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5

  ..續本文上一頁爲什麼看一切法有生有滅,佛常說一切法是從分別心而來的,你的心有生有滅,你看到一切境界也有生滅,可見一切法唯心所變,唯心所轉。心清淨了,外面境界就清淨了。佛教我們要從能變能轉下手,外面境界是所受所轉,不關緊要。凡夫境界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到了大聖八地以上的境界,一切法是不生不滅者,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小乘羅漢稱聖人,大乘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稱爲法身大士。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個位子,加地上一至七地,叁十七個位子,想證到無生法忍,稱爲“聖者之所難”,凡夫何能達到。佛預知末法時期的衆生罪業深重,乃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形象,叫你去想去求,尚不能達到,仍對世間留戀,不肯放下。若叫你無念無生,離相以求,焉能做到?念佛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打妄想,把它收回來專想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包含之內容無量無邊。第一必須把經念熟,想他當初的發心、求學、修行、建立極樂世界、接引衆生。想久了與彌陀功德就相應了,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如不能念全部就念第六章四十八願,念到自己的心願與彌陀的本願合一,把彌陀之行持變成自己的行持,樣樣學阿彌陀佛如何對人、對事、對物,學的完全一樣,你就變成阿彌陀佛了。不想的時候就念佛號四個字“阿彌陀佛”。想是非人我、過去未來,就是造六道輪回業。念頭一轉,再不搞六道輪回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口念佛,心想佛,當然成佛。持名念佛,入有得空,念到最後,自然達到忘能忘所。一切諸佛贊歎的就是凡聖同居土,十方罪報衆生多數生到凡聖同居土。西方雖有四土,很難劃分,如學校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博士班,都在一起上課,難分界限,爲其他諸佛世界所無,所以說一生一切生,生到凡聖同居土,也等于生到其他叁土。

  念佛工夫初級的“工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中級的得“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叫“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證得無念無生。一句佛號念到底,方法沒有兩樣,一直到成佛都不要改變。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念佛人如下了決心,就已經成佛了,決心一下就是聖者,不是凡夫。往生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去的,看見佛來,我要跟他走了,福報大、工夫好的,臨終無病,會向大家說明,他決定往生。如業重工夫淺,家人看其嘴唇在動,但無聲音,他想告訴大家,但無氣力說話,這種情況也一定往生。丟了這個生滅惡濁的身體,變成金剛不壞身。果能下定決心求生西方,一絲毫迷惑都沒有,就是大菩提心。從初發心到成佛是一條直線,最近之路。古德說,成佛近路是大乘,大乘中禅是近路,禅與淨相比,念佛是最近之路。

  參禅不容易,也不穩當。真得禅定之人心地清淨,不會爲外面境界所轉,所謂八風吹不動,贊歎毀謗他,他心裏明白而絕不動心。遇順境不生歡喜心,遇逆境沒有厭惡心。如有,定功就失掉了。定沒有,那裏來的慧?

  “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翻譯阿彌陀經中之譯文,屬意譯。玄奘大師依梵文直譯,文字不同。但一心不亂並未翻錯,如有錯,玄奘必提糾正。然而此四字給初學帶來困擾。他們想念佛標准要到一心不亂,談何容易,我們作不到。若依無量壽經的經文就比較明確易懂,經中說︰“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淨宗修學的綱領。我們念佛工夫只能先求打成一片,一片是只有一句佛號,如還有雜念,還有憂慮牽挂,妄想分別,則往生無望。往生時首先是見到佛光。佛光一照,把你的工夫加了一倍,得事一心者,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發菩提心”就是發徹底覺悟之心,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見阿彌陀佛。一個方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佛號隨時隨處都可以念,不必拘于一切形式,行住坐臥都在念,並不妨礙工作。永明、善導兩位大師都說萬修萬人去,如修而去不了,是你自己念佛不如法。

  我們現在正在末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之開端,以後還有九千年,佛法就沒有了。佛法爲什麼會滅,如同大夫看病,藥對症,藥到病除。如衆生的病太嚴重,藥力無效,也用不著吃藥了。末法垂盡,業障深重的衆生遇到這部經還管用,我們現在還未到最末期,這個法門當然管用。多做好事,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想印經就專印此經,弘揚佛法,只勸人念佛,弘揚此經是第一殊勝。以今天社會來說,濁惡彌深,衆生根性愈來愈下。風俗習慣,思想教育,道德民情,社會安全,一年比一年差。如不是夏蓮居老居士用十年時間,重新編集此會集本,集五種原譯本之大成,我們今天就得不到這部無量壽經。將來到最後保留一百年的就是這個本子。六年前我提倡印這個本子,到現在估計大約已印了叁十幾萬冊,出乎我意料之外。現在大陸、香港、新加坡到處都印,已經流通到全世界。黃念老說︰“世尊垂慈,仍特留此經作慈航,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佛恩深重,粉身難報。”這幾句話,真是誠谛之語,一點虛誇都沒有。

  二、本經體性

  佛所說一切經均有正確理論作依據,我們當然相信。世間人著書立說多半是由意識心流露出來,其所說的理論是否正確合乎真理,很難評定。往往前人發明的真理被後人所推勫,足見任何理論均屬片面而非整體。假如佛所說的經教也被人推勫了,則佛法亦等于世間法,就不足爲貴。佛所見是周圓的、整體的,不是推想。過去佛未來佛所見到的都是一樣,所謂佛佛道同,後佛不會推勫前佛的理論。佛與我們不同,我們看用眼識,聽用耳識。佛與大菩薩是用真心。識心所見的不大可靠,用真心才能見到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皆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佛所講的經有的圓滿,有的是局部,因衆生根性程度不同故有差異。

  “實相”是佛學名詞,以現代話說,就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擺在面前,我們看不到,佛能看到。佛用真心照見萬事萬物,我們是用妄心。大乘經常說“真心離念”,有念頭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妄念。心中一點妄念沒有,心就平等。冷靜觀察,凡夫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各有各的看法,全不一樣,因爲妄想有多少深淺之不同,所以看法也大有差別。佛的心平靜如水,一點波浪都沒有。凡夫心是動的,起伏不定,所以對外境迷惑顛倒。佛經所說的是對我們本身以及我們的生活環境的真相。在世間我們所接觸的不外叁大類,對人、對事、對物。假如覺悟了,我們的思維造作就沒有差錯。若迷在境界中,想法、看法、作法都不會正確。其結果就是沈淪在六道輪回。這是自作自受,不是佛菩薩、上帝、閻王爺的安排。我們無始以來不能解決的問題即是把心恢複清淨,這是徹底的辦法,從此以後不再受輪回之苦,修學的關鍵就在此。大乘經中所解釋的實相,越看越糊塗,初學之人實在難以了解。經中說︰“實相無相”,又說“實相無不相”。“實相”二字用語言文字說不出來,也想不出來。同時佛又恐怕學人執著言語文字,所以說了許多同義名詞,如真如、本性、圓覺等等。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中對真如(即實相)之解釋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言語不要執著,文字是言語的符號,名詞術語是工具,更不能執著。心緣是思考,不能想,思想是意識。佛說法是由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我們的思想言語是由意識心想出來的。佛法無量法門統統是修定,修的是清淨心、平等心。淨土宗將“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念到底,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滅掉,恢複清淨平等覺。參禅無論參話頭觀心,與密宗的持咒叁密相應,也是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符按:上面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中所說的真如實相定義很明白,但初機同修似仍不十分了解,其難就難在不能以言語文字形容。古人說,說是一物即不中。同時佛不讓人執著,所以在佛經中提到很多的名詞,同是指的這一樣東西。在下平時讀書所記同義名詞有七十二個之多,略舉幾個如下︰

  真如、實相、理體、真性、真谛、真心、法身、法界、法性、法體、佛性、本性、淨性、實性、圓覺、本覺、如如、大圓鏡智、不二法門。

  以上名稱雖異,所指的都是一個東西,而且各經論提到真如一詞,亦不一致。華嚴說法界,法華說實相,阿含說涅槃,圓覺說圓覺,楞伽說如來藏,涅槃說佛性,解深密經說真如或無爲。哲學家知道有這麼一個東西,但不知其詳,稱之爲本體,與本體相對的是現象,如儒家所說的性與相。性相要圓融才合乎中道。佛家又說,凡夫著有,二乘著空,均有偏差,必須空有不二,性相圓融。學者如只在名相上打轉,無異說食數寶,應依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才能切實了解如來真實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一切現象不能執著當真的,此話是破著相。但是不著相又是病態,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不執著”也不執著,心才能恢複平等。在修學上另有一個意思,“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心裏的妄相,佛法稱之爲“法相唯識”,我們很難了解。聲聞、緣覺都無法了解,菩薩要修到七地以上才能見到諸法實相。不得已須從比喻上說︰我們說眼見,見到教室內許多同修,是眼見嗎?眼無分別如照相機,眼球內有底片如銀幕,第六意識去分別,第六意識見不到現場,只見到銀幕。銀幕是眼識的相分。眼識的相分傳送與第六識的相分,第六識的見分緣第六識自己的相分,這才對外面完全了解。現場的相分是阿賴耶識的相分。七地以上的大菩薩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才見到現場,七地以前的菩薩均無此能力。如看電視是看銀幕,不是直接看到現場,乃是轉播。六根起作用,不曉得轉了多少次,研究法相之後,才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