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条文加以删改,使其本地化,但是根本戒绝不更动。每一个地区或单位有其自己制定的规章细则。论藏是研究讨论。佛灭度后诸弟子与菩萨等聚集解释经文之著作。另外一种分法是将佛经分为声闻与菩萨二藏。本经属大乘经,应归菩萨藏。
佛说法分五个时期。第一是华严时。佛成道后最初三七日说华严,是在“定”中说的,许多人不相信,认为佛开始说经是先说阿含经,大乘非佛说。定中说法,在中国可以找到例子。智者大师有一天诵法华,诵到药王本事品,入定到灵鹫山,看到释迦牟尼佛正在讲法华经未散。智者所说当然不虚,可知人在定中没有时间之限制,即见到一时,“一时”这个名词含义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符按:上文提到智者大师定中亲见释迦牟尼佛仍在灵鹫山讲法华经未散。此件公案若对一般人而言,恐怕都会疑信参半,此乃不可理解之事。读到本经所述极乐世界情况,更属玄之又玄。经文国界严净第十一曰︰“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阿难在会中听完佛说这些话,他也发生疑问,最后佛知诉他,“众生业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四字,就是不可想像,亦不可言说。佛家常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就是这种境界。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注解中曾有一段极为精当之言论,他说︰“相对论物理学中,于三维空间之坐标上,加入时间,作为第四维。两者相互联系,而构成四维时空连续区。四维空间之实况,当人之思念未彻底脱离妄想执著之前,则无法了解。”,他又说︰“佛经中指出欲界天中,天人皆有天耳、天眼通等,能预告众生未来死此生彼之种种情况,正因欲界天乃四维及维数更高之空间,而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维数又高于欲界天。现科学家已承认十一维空间,圆满佛陀之维数应为无限大,法身遍满种种空间无有障碍。”由此可见我们人类是生活在三维空间,而我们看不见的天人、罗汉、菩萨、佛是在四维以上空间,境界不同。因此推想西方净土是另外一个维数空间,我们看不见而已,不能因为看不见就怀疑它是一个幻想;它不是乌托邦而是真实有,与我们境界不同,所以生活方式、饮食起居,不能拿我们人类的习俗与之相比,更不能以凡夫的常识推测佛菩萨的境界。经云︰“以生灭心,测圆觉海,无有是处。”维数空间不同,境界就不一样,我们是血肉之身,有生有灭。而极乐世界维数高,乃莲花化生,是精神之身。经中说他们是“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故寿命无量。天人的维数空间比我们高,亦非血肉之身,最低的欲界四天王天的寿命也有九百多万年。在下最欣赏的就是本经受用具足章中所说的,“若欲食时,七宝钵器,自然在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以意为食,色力增长,而无便秽,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这样随意自在,不必到超级市场推车买菜,亦不必烧饭、作菜、洗碗、清理垃圾,真是方便之极。此不过姑且举一例,本经中尚有光明遍照、寿命无量、宝树遍国、菩提道场、堂舍楼观、泉池功德、超世稀有、德风华雨诸章,所述之极乐景象,玄妙之极,已超出想像之外。假如维数空间将来再有进一步研究成果,证明佛经所述不虚,是所厚望。
第二是阿含时。讲华严后接著讲阿含十二年,属小乘教育,等于小学,为众生先打好佛学基础。
第三是方等时。广演四教,均被众机,说了八年,等于中学。
第四是般若时。讲了二十二年。最大部头的经是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内容丰富,等于大学。般若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
第五是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讲法华,开权显实。一日一夜说涅槃。
佛教教义,博大精深,传到中国以后,即能与中国文化融洽无间。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识分子士大夫阶级已经先有一个儒学作基础,一接触大乘教义即能悟解。因为儒学思想有的地方已超过了小乘思想,所以中国特别容易接受佛法。在方等时期佛说过无量寿经,其后佛又说多次,似不能局限于某时。佛对于净土法门讲演多次,其重视之态度,可以推知。
判教︰天台宗立四教─藏、通、别、圆。贤首宗立五教─小、始、终、顿、圆。判教虽不同,各有其理论的依据,后世皆尊重之。隋唐以后虽有多家判教,但皆不传。净影疏曰︰“今此经者,为根熟人顿教法门。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故大,故知是顿。”此净影疏是净影寺沙门慧远所撰。此慧远又名小慧远,非晋朝慧远。他判无量寿经为顿教法门,因其主要对象是凡夫,厌恶生死,发心求生净土,即能成就,故知是顿。华严所具备的特色,如六相十玄诸义,本经亦具足,所以无量寿经可称“顿中之顿、圆中之圆”。
莲池大师当年作弥陀经注解,颇费苦心。那个时代禅宗风气很盛,对净宗往往有轻视之表示。在这种情况中,要想弘扬净土,必须把这些障碍破除,使大家心悦诚服,认识净土法门。疏钞之作,引用华严法华大乘经典之处颇多,其目的无非欲将阿弥陀经提升与华严法华具同等地位。做这项工作,如对于净宗没有真正深入体会是做不到的。概要 部类差别
在中国佛教界提到大乘圆教或一乘圆教的经典,一致认为一是华严,二是法华,三是梵网。殊不知本经与阿弥陀经不仅是一乘圆教,更是圆顿之极。黄念祖居士依据疏钞义,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之相,取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探玄记是六十华严的注解,贤首大师所作。清凉是贤首的学生,清凉注解八十华严,他的老师注解六十华严。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证明它与华严教义没两样,所以称本经为“中本华严”,华严经为“大本华严”,阿弥陀经为“小本华严”。
七、部类差别
阿弥陀经经文说的简单,无量寿经内容详细,所以疏钞说︰“文有繁简,义无胜劣。”小本弥陀经现有三种︰一为姚秦鸠摩罗什大师所译,文字流畅,属意译,后世流通最广。二为唐朝玄奘大师所译,依梵文格式,力保原义,属直译。三为民国夏莲居老居士将秦唐二译作一会集本,更据六朝人手书石刻的襄阳石经于“一心不乱”之下,尚有“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二十一字为秦译所遗漏者补入会集本。此二十一字意义非常重要。至于秦译何以佚失此二十一字,是否昔时手抄漏列,已无可考。另外复有同类之经典,凡属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圆类,但其中尚有亲疏之别,以持名念佛为亲,其他观想、观像等为疏。至于经典中附带提及净土往生极乐之文字,古德举出二百四十余种,亦有参考价值。
八、译会校释
“译”指原译本,“会校”指根据原译所作之会集本,“释”指注释。本经原译本自汉迄宋有十二种译本,宋元之后仅存五种,此五种之名称如下︰
1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沙门支娄迦谶译于洛阳。
2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吴月氏优婆塞支谦译。
3无量寿经。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译于洛阳白马寺。永嘉四年壬寅。
4无量寿如来会。唐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译。
5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沙门法贤译。
其余七种佚失译本之名称与译者,可参考本经概要小册,兹从略。以上十二种译本历时八个朝代,印度传来的原经贝叶不同,历次翻译故有多种版本。佛经翻译最多的版本首推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唯一目的就是要众生了生死出轮回,最妥当、快速、容易的方法,就是这部经所说的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佛在世时多次演讲此经,故梵本传写亦有多种,而每种详略不同,五种译本文字差别亦大。为便于读诵,会集诸译实有必要,自宋迄今各大德所辑之会集本共有四种︰第一是王龙舒居士之大阿弥陀经。第二是彭际清居士所节校之无量寿经,他是满清乾隆时人,其身世已详前文。第三是清咸丰年间魏源(承贯)居士用五种本所编之摩诃阿弥陀经,比其他本好,所遗憾者间有改动经文,并非善本。第四是夏莲居老居士所会集之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最善本,会集经过,已详前文。(法师搜集五种原译本与四种会集本合并印成一册)。依照印祖意见,详细校对各译本文字,只有夏莲居老居士之会集本完全根据原文校辑,未更动一字,称之为最善本并非溢美。
九、总释名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一)“佛”字是音译,其义为“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凡夫迷惑颠倒为不觉。小乘圣者是自觉,不肯觉他,为自了汉。你若与他有缘找他,他也肯教你;若无缘,他就不帮忙。菩萨自觉觉他,为不请之友,心量大,主动弘法,不怕辛苦,而觉行尚欠圆满,迨圆满即成佛。佛是平等的,所有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圆觉经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迷失了自己成为凡夫。佛说法四十九年,无非教我们恢复本来面目,打破自己的迷惑而已。“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二)说。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三)大乘。大乘是对小乘说的,小乘人只求自利,而对他人无慈悲心。大慈大悲由平等心生,佛心是平等的。佛对众生应机说教。佛在世时,任何人遇到佛没有不得到利益的。佛灭度后,弟子代代相传,一代不如一代。早期传法大德多数证到三果,随唐以后证果者少。唐朝在六祖会下得禅定开悟者有四十三人。慧远大师在庐山同参道友念佛得度者一百二十三人。元明以后,对教理研究有发明者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