
无量寿经第一品是法会圣众,第二品是德遵普贤,此二品是本经序分中之通序。通序主要是讲六成就,第一、“如是”二字是信成就。第二、“我闻”是闻成就。第三、“一时”是时成就。第四、“佛”是主讲人是主成就。第五、“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第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是众成就。各经开始先有此信、闻、时、主、处、众六成就,交代的清清楚楚以征信于后世。大论说︰信为入道初门。修行证果从信入门,世出世法均无例外。学生向老师求学,必对老师有信仰之心,否则学亦无益。其成就与信心成正比例。
中国古时讲师承,佛法讲师资道合,对老师有圆满的信心,无丝毫怀疑,决定有成就,往往其成就可能超越老师。学佛更要如此,若想在这一生能得佛法的殊胜功德利益,首先要建立坚固圆满的信心。
“如是我闻”,虽各经均有,而其意义有浅深广狭之不同。本经之“如是”,依本宗建立之理论基础,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如”是“是心是佛”,“是”是“是心作佛”。蕅益大师说︰依实相理。“实相”即宇宙人生之真相。佛讲西方极乐世界是事实,不是理想,也不是虚构。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决定不错,此谓之“是”。心本来是佛,现在又作佛,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净宗成佛为何如此之快,懂得此中原理,即不会怀疑。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真心,一心缘阿弥陀佛,即念念开发自性。“如是”二字之其他注解,可在各经论中找到,此处不再多讲。
我在初学佛时,对佛教经典佩服得五体投地,迨读到“一时”二字颇为怀疑,为什么不把时间年月记下来,留供后人参考。后来读经日久,觉悟到如写上年月日就定死了。“一时”是活的,活的才妙。前面谈过,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世人把它分成三个,认为过去忘掉了,将来还未到如何能晓得?如进入“一时”,打破时空,三合一,即能知过去现在未来。科学家亦认为有此可能,但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时光倒流,如能超过光的速度,即可见到过去。现在科学家还无法作到,而佛法用定功即能达到这个目的。此两极之说,科学家用动的方法,而佛法是用定的方法。定中境界能见到过去未来。一般预言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数学推断,数学是科学之母,人的命运,国家兴衰均可推算,易经是数学的老祖宗,但有时因其变化太大,可能推算错误。禅定是亲眼看到的,绝不会错。
佛法中用“一时”二字用得太妙。就本经言,往生必须具备“信愿行”三个条件。信愿行合一就是一时,法华经与此经均在灵山所讲,智者大师隋末唐初人,距佛灭后约一千五百年,他有一天念法华经,念到药王品,入定,在定中看到灵山会上佛仍在讲法华经,事后告知弟子说︰“灵山一会,至今未散。”如读此经亦入一时境界,可能看到佛讲无量寿经依然未散。“一”亦可解释为“一心不乱”,通常在其他经中可解释为“师资道合”。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此山在王舍城外,又称为灵鹫山,山有灵气,修行人多居之。“佛在”之“在”字要特别注意,世人均有住处,而古时皇帝无住处;国就是家,只称“行在”。佛的教区是三千大千世界,比皇帝的国土大多了,所以佛无固定住所,故称“在”。
“大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实际上这些人均是大乘菩萨,外表现小乘比丘相。一般经上说,佛与大比丘众一千二百五十人俱。此经说万二千人俱,比平常听众加了十倍。法华听众也是一万二千人俱,可见此经与法华平等。赞叹他们的德行称为“大圣”,比丘若称为大圣就是四果罗汉,初, 果至三果称小圣,四果称大圣。菩萨称大圣即地上菩萨,经中常说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初地至十地加等觉十一个位子,称为大圣。“神通”指能力,能力通达无碍,智慧当然接近圆满。
上首所列的名字,含义很深。各各均是通家,每个弟子均标榜一门,通常舍利弗代表智慧第一,难道他就没有神通吗?特举其专长乃表法也。佛举这些人,我们一看就知道这部经典的特色,也能看出这部经在整个佛法中之地位。如我们现在开会,出席的都是校长教务主任,就知道是讨论教育。本经列举上首很特别,举出憍陈如、舍利弗、大目犍连、迦叶、阿难。舍利弗以次诸位在大乘经典中常常看到,唯独以憍陈如列为第一,颇为特殊,此人是佛最初成道,在鹿野苑度五比丘憍陈如第一个开悟证罗汉果,他是佛的第一弟子。证明此经是第一开悟的法门,第一成佛的法门,依此法修学即是如来第一弟子,此为一切经所无。佛在本经后面也提到依照本经修行即是如来第一弟子,前后相应。憍陈如在金刚经、涅槃经中均有提到,金刚经只略说,详细叙述在大涅槃经。佛未成道时,修菩萨忍辱波罗蜜,遇到歌利王被割截身体,佛即发愿说︰我将来成佛第一个先度你。这位歌利王就是憍陈如的前身,所以释迦成佛后,第一个先度憍陈如。舍利弗、目犍连依次列在憍陈如之后,亦表示第一智慧,第一神通。迦叶代表禅宗,佛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代祖师,在本经中亦表示禅净不二。阿难为集结经藏之人,多闻第一,为佛经之总编辑,他代表教下,由此可知,宗门教下,处处指归,归到第一念佛法门。
禅宗在中国,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丛林为佛教大学,从前均是各别教学,各修各的。丛林之建立是将其制度化。禅宗晚课念阿弥陀经,念佛求生净土。教下更不必说,华严到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天台宗智者大师念佛往生,都归到一门。古德说此经为“一大藏教之归宿”。
“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讲经处所及听众与法华相同,法华与华严均称为一乘圆教大经,华严的上首为普贤文殊,此经架势与华严同,特别是第二品“德遵普贤”与华严完全相同,无怪乎彭际清居士称本经为“中本华严”,并非无据。
普贤文殊代表华严,同时普贤菩萨亦代表密宗,密宗初祖是普贤菩萨。密宗传持的比较晚,在佛灭后六百年,出了一位龙树菩萨,生在北印度,聪明绝顶,华严是他从龙宫取出来的,他在印度开铁塔,打开之后,遇到金刚萨埵菩萨,金刚萨埵是普贤化身,亦称金刚手菩萨,把密法传之于龙树,普贤在此经代表密净不二。密宗亦有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化身,他是西方三圣之一,亦表示密到后来也要归于净土。黄念祖老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中说得很详细,黄居士是密宗上师,晚年专修净土专弘净土。
文殊师利菩萨代表大乘中之禅宗。中国禅宗由达摩传来,梁武帝时达摩来中国,五传到弘忍,弘忍传惠能,惠能留下一部六祖坛经。六祖不识字,该经是弟子们记录下来的。中国的禅不是六度中之禅定波罗蜜,而是六度中之般若波罗蜜。你看坛经第二章般若品,韦刺史请六祖升座说法。他第一句宣告大众说︰“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六祖开宗明义指出大乘禅宗是般若波罗蜜。
文殊代表菩萨中智慧第一,他过去是七佛之师。学生都成佛了,他仍留在菩萨位子上,大慈大悲,帮助大众,愿力不可思议。弥勒菩萨是本经当机者,接受佛教学的代表人物,本经前半部是阿难当机,后半部是弥勒当机。弥勒现在在兜率天,将来下生成佛,照世间年月计算,要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才降世作佛。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间的四百年,兜率天人的寿命是四千岁。弥勒既是当机,佛又叫他护持这个法门,可以想像,将来他来作佛一定宣讲这个法门,劝大家念佛求生净土。有人向往弥勒菩萨,想生到兜率天,将来弥勒下生,随他来此弘法,其志可嘉,而想生到弥勒内院可不简单。弥勒是法相唯识学专家,有一部重要经典瑜珈师地论就是弥勒菩萨造的。他的门槛很高,“唯心识定”非普通人所能修成功的。不如往生西方,弥勒常往西方上课,若生到西方可以与弥勒天天见面,随他到兜率天内院,当无困难。我们现在所处的大劫谓之“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是第四位,弥勒是第五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