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什么看一切法有生有灭,佛常说一切法是从分别心而来的,你的心有生有灭,你看到一切境界也有生灭,可见一切法唯心所变,唯心所转。心清净了,外面境界就清净了。佛教我们要从能变能转下手,外面境界是所受所转,不关紧要。凡夫境界所有一切法都是生灭法,到了大圣八地以上的境界,一切法是不生不灭者,可见此乃圣者之所难。小乘罗汉称圣人,大乘圆教初住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称为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个位子,加地上一至七地,三十七个位子,想证到无生法忍,称为“圣者之所难”,凡夫何能达到。佛预知末法时期的众生罪业深重,乃建立西方极乐世界形象,叫你去想去求,尚不能达到,仍对世间留恋,不肯放下。若叫你无念无生,离相以求,焉能做到?念佛法门,指方立相,摄心专注。我们这个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它收回来专想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包含之内容无量无边。第一必须把经念熟,想他当初的发心、求学、修行、建立极乐世界、接引众生。想久了与弥陀功德就相应了,把他的功德变成自己的功德。如不能念全部就念第六章四十八愿,念到自己的心愿与弥陀的本愿合一,把弥陀之行持变成自己的行持,样样学阿弥陀佛如何对人、对事、对物,学的完全一样,你就变成阿弥陀佛了。不想的时候就念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想是非人我、过去未来,就是造六道轮回业。念头一转,再不搞六道轮回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口念佛,心想佛,当然成佛。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念到最后,自然达到忘能忘所。一切诸佛赞叹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十方罪报众生多数生到凡圣同居土。西方虽有四土,很难划分,如学校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博士班,都在一起上课,难分界限,为其他诸佛世界所无,所以说一生一切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也等于生到其他三土。
念佛工夫初级的“工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中级的得“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叫“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证得无念无生。一句佛号念到底,方法没有两样,一直到成佛都不要改变。暗合道妙,巧入无念,即凡成圣,至哉妙用,不可思议。念佛人如下了决心,就已经成佛了,决心一下就是圣者,不是凡夫。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看见佛来,我要跟他走了,福报大、工夫好的,临终无病,会向大家说明,他决定往生。如业重工夫浅,家人看其嘴唇在动,但无声音,他想告诉大家,但无气力说话,这种情况也一定往生。丢了这个生灭恶浊的身体,变成金刚不坏身。果能下定决心求生西方,一丝毫迷惑都没有,就是大菩提心。从初发心到成佛是一条直线,最近之路。古德说,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与净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参禅不容易,也不稳当。真得禅定之人心地清净,不会为外面境界所转,所谓八风吹不动,赞叹毁谤他,他心里明白而绝不动心。遇顺境不生欢喜心,遇逆境没有厌恶心。如有,定功就失掉了。定没有,那里来的慧?
“一心不乱”是罗什大师翻译阿弥陀经中之译文,属意译。玄奘大师依梵文直译,文字不同。但一心不乱并未翻错,如有错,玄奘必提纠正。然而此四字给初学带来困扰。他们想念佛标准要到一心不乱,谈何容易,我们作不到。若依无量寿经的经文就比较明确易懂,经中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一句是净宗修学的纲领。我们念佛工夫只能先求打成一片,一片是只有一句佛号,如还有杂念,还有忧虑牵挂,妄想分别,则往生无望。往生时首先是见到佛光。佛光一照,把你的工夫加了一倍,得事一心者,一加持就变成理一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彻底觉悟之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愿见阿弥陀佛。一个方向专念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随时随处都可以念,不必拘于一切形式,行住坐卧都在念,并不妨碍工作。永明、善导两位大师都说万修万人去,如修而去不了,是你自己念佛不如法。
我们现在正在末法时期第二个一千年之开端,以后还有九千年,佛法就没有了。佛法为什么会灭,如同大夫看病,药对症,药到病除。如众生的病太严重,药力无效,也用不著吃药了。末法垂尽,业障深重的众生遇到这部经还管用,我们现在还未到最末期,这个法门当然管用。多做好事,广修供养,普贤菩萨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若想印经就专印此经,弘扬佛法,只劝人念佛,弘扬此经是第一殊胜。以今天社会来说,浊恶弥深,众生根性愈来愈下。风俗习惯,思想教育,道德民情,社会安全,一年比一年差。如不是夏莲居老居士用十年时间,重新编集此会集本,集五种原译本之大成,我们今天就得不到这部无量寿经。将来到最后保留一百年的就是这个本子。六年前我提倡印这个本子,到现在估计大约已印了三十几万册,出乎我意料之外。现在大陆、香港、新加坡到处都印,已经流通到全世界。黄念老说︰“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经作慈航,正显本经兴起之胜缘,持名法门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难报。”这几句话,真是诚谛之语,一点虚夸都没有。
二、本经体性
佛所说一切经均有正确理论作依据,我们当然相信。世间人著书立说多半是由意识心流露出来,其所说的理论是否正确合乎真理,很难评定。往往前人发明的真理被后人所推勫,足见任何理论均属片面而非整体。假如佛所说的经教也被人推勫了,则佛法亦等于世间法,就不足为贵。佛所见是周圆的、整体的,不是推想。过去佛未来佛所见到的都是一样,所谓佛佛道同,后佛不会推勫前佛的理论。佛与我们不同,我们看用眼识,听用耳识。佛与大菩萨是用真心。识心所见的不大可靠,用真心才能见到事实真相。一切大乘经皆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佛所讲的经有的圆满,有的是局部,因众生根性程度不同故有差异。
“实相”是佛学名词,以现代话说,就是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摆在面前,我们看不到,佛能看到。佛用真心照见万事万物,我们是用妄心。大乘经常说“真心离念”,有念头不是真心,真心没有妄念。心中一点妄念没有,心就平等。冷静观察,凡夫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各有各的看法,全不一样,因为妄想有多少深浅之不同,所以看法也大有差别。佛的心平静如水,一点波浪都没有。凡夫心是动的,起伏不定,所以对外境迷惑颠倒。佛经所说的是对我们本身以及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真相。在世间我们所接触的不外三大类,对人、对事、对物。假如觉悟了,我们的思维造作就没有差错。若迷在境界中,想法、看法、作法都不会正确。其结果就是沉沦在六道轮回。这是自作自受,不是佛菩萨、上帝、阎王爷的安排。我们无始以来不能解决的问题即是把心恢复清净,这是彻底的办法,从此以后不再受轮回之苦,修学的关键就在此。大乘经中所解释的实相,越看越糊涂,初学之人实在难以了解。经中说︰“实相无相”,又说“实相无不相”。“实相”二字用语言文字说不出来,也想不出来。同时佛又恐怕学人执著言语文字,所以说了许多同义名词,如真如、本性、圆觉等等。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对真如(即实相)之解释说︰“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言语不要执著,文字是言语的符号,名词术语是工具,更不能执著。心缘是思考,不能想,思想是意识。佛说法是由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我们的思想言语是由意识心想出来的。佛法无量法门统统是修定,修的是清净心、平等心。净土宗将“阿弥陀佛”一句名号念到底,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灭掉,恢复清净平等觉。参禅无论参话头观心,与密宗的持咒三密相应,也是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
符按:上面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的真如实相定义很明白,但初机同修似仍不十分了解,其难就难在不能以言语文字形容。古人说,说是一物即不中。同时佛不让人执著,所以在佛经中提到很多的名词,同是指的这一样东西。在下平时读书所记同义名词有七十二个之多,略举几个如下︰
真如、实相、理体、真性、真谛、真心、法身、法界、法性、法体、佛性、本性、净性、实性、圆觉、本觉、如如、大圆镜智、不二法门。
以上名称虽异,所指的都是一个东西,而且各经论提到真如一词,亦不一致。华严说法界,法华说实相,阿含说涅槃,圆觉说圆觉,楞伽说如来藏,涅槃说佛性,解深密经说真如或无为。哲学家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但不知其详,称之为本体,与本体相对的是现象,如儒家所说的性与相。性相要圆融才合乎中道。佛家又说,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均有偏差,必须空有不二,性相圆融。学者如只在名相上打转,无异说食数宝,应依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证实相般若,才能切实了解如来真实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一切现象不能执著当真的,此话是破著相。但是不著相又是病态,空、有两边都不执著,“不执著”也不执著,心才能恢复平等。在修学上另有一个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说心里的妄相,佛法称之为“法相唯识”,我们很难了解。声闻、缘觉都无法了解,菩萨要修到七地以上才能见到诸法实相。不得已须从比喻上说︰我们说眼见,见到教室内许多同修,是眼见吗?眼无分别如照相机,眼球内有底片如银幕,第六意识去分别,第六意识见不到现场,只见到银幕。银幕是眼识的相分。眼识的相分传送与第六识的相分,第六识的见分缘第六识自己的相分,这才对外面完全了解。现场的相分是阿赖耶识的相分。七地以上的大菩萨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才见到现场,七地以前的菩萨均无此能力。如看电视是看银幕,不是直接看到现场,乃是转播。六根起作用,不晓得转了多少次,研究法相之后,才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