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P6

  ..续本文上一页道佛法有极微妙高深的心理学,比现代的心理学高明多了。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自性”。“非相”即是不再分别执著,而内外境界明明白白。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执著,不是无外境。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即是转识成智。言语文字是指路牌,佛法不在经本里。佛说一切经等于地图,按经本线索去找,找到真的地点,这个地图才有用。圆觉经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佛法讲虚实,永远不变是真实的,如变化消失是虚妄的。这个桌子,放三百年三千年,它会化成粉末,也可能变为化石,不是真实的。星球也会消失,星球也有生灭。世间事物没有一样不变的,什么东西不变?虚空不变。佛说虚空是相似真。佛灭度三千年,虚空仍如往昔。真心是觉心,不动也不会变。妄心会动也会灭。每人均有真心,成佛是真心现前。真心具足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才艺、以及大家所羡慕的无量神通,这都是自己本来有的。妄心一动把真心盖住了,真心不起作用,亏就吃在这个地方。佛教我们如何恢复本来的真心,说明事实真相,如何恢复是我们自己的事,旁人帮不上忙。阿弥陀佛为我们创立一个很好的修学道场,其最大长处是无量寿,有足够的时间修学,又有最好的老师十方诸佛,并与各位法身大士作同学,人事环境最美满,物质环境更甭说了。在这个娑婆世界要辛苦工作,拖家带眷,烦恼无边。在西方世界,物质享受超过了他化自在天。修行人不必断惑证真,只要把妄念打掉就行了,也不要求一心不乱,愈求心愈乱,只要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就成功了。

  所有名词术语都是为了说法方便而用的。佛经中很多术语不易了解,如佛说离与即是一桩事,又说空与有也是一桩事,要我们用不执著的心去对待一切境界,心就平等了,一切现象样样清楚,但不执著。执著就不平等,不平等就造业。万法一如,万法平等,以无分别心面对生活环境就对了。

  往生论上有一段文︰“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略说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庄严佛土是集十方世界一切究竟圆满美好之大成,给我们一个修行的环境。此段文句之重点即是“一法句”,其意义即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清净心起作用即是真实智慧。古大德说,环境很重要,一定要有一个清净道场,在这里修行定有成就。古人多在深山建道场,目的在远离红尘。现在交通方便,天下名山都变为游览观光区。再加上电视广播、报纸杂志,更加严重污染,谈何修行。处在现在这个时代,应当尽可能保持心之清净,心清净即真实智慧。一切万法都是自己,这话实在难懂。以作梦论,梦境中之山川人物是自己变现的,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入了这个境界变出来的。

  “慈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爱心”,但凡夫讲的爱有感情有执著在里边,不是真爱,是虚情假意,它会变的,慈悲是永远不变的。

  弥陀要解云︰“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实相无二,亦无不二”,这两句话理与事非常之深。实相无二,亦无不二,二与不二,同前面讲的空、有一样,是一不是二。“无二”即前面讲的“一”,“一”就是真心,“无二”也是真心。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是由一个真理生出来的,就是真心自性,是能变的,“不二”是“多”,是所变的。一切万事万法都是真心变现出来的。能作梦的心是一,而梦境不同是二,能作梦的心是一个,所以说“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个从能上说,一个从所上说,一个从体上说,一个从相上说。本体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整个宇宙都是自心本性变现出来的。西方世界亦不例外,“举体”就是“真心自性”。“作依作正”,依报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环境,正报是我们自己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作法作报”,法是法身,报是报身。“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西方有阿弥陀佛与无量菩萨。“能说所说”,能说是这部经第六章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说的,其他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所说是西方世界依正庄严。“能度所度”,能度是这个法门,所度是六道浊恶众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们自己的信心,所信是诸佛的教诲,西方世界的事实真相。“能愿所愿”,能愿是我们自己发愿求生,所愿是我们希望到达西方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参与诸上善人的法会。“能持所持”,持是受持,能持是我们信愿持名,所持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圣号,这是修行的关键。“能生所生”是讲极乐世界。“能赞所赞”是讲一切诸佛如来。换句话说,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统统是真心自性变现出来的,“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本经云︰“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佛在一切经典中说三个“真实”不常见。第一句是把宇宙人生之真相告诉我们。第二句是佛的愿望,帮助一切迷惑颠倒的众生,给予最真实的利益,即介绍这部无量寿经。第三句是叫接受佛的教训,真诚发愿,信受奉行。本经所说的三种真实乃是住真实慧,也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三、一经宗趣

  宗谓宗旨,又修行之要径也。趣者、趣向,归趣也。体是理,宗是行。前面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这部经,根据他亲眼所见的无量佛刹中最殊胜圆满的真实状况介绍给我们,不是佛的推想假设。我们听了之后,心向往之。这一章中是给我们说明修行之纲领与原则。趣是目标,一般人纵然对前面道理不太深解义趣,果能依此方法修行,均可达到目的。还有一类善根深厚者,不懂真理,闻而生信,依教奉行,亦可得度。

  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圆生四土,迳登不退”为趣。“圆”是圆融,无先后次第,只要一生到西方,即可圆成佛道。我们虽然是凡夫,生到凡圣同居土之后,同时其他诸土亦皆圆满,所谓一生一切生,且能圆证三不退。这种利益,十方世界找不到,故称第一殊胜。说到求生净土的方法,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无论上中下三辈往生均须发菩提心,此是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十九两愿为依据,其接引对象,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均包括在内。修学方法往生西方之因则相同。一切诸佛世界都不平等,其所修的因很杂,唯有西方极乐世界平等,因为都是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为因;因相同,果报亦同。虽有三辈九品,而其神通道力、依正庄严都是一样。一切物质享受也与阿弥陀佛相同。古大德曾说过,四十八愿最重要的一愿是第十八愿,教我们念阿弥陀佛,十念必生。十念有两个说法︰(一)临终十念。(二)早晚十念,十念是尽一口气念,不管念佛号多少,念十口气,必须有恒。定课一天不间断即合乎专念。平常念叫散课,早晚念叫定课。观全经大义,深深体会到古大德卓越的见解,如不把这种事实搞清楚,就不会死心蹋地的执持名号。但是知道这种事实真相的人太少了。我们有幸遇到这个法门,切不可轻易放过,一生中决定有成就。

  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帮助阿弥陀佛,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等于一所大学,阿弥陀佛是校长,十方诸佛要成就弥陀大愿,在十方世界招生,把学生送到西方求学。阿弥陀佛与诸佛有一个共同目标,希望众生人人成佛。千经万论乃是权说,到最后都归到西方净土。

  “菩提”是觉悟,是本心,也是真心。若想发菩提心,须先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第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古时有人看到西方极乐世界,而仍然对娑婆世界舍不得,依旧留恋。所以我们脑筋要清醒,依智慧不可依感情。我们总想帮助最亲爱的家人眷属,如果我们不出三界就没有能力帮助他们,一口气不来,再见面都困难。到了西方,纵下品往生,能力智慧大大的提升,有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会令我们亲见自己的家人眷属落在何道,受什么果报。只要他们觉悟,劝导他们学佛肯接受,就是他们的根性成熟了。所以先要想办法到西方,得到三明六通就有能力超度生生世世的六亲眷属。第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在此世界的人都是以自己利益为前提,必须发慈悲心,舍己为人。第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布施供养是无条件的,如希望众生供养,心不清净,是为裨贩如来。此种人无论在家出家,如不往生,定堕地狱。如印佛教书籍,在后面印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八个字,就表示心量狭小,不肯度众。靠版权能赚几个钱,真是因小失大,愚不可及。

  另外还有三条顺菩提门︰第一是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安乐,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均不染著。善财五十三参,到处参学,仍然保持自己坚定信心,不为外界所转,这是定成就。对各种法门统统了解,不会受外面各种学说所动摇,心中永远清净。第二是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乃是慧成就。不再有妄念有希求,只安住在一句佛号中,无论什么境界都不动,这是以自利为主。第三是乐清净心,是他受用,安之后才有乐。能帮助诸佛如来,以殊胜的佛法介绍与一切世间是大快事,世出世间无有任何乐事可与此相比。

  元晓法师,唐朝时韩国人。他说发心有二︰一为随事发心,一为顺理发心。随事发心,如四弘誓愿。佛教我们发度众生之心。世间所有一切善法之所生处即善根,善根是不贪不嗔不痴。我们很想精进,但仍然懈怠,精进不起来,没有推动力量。想到众生苦海无边,我就不敢懈怠。我若早一天成就,他们就少受一天苦。自己要想速有成就,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了之后再修学。古人修学好像很容易,十年八年就有成就。我们现代人修一辈子也没有用…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亲闻记(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