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條文加以刪改,使其本地化,但是根本戒絕不更動。每一個地區或單位有其自己製定的規章細則。論藏是研究討論。佛滅度後諸弟子與菩薩等聚集解釋經文之著作。另外一種分法是將佛經分爲聲聞與菩薩二藏。本經屬大乘經,應歸菩薩藏。

  佛說法分五個時期。第一是華嚴時。佛成道後最初叁七日說華嚴,是在“定”中說的,許多人不相信,認爲佛開始說經是先說阿含經,大乘非佛說。定中說法,在中國可以找到例子。智者大師有一天誦法華,誦到藥王本事品,入定到靈鹫山,看到釋迦牟尼佛正在講法華經未散。智者所說當然不虛,可知人在定中沒有時間之限製,即見到一時,“一時”這個名詞含義包括過去現在未來。

  符按:上文提到智者大師定中親見釋迦牟尼佛仍在靈鹫山講法華經未散。此件公案若對一般人而言,恐怕都會疑信參半,此乃不可理解之事。讀到本經所述極樂世界情況,更屬玄之又玄。經文國界嚴淨第十一曰︰“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衆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複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爲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難在會中聽完佛說這些話,他也發生疑問,最後佛知訴他,“衆生業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此“不可思議”四字,就是不可想像,亦不可言說。佛家常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就是這種境界。黃念祖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中曾有一段極爲精當之言論,他說︰“相對論物理學中,于叁維空間之坐標上,加入時間,作爲第四維。兩者相互聯系,而構成四維時空連續區。四維空間之實況,當人之思念未徹底脫離妄想執著之前,則無法了解。”,他又說︰“佛經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通等,能預告衆生未來死此生彼之種種情況,正因欲界天乃四維及維數更高之空間,而色界天及無色界天維數又高于欲界天。現科學家已承認十一維空間,圓滿佛陀之維數應爲無限大,法身遍滿種種空間無有障礙。”由此可見我們人類是生活在叁維空間,而我們看不見的天人、羅漢、菩薩、佛是在四維以上空間,境界不同。因此推想西方淨土是另外一個維數空間,我們看不見而已,不能因爲看不見就懷疑它是一個幻想;它不是烏托邦而是真實有,與我們境界不同,所以生活方式、飲食起居,不能拿我們人類的習俗與之相比,更不能以凡夫的常識推測佛菩薩的境界。經雲︰“以生滅心,測圓覺海,無有是處。”維數空間不同,境界就不一樣,我們是血肉之身,有生有滅。而極樂世界維數高,乃蓮花化生,是精神之身。經中說他們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故壽命無量。天人的維數空間比我們高,亦非血肉之身,最低的欲界四天王天的壽命也有九百多萬年。在下最欣賞的就是本經受用具足章中所說的,“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爲食,色力增長,而無便穢,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這樣隨意自在,不必到超級市場推車買菜,亦不必燒飯、作菜、洗碗、清理垃圾,真是方便之極。此不過姑且舉一例,本經中尚有光明遍照、壽命無量、寶樹遍國、菩提道場、堂舍樓觀、泉池功德、超世稀有、德風華雨諸章,所述之極樂景象,玄妙之極,已超出想像之外。假如維數空間將來再有進一步研究成果,證明佛經所述不虛,是所厚望。

  第二是阿含時。講華嚴後接著講阿含十二年,屬小乘教育,等于小學,爲衆生先打好佛學基礎。

  第叁是方等時。廣演四教,均被衆機,說了八年,等于中學。

  第四是般若時。講了二十二年。最大部頭的經是大般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內容豐富,等于大學。般若心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

  第五是法華涅槃時。最後八年講法華,開權顯實。一日一夜說涅槃。

  佛教教義,博大精深,傳到中國以後,即能與中國文化融洽無間。主要原因是中國智識分子士大夫階級已經先有一個儒學作基礎,一接觸大乘教義即能悟解。因爲儒學思想有的地方已超過了小乘思想,所以中國特別容易接受佛法。在方等時期佛說過無量壽經,其後佛又說多次,似不能局限于某時。佛對于淨土法門講演多次,其重視之態度,可以推知。

  判教︰天臺宗立四教─藏、通、別、圓。賢首宗立五教─小、始、終、頓、圓。判教雖不同,各有其理論的依據,後世皆尊重之。隋唐以後雖有多家判教,但皆不傳。淨影疏曰︰“今此經者,爲根熟人頓教法門。雲何知頓,此經正爲凡夫人中厭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發心,生于淨土,不從小故大,故知是頓。”此淨影疏是淨影寺沙門慧遠所撰。此慧遠又名小慧遠,非晉朝慧遠。他判無量壽經爲頓教法門,因其主要對象是凡夫,厭惡生死,發心求生淨土,即能成就,故知是頓。華嚴所具備的特色,如六相十玄諸義,本經亦具足,所以無量壽經可稱“頓中之頓、圓中之圓”。

  蓮池大師當年作彌陀經注解,頗費苦心。那個時代禅宗風氣很盛,對淨宗往往有輕視之表示。在這種情況中,要想弘揚淨土,必須把這些障礙破除,使大家心悅誠服,認識淨土法門。疏鈔之作,引用華嚴法華大乘經典之處頗多,其目的無非欲將阿彌陀經提升與華嚴法華具同等地位。做這項工作,如對于淨宗沒有真正深入體會是做不到的。概要 部類差別

  在中國佛教界提到大乘圓教或一乘圓教的經典,一致認爲一是華嚴,二是法華,叁是梵網。殊不知本經與阿彌陀經不僅是一乘圓教,更是圓頓之極。黃念祖居士依據疏鈔義,專論本經中事事無礙之相,取探玄記所說十玄次第,引證經文。探玄記是六十華嚴的注解,賢首大師所作。清涼是賢首的學生,清涼注解八十華嚴,他的老師注解六十華嚴。引證經文,以明本經實具十玄,證明它與華嚴教義沒兩樣,所以稱本經爲“中本華嚴”,華嚴經爲“大本華嚴”,阿彌陀經爲“小本華嚴”。

  七、部類差別

  阿彌陀經經文說的簡單,無量壽經內容詳細,所以疏鈔說︰“文有繁簡,義無勝劣。”小本彌陀經現有叁種︰一爲姚秦鸠摩羅什大師所譯,文字流暢,屬意譯,後世流通最廣。二爲唐朝玄奘大師所譯,依梵文格式,力保原義,屬直譯。叁爲民國夏蓮居老居士將秦唐二譯作一會集本,更據六朝人手書石刻的襄陽石經于“一心不亂”之下,尚有“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二十一字爲秦譯所遺漏者補入會集本。此二十一字意義非常重要。至于秦譯何以佚失此二十一字,是否昔時手抄漏列,已無可考。另外複有同類之經典,凡屬倡導憶念彌陀,願生極樂之經典,均屬圓類,但其中尚有親疏之別,以持名念佛爲親,其他觀想、觀像等爲疏。至于經典中附帶提及淨土往生極樂之文字,古德舉出二百四十余種,亦有參考價值。

  八、譯會校釋

  “譯”指原譯本,“會校”指根據原譯所作之會集本,“釋”指注釋。本經原譯本自漢迄宋有十二種譯本,宋元之後僅存五種,此五種之名稱如下︰

  1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月氏沙門支婁迦谶譯于洛陽。

  2佛說諸佛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3無量壽經。曹魏印度沙門康僧铠譯于洛陽白馬寺。永嘉四年壬寅。

  4無量壽如來會。唐南印度叁藏菩提流志譯。

  5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沙門法賢譯。

  其余七種佚失譯本之名稱與譯者,可參考本經概要小冊,茲從略。以上十二種譯本曆時八個朝代,印度傳來的原經貝葉不同,曆次翻譯故有多種版本。佛經翻譯最多的版本首推無量壽經。釋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唯一目的就是要衆生了生死出輪回,最妥當、快速、容易的方法,就是這部經所說的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佛在世時多次演講此經,故梵本傳寫亦有多種,而每種詳略不同,五種譯本文字差別亦大。爲便于讀誦,會集諸譯實有必要,自宋迄今各大德所輯之會集本共有四種︰第一是王龍舒居士之大阿彌陀經。第二是彭際清居士所節校之無量壽經,他是滿清乾隆時人,其身世已詳前文。第叁是清鹹豐年間魏源(承貫)居士用五種本所編之摩诃阿彌陀經,比其他本好,所遺憾者間有改動經文,並非善本。第四是夏蓮居老居士所會集之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是最善本,會集經過,已詳前文。(法師搜集五種原譯本與四種會集本合並印成一冊)。依照印祖意見,詳細校對各譯本文字,只有夏蓮居老居士之會集本完全根據原文校輯,未更動一字,稱之爲最善本並非溢美。

  九、總釋名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一)“佛”字是音譯,其義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凡夫迷惑顛倒爲不覺。小乘聖者是自覺,不肯覺他,爲自了漢。你若與他有緣找他,他也肯教你;若無緣,他就不幫忙。菩薩自覺覺他,爲不請之友,心量大,主動弘法,不怕辛苦,而覺行尚欠圓滿,迨圓滿即成佛。佛是平等的,所有衆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圓覺經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因迷失了自己成爲凡夫。佛說法四十九年,無非教我們恢複本來面目,打破自己的迷惑而已。“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二)說。佛以度生爲願,今衆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叁)大乘。大乘是對小乘說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對他人無慈悲心。大慈大悲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對衆生應機說教。佛在世時,任何人遇到佛沒有不得到利益的。佛滅度後,弟子代代相傳,一代不如一代。早期傳法大德多數證到叁果,隨唐以後證果者少。唐朝在六祖會下得禅定開悟者有四十叁人。慧遠大師在廬山同參道友念佛得度者一百二十叁人。元明以後,對教理研究有發明者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