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6

  ..續本文上一頁道佛法有極微妙高深的心理學,比現代的心理學高明多了。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就是“自性”。“非相”即是不再分別執著,而內外境界明明白白。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執著,不是無外境。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即是轉識成智。言語文字是指路牌,佛法不在經本裏。佛說一切經等于地圖,按經本線索去找,找到真的地點,這個地圖才有用。圓覺經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佛法講虛實,永遠不變是真實的,如變化消失是虛妄的。這個桌子,放叁百年叁千年,它會化成粉末,也可能變爲化石,不是真實的。星球也會消失,星球也有生滅。世間事物沒有一樣不變的,什麼東西不變?虛空不變。佛說虛空是相似真。佛滅度叁千年,虛空仍如往昔。真心是覺心,不動也不會變。妄心會動也會滅。每人均有真心,成佛是真心現前。真心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才藝、以及大家所羨慕的無量神通,這都是自己本來有的。妄心一動把真心蓋住了,真心不起作用,虧就吃在這個地方。佛教我們如何恢複本來的真心,說明事實真相,如何恢複是我們自己的事,旁人幫不上忙。阿彌陀佛爲我們創立一個很好的修學道場,其最大長處是無量壽,有足夠的時間修學,又有最好的老師十方諸佛,並與各位法身大士作同學,人事環境最美滿,物質環境更甭說了。在這個娑婆世界要辛苦工作,拖家帶眷,煩惱無邊。在西方世界,物質享受超過了他化自在天。修行人不必斷惑證真,只要把妄念打掉就行了,也不要求一心不亂,愈求心愈亂,只要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就成功了。

  所有名詞術語都是爲了說法方便而用的。佛經中很多術語不易了解,如佛說離與即是一樁事,又說空與有也是一樁事,要我們用不執著的心去對待一切境界,心就平等了,一切現象樣樣清楚,但不執著。執著就不平等,不平等就造業。萬法一如,萬法平等,以無分別心面對生活環境就對了。

  往生論上有一段文︰“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叁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莊嚴佛土是集十方世界一切究竟圓滿美好之大成,給我們一個修行的環境。此段文句之重點即是“一法句”,其意義即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爲法身故。”清淨心起作用即是真實智慧。古大德說,環境很重要,一定要有一個清淨道場,在這裏修行定有成就。古人多在深山建道場,目的在遠離紅塵。現在交通方便,天下名山都變爲遊覽觀光區。再加上電視廣播、報紙雜志,更加嚴重汙染,談何修行。處在現在這個時代,應當盡可能保持心之清淨,心清淨即真實智慧。一切萬法都是自己,這話實在難懂。以作夢論,夢境中之山川人物是自己變現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入了這個境界變出來的。

  “慈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愛心”,但凡夫講的愛有感情有執著在裏邊,不是真愛,是虛情假意,它會變的,慈悲是永遠不變的。

  彌陀要解雲︰“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實相無二,亦無不二”,這兩句話理與事非常之深。實相無二,亦無不二,二與不二,同前面講的空、有一樣,是一不是二。“無二”即前面講的“一”,“一”就是真心,“無二”也是真心。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是由一個真理生出來的,就是真心自性,是能變的,“不二”是“多”,是所變的。一切萬事萬法都是真心變現出來的。能作夢的心是一,而夢境不同是二,能作夢的心是一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個從能上說,一個從所上說,一個從體上說,一個從相上說。本體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整個宇宙都是自心本性變現出來的。西方世界亦不例外,“舉體”就是“真心自性”。“作依作正”,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正報是我們自己將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西方有阿彌陀佛與無量菩薩。“能說所說”,能說是這部經第六章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其他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說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能度所度”,能度是這個法門,所度是六道濁惡衆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自己的信心,所信是諸佛的教誨,西方世界的事實真相。“能願所願”,能願是我們自己發願求生,所願是我們希望到達西方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參與諸上善人的法會。“能持所持”,持是受持,能持是我們信願持名,所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聖號,這是修行的關鍵。“能生所生”是講極樂世界。“能贊所贊”是講一切諸佛如來。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統統是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本經雲︰“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佛在一切經典中說叁個“真實”不常見。第一句是把宇宙人生之真相告訴我們。第二句是佛的願望,幫助一切迷惑顛倒的衆生,給予最真實的利益,即介紹這部無量壽經。第叁句是叫接受佛的教訓,真誠發願,信受奉行。本經所說的叁種真實乃是住真實慧,也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叁、一經宗趣

  宗謂宗旨,又修行之要徑也。趣者、趣向,歸趣也。體是理,宗是行。前面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這部經,根據他親眼所見的無量佛刹中最殊勝圓滿的真實狀況介紹給我們,不是佛的推想假設。我們聽了之後,心向往之。這一章中是給我們說明修行之綱領與原則。趣是目標,一般人縱然對前面道理不太深解義趣,果能依此方法修行,均可達到目的。還有一類善根深厚者,不懂真理,聞而生信,依教奉行,亦可得度。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爲宗,以“圓生四土,迳登不退”爲趣。“圓”是圓融,無先後次第,只要一生到西方,即可圓成佛道。我們雖然是凡夫,生到凡聖同居土之後,同時其他諸土亦皆圓滿,所謂一生一切生,且能圓證叁不退。這種利益,十方世界找不到,故稱第一殊勝。說到求生淨土的方法,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無論上中下叁輩往生均須發菩提心,此是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十九兩願爲依據,其接引對象,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衆生,均包括在內。修學方法往生西方之因則相同。一切諸佛世界都不平等,其所修的因很雜,唯有西方極樂世界平等,因爲都是以“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爲因;因相同,果報亦同。雖有叁輩九品,而其神通道力、依正莊嚴都是一樣。一切物質享受也與阿彌陀佛相同。古大德曾說過,四十八願最重要的一願是第十八願,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念必生。十念有兩個說法︰(一)臨終十念。(二)早晚十念,十念是盡一口氣念,不管念佛號多少,念十口氣,必須有恒。定課一天不間斷即合乎專念。平常念叫散課,早晚念叫定課。觀全經大義,深深體會到古大德卓越的見解,如不把這種事實搞清楚,就不會死心蹋地的執持名號。但是知道這種事實真相的人太少了。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切不可輕易放過,一生中決定有成就。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幫助阿彌陀佛,因爲西方極樂世界等于一所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十方諸佛要成就彌陀大願,在十方世界招生,把學生送到西方求學。阿彌陀佛與諸佛有一個共同目標,希望衆生人人成佛。千經萬論乃是權說,到最後都歸到西方淨土。

  “菩提”是覺悟,是本心,也是真心。若想發菩提心,須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第一、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古時有人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而仍然對娑婆世界舍不得,依舊留戀。所以我們腦筋要清醒,依智慧不可依感情。我們總想幫助最親愛的家人眷屬,如果我們不出叁界就沒有能力幫助他們,一口氣不來,再見面都困難。到了西方,縱下品往生,能力智慧大大的提升,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會令我們親見自己的家人眷屬落在何道,受什麼果報。只要他們覺悟,勸導他們學佛肯接受,就是他們的根性成熟了。所以先要想辦法到西方,得到叁明六通就有能力超度生生世世的六親眷屬。第二、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在此世界的人都是以自己利益爲前提,必須發慈悲心,舍己爲人。第叁、依方便門,憐憫一切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布施供養是無條件的,如希望衆生供養,心不清淨,是爲裨販如來。此種人無論在家出家,如不往生,定墮地獄。如印佛教書籍,在後面印上“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八個字,就表示心量狹小,不肯度衆。靠版權能賺幾個錢,真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

  另外還有叁條順菩提門︰第一是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安樂,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均不染著。善財五十叁參,到處參學,仍然保持自己堅定信心,不爲外界所轉,這是定成就。對各種法門統統了解,不會受外面各種學說所動搖,心中永遠清淨。第二是安清淨心,爲拔一切衆生苦故,乃是慧成就。不再有妄念有希求,只安住在一句佛號中,無論什麼境界都不動,這是以自利爲主。第叁是樂清淨心,是他受用,安之後才有樂。能幫助諸佛如來,以殊勝的佛法介紹與一切世間是大快事,世出世間無有任何樂事可與此相比。

  元曉法師,唐朝時韓國人。他說發心有二︰一爲隨事發心,一爲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如四弘誓願。佛教我們發度衆生之心。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之所生處即善根,善根是不貪不嗔不癡。我們很想精進,但仍然懈怠,精進不起來,沒有推動力量。想到衆生苦海無邊,我就不敢懈怠。我若早一天成就,他們就少受一天苦。自己要想速有成就,必須先斷煩惱,煩惱斷了之後再修學。古人修學好像很容易,十年八年就有成就。我們現代人修一輩子也沒有用…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