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9

  ..續本文上一頁可以說印在我們的八識田中。但離開佛堂即間斷,不如持名方便。第叁、觀想念佛。觀經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佛說一切法由心想生。必須依照經上所說的方法、理論、境界去觀想,不能有差錯,否則就是打妄想。如落日觀,睜眼閉眼,太陽均在目前。其次是觀地,平坦透明,觀成之後,我們的地如琉璃,與世人所見不同,把穢土完全變成淨土。但以境細心粗,觀想難成,均不如持名。第四、實相念佛。相對的現象都是虛妄的,如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要一律離開,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佛,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有妄心,念念生滅,離不開是非人我。未能證得理一心,念得再好都屬于前面叁種念佛。圓初住、別初地以上的菩薩才能用實相念佛,明心見性。

  佛門所有宗派不外“覺、正、淨”,亦即“佛、法、僧”這叁個門。禅宗性宗走的是“覺門”。教下如華嚴、天臺、法相(唯識)、律宗都是從“正門”入,均屬正知正見。淨土與密宗是由“淨門”入,修清淨心,但淨與密不同之處,淨宗依十六觀經想西方依正莊嚴與佛的自行化他,無量功德。而密宗觀想是觀佛菩薩的神通道力,如沒有好老師指導,觀想錯了,容易入魔境。愈高的境界愈不易分辨。佛與魔只在一念之間,凡夫搞不清楚。楞嚴經說的最清楚,所以將來到法滅時,楞嚴先滅,因爲楞嚴是照妖鏡。

  印光大師的小道場只有叁間房,一間供佛,只有一尊佛,一杯清水,佛像後面有一個大“死”字,簡單就容易放下。以苦爲師,對世間毫無留戀。將來佛來接引,走的也潇灑,沒有一絲毫舍不得。

  蓮池大師說,實相不是外面的相,外面的生滅有無都不相幹,心裏的分別執著礙事,外面的境界離不開。疏鈔雲︰“實相雲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佛說了許多法相名詞,我們明了其意思就行了,不要執著,亦不要思維,悟多少算多少,不要被佛的法語汙染,世間法不染了,而染上佛法,一樣的使心不清淨。

  符按:法師說︰“不要被佛的法語汙染,世間法不染了,而染上佛法,一樣的使心不清淨。”這幾句話真的是苦口婆心,同修應懇切遵行。但是不要誤會法師的意思,以爲佛說的話也不要聽。其真意是叫我們專心念佛,如自己的材料不夠,勿學其他法門。譬如欲學唯識,須先熟讀六經十一論,縱然研究通了,想生到兜率天內院,同彌勒菩薩在一起也不容易,因爲他的門檻太高,現在虛雲和尚同天臺山強鏡法師、寶華山聖心和尚、志善和尚、紫柏尊者都在兜率內院,我們那有資格,所以不如念佛,又快捷又穩當。在下年老,來日無多,絕對接受此項開示。但中、青年同修如有空余時間,最好多看些大乘經論。梅光羲居士在本經序文中有雲︰“理既未明,信何能深,信尚未堅,而欲使一門深入,不惑他歧,難矣。”年輕人料理俗事,愈簡單愈好,不必搞什麼應酬、旅行、露營、打麻將、打橋牌,要放下一切,每天至少勻出一小時以上研讀大乘經典,深入了解其真實義。念佛生西要靠信願行叁資糧。如對于佛經的精髓奧義有深入之理解,足以增強信心。否則信不真,願不切,行則難免吊而郎當,可能永遠脫不了輪回。聽法師上項言論,聯想到古大德訓示弟子的言行,往往出人意表。如丹霞燒佛,某大德說佛經是擦瘡紙。其用意無非教信徒不要執著文字相,不要心外求法,這是祖師們施教的苦心。他們可以如此說如此作,我們可不能學,我們若把佛像佛經都燒了,就要在無間地獄門口排隊了。

  五、所被根機

  疏鈔雲︰“前叁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能信能願肯念佛者皆能成就。淨宗之信與其他宗教之信不同。在達拉斯遇到幾位基督教人士,他們認爲基督教信上帝,信了就生天堂,與佛教淨土宗信佛是一樣的。非也,基督教信上帝是信他,我們是先信自己,然後信他。要解說“信生佛不二”。第一先信自己,然後信他。佛是心變的,如心欲作佛自然可以成佛。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能變的是一個心,所變的是十法界。世人想錯了,他想人死了變鬼,他的阿賴耶識中常存這種思想,所以死後多入鬼道。本來生佛不二,若不想作佛,則六道很難超越。如想往生西方,必須發願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現在科技進步並不是好現象,帶來的副作用,爲害殊甚。根本原因就是現代人不重視教育。中國古老教育以及佛陀教育均專注于倫理與道德。今天不要倫理道德,遂致社會混亂,此是非常嚴重的問題,一旦崩潰,即無法收拾。現在正在加速崩潰中。果真要想辦法恢複,收效亦在叁十年之後。李老師往生前幾天說︰世界已亂,即使佛菩薩來也救不了。這話一點不錯,現在一天比一天亂,由電視、報紙可以看到真是五濁惡世。唯一辦法就是積善修德,共業中有別業,應知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能在亂世中幸免于難。若再能依經典之教訓,發願求生淨土,乃根本解決之道。更須熟讀曆史,鑒往知來,尤有助益。

  唐朝以後一千多年來很少講解無量壽經,民國二十一年幸有夏蓮居老居士,用數年時間,把五種原譯會集成這一最善本的無量壽經。李老師在民國叁十九年(一九五垴)講過一次,只印一千本。五十八年(一九六九)我到臺北又印二千本。當時李老師謂時機尚未成熟,未允我講。等他往生後爲紀念他印了一萬本。他的眉批簡單扼要,重要均標出,至爲珍貴。淨土法門所被根機,自古以來說法不一。在善導大師以前,古德說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菩薩,上中品是初地至四地菩薩。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中批判前說,他說:“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爲常沒衆生,不幹大小聖也。”又說:“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又雲:“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我們知道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的話應可信賴。又蓮池大師彌陀疏鈔雲︰“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忏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衆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佛家常說,學佛的人分上中下叁根。拜佛、拜大悲忏、拜水忏、拜梁皇忏,這是下等根機,參禅修止觀以及學教是中等根機,求生淨土不但是上等而且是上上根機。禮忏所得的功效只是人天福報,還要持戒精嚴,才能得人身,否則福報在叁途,如土地公、閻羅王、城隍以及外國人養的小寵物,此皆過去生中拜忏的。若兼修五戒十善可得人天身。修禅、學教、學止觀很不容易超越叁界。倓虛老法師說,他一生中聞得禅定者有之,而參禅開悟者未見過。得禅定並不稀奇,可生四禅天。將來天福享盡,依然墮落,惟淨土念佛法門可帶業往生,不退成佛,此乃上上根機,爲大菩薩所修。

  蕅益大師說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戲論”就是研究討論,如兒戲開玩笑,沒一句真話。念佛念到心地清淨,即超越一切法門,你可以說佛四十九年說法均屬戲論。只一句佛號就包括一切,其余觀心、參話頭、機鋒對答全叫戲論。念佛法門只有馬鳴、龍樹、智者、永明可以擔當,其余等而下之者未必能竭誠接受。中國八大宗派都由馬鳴、龍樹傳下來的,他們是八宗祖師、古印度大菩薩。智者大師天臺宗祖師,永明延壽大師參禅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晚年回過頭來專弘淨土,成爲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他也是阿彌陀佛再來。此段故事在谛閑的傳人寶靜法師所著彌陀要解親聞記中敘述極詳。持名一法,至圓至頓,無論什麼法門都集中在這一句佛號之中。所以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也說念佛法門爲“無上大法”。一日至七日成功,爲一切經論所無,只要一直念下去,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方法,自然得到心開。淨宗念佛求開悟比禅宗容易,禅宗純靠自己力量。淨宗一下手即得到十方諸佛菩薩之加被護持。聽到此法門立時發願信受奉行就是大菩薩,生到西方即圓證叁不退,其智慧德能等于八地以上的大菩薩。現在雖未去而決心必生者,縱不能稱爲法身大士,亦可稱爲肉身大士。佛把他自己所修的成佛法門直接傳授我們,實爲慈悲到了極點。我們爲什麼發心學此法門,讀了無量壽經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在過去生中曾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其善根福德之深厚,只有佛知道。今生遇到殊勝因緣,當生即可成就。

  參禅有工夫能知過去未來,如圓澤法師,曉得來生到那一家投胎,盡量避免,不與未來父母見面。有一天一位同參約其出外參訪。走到一處,遇見一位婦人懷孕叁年。圓澤對友人說︰我之所以不願走此水路就是這個道理。叁天後你來看我,我會對你一笑。過了叁天同參來看此婦,見到小兒,果然見了同參就笑。參禅不能超出叁界,如念頭一轉改爲念佛,則生死可了。有人博通經藏,也知道念佛法門之優異,講彌陀經也講的頭頭是道。他勸你往生,但他不肯往生。可見善根福德一點都不能勉強。

  六、藏教所攝

  佛所講的經典很多,總分爲叁大類,即經、律、論叁藏。佛經又稱爲“契經”,“契”者,“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衆生可度之機”。經藏主要講定學,如小本阿彌陀經講“一心不亂”,大本講“一向專念”。律藏包括全部戒律,即生活規範。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有其特殊的風土人情。佛爲印度當時當地的四衆弟子就衣食住行方面,製定應遵守的生活規範。佛滅後一千年,佛教傳到中國,古印度的風俗習慣與中國不同。印度高僧來到中國,把佛陀的教義與中國固有文化及當時生活狀況融合在一起,立刻就被中國人接受。舉個很明顯的例子,印度出家人實行托缽乞食,中國僧人則自炊。衣服采用中國古時服裝,也就是海青的式樣,以代替印度的僧服。僧衆大集會時所穿的袈裟已比印度式的改小。道場建築采用宮殿式,迎合民衆的心理。因中國人崇拜皇帝,皇帝所住皇宮爲四方所景仰,寺廟建築若仿效皇宮,必受群衆之敬重。百丈禅師立清規,實乃大規模的修改戒律,亦即生活儀規的現代化。不適用的…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