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P14

  ..續本文上一頁之補充。每人消耗能源不同,消耗最多的都是在妄念上。阿羅漢清淨,七天只吃一餐,辟支佛定功更深,半個月吃一餐。

  李老師日中一食已四十余年,他的工作非常繁重,多才多藝,講經教學。臺中蓮社蓮友有十幾萬人,分四十八個班,每天接見一班,有人要與他洽談,在一個星期之內是邀約不到的。每天中午一餐,只吃兩個小饅頭,一碗稀飯,兩碟小菜,活到九十七歲往生。持戒、忍辱,均屬無畏布施。法布施以弘揚此經爲最,此經最契合當前社會現代人之需要,個人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此經均可達到,經文不多,讀誦、研究、修學都非常方便。如無多余時間,這一本一生足以夠用,能把它普遍宣揚,接引一切大衆,即是供養如來。

  第四、忏悔業障。我們業障重,如何消除?誦經、拜忏、修福能否消除業障,殊無定論。障者障礙自性,自性有無盡的智慧德能。障礙之來源是業,業由造作而來。正在造作時叫“事”,造作完了叫“業”。誦經拜忏修福所造的是善業,將來在叁善道享福,造惡業在叁惡道受苦。善惡均屬造業。如妄念煩惱日漸減少,業障可以漸除。知此事實,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業障可以消除。會念經的人是修清淨心,誦經時不起一個妄念,可以消業障,讀經與念佛同理,修福拜忏亦如是。全神貫注,不雜妄想即是清淨心。

  第五、隨喜功德。貪嗔癡叁毒與生俱來,此外尚有一個嚴重的煩惱,嫉妒傲慢也是障礙。對治之法用“隨喜功德”,如見他人從事于利益社會民衆之慈善事業,心中生起嫉妒障礙之心,甚至于加以批評諷刺,罪過甚大。此不僅對其個人有所傷害,乃是對整個社會大衆均有影響。如果隨喜,與其所得功德一般無二。假如自己財力人力都不夠,應盡心盡力幫助他成全他,生歡喜心,贊歎他,成就別人的善行善事就是自己的善行善事。培養賢能的道理也是一樣。六祖惠能大師初到南方,無人認得他,因爲風動幡動的公案被印宗法師發現,爲其剃度,且拜惠能爲師,此種肚量古今少有。一般人之心態,如發現有人比自己高明,一定想辦法打壓他,使其不能出頭。所以惠能大師一生度衆之功德,都是印宗的,這才是真正聰明人。

  第六、請轉法耣。法耣是一個標志,通常佛門標志有叁個,第一是法耣,第二是蓮花,第叁是卍字,萬字是佛叁十二相之一,表吉祥。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象征,輪是動的,而心不動,輪是動靜不二,空有一如。輪周是有而心是空,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它能代表空有、性相、動靜,用它表法。蓮花代表清淨,汙泥比作六道,水比作四聖,蓮花開在水的上面,連佛法都不染,表超越世出世間一切法。所以佛法不能執著,一執著就不能超越。

  “請轉法耣”即普遍介紹佛法與社會大衆,使人人均能接受佛陀教育。禮請法師大德弘法講經,法會必須隆重,使衆生有尊師重道之心,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非法師要人恭敬,應知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道場中有一種人是影響衆,他有修有證,其學問道德可能好過講經法師,可不必來聽,而他每會必到,目的在激發聽衆的信心。如經中說的給孤獨園長者之誠懇請佛說法,足爲典範。過去在臺灣,周邦道老居士也是一位非常好的影響衆,國學佛學都好。在臺中,李老師講經,每會必到不必說,李老師的學生學講經,他也參加,而且還寫筆記。李老師常贊歎他。

  第七、請佛住世。這一條也非常重要。假如請佛給我們說法,畢竟利根人很少,有幾人能聽一次經就開悟呢?大部份人的根性比較遲鈍,必須要長期熏習。若希望達到長期熏習效果,一定請佛常住世間。在中國過去的佛教道場,可以說都是專科大學,建立之後,有許多經曆幾百年甚至一千余年,不斷講經教學,所以人才輩出。近代情況表面上佛教很興盛,實際上沒有什麼有成就的,原因是沒有一位法師長住在一個地方弘法。有之則是短期講一部經,講完就走,此誠古人所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只是作一點佛教宣傳工作而已,其他效果都談不上。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臺中建立臺中蓮社,弘法四十年如一日,作育人才。偶爾也到外地講經,最多一、二日即返,其輔國牖民之功是看不出來的。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一門深入,尤其是在自己修學還沒有成就的時候。等到真正開悟了,悟後起修,才可能涉獵其他法門,即法門無量誓願學。未達到此種程度,必須守一門。自古以來教學都不離此原則。現代人一入佛門即博學多聞,樣樣都學都聽,不知道那一個法門好,應走那條路,迷失了方向,反而把自己的清淨心搞亂,受很大的傷害。縱然遇到真善知識,也無能爲力。一個道場,一個老師,始終接受一個人的指導,教學效果才能見到。今天真正對于佛法有造詣者愈來愈少,到那裏去找善知識呢?在此情況之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教導我們“老實念佛”這個法門,真是慈悲。惟此法門自己修學比較容易,不需要善知識時常教導,只要老實念佛,決定成功,在此時代最爲契機。

  第八、常隨佛學。“學佛”與“佛學”是兩樁事,“佛學”是以佛法當學說研究,與了生死出輪回不相幹。“學佛”是以佛作榜樣,身口意叁業要學得與佛一樣。“常隨”是不間斷,佛不在世,依照大乘經典修學,即是常隨佛學。這部無量壽經要讀熟,要正確理解,而且變成自己的信願行爲。

  第九、恒順衆生。衆生有迷有悟,迷的多覺悟的少,一定要隨順,不能勉強。此法門我們知道是所有法門中,最究竟圓滿至高無上的法門,但還有許多人雖已覺悟,而對此法門不承認不能接受,要隨他去,不能勉強。諸佛如來都不能勉強一個衆生,我們有什麼能力。如勉強則自己必生煩惱,反而障礙了自己的修持。等你生到極樂世界成了佛菩薩,有了叁明六通,你就知道他在那一道,再去度他。還要等他善根成熟,幫他一把。對一切衆生習氣煩惱更要隨順,這個世界一切事得過且過,我們第一件大事是先生西方,知道六道輪回太苦,這一生是最後身,所以什麼事都要隨順。

  最後,第十、普皆回向。“回向”是破執著,把所有一切所修福報功德都分配給大衆共享,這叫回向。不回向,所修功德是有限量的;一回向,所修功德福德是無限的,唯心所變。佛與大菩薩的福德智慧是圓滿的,因其心量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明白告訴我們,他發願求生西方淨土,文殊菩薩也不例外。不但此二菩薩,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能遵從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向往西方極樂世界。此是華嚴會上一樁大事,也是彌陀四十八願中第叁十六願之廣說。這一切大衆皆是由西方世界來此表演並招生的。十願是綱領,展開來就是無量無邊的大願,願願都是度衆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圓成佛道。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按一般大乘經典中所說,即如來成佛之後所住的果地,未成佛時稱爲因地。就本經而言,諸佛如來究竟圓滿的功德法,即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佛叫我們念佛,佛自己也念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圓滿的功德法,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知道的人不多。知道的人沒有不死心蹋地的念,一時一刻不會休息。

  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願于無量世界成等正覺。

  此是贊歎與會的菩薩,自行化他圓滿的功德,把心中之阿彌陀佛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自利不妨利他,那個地方的衆生緣成熟了,即前往度化之,所以遊步十方,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行權方便”,權是權巧,即善巧方便。如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楞嚴經說︰“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衆生喜歡什麼樣的相貌,他就變成什麼樣的相貌,衆生才肯願意學。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是雙關語。“究竟彼岸”是成佛,菩薩未成佛,希望自己成佛,而又把成佛的方法介紹給衆生,希望衆生都成佛,是助他成佛,所以這句話是自他雙關語。至于成佛的方法,就指這一部經。依此經修行,很簡單,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念佛成佛究竟彼岸。真的搞明白,對一切經論都可以放下了。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全在此,其他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法門也都在這一部經典裏面,故此經爲大總持法門。佛菩薩隨類化身,以佛身爲最高,尚有應以餓鬼身得度者,即以餓鬼身而爲說法。臺灣有一位朱鏡宙老居士,在佛教界很有名,一九四九年到臺灣,辦了一個臺灣印經處,向各處募款印經。凡是他印的書都送我一冊。他在抗戰期間,擔任西康青海二省之稅務局長,有一天在友人家打麻將夜間二時才散,走路回家,在黑暗途中見前面有一女人,走了半小時忽然想起,一個單身婦女半夜在荒野行走,頗不尋常,而且該女子只露上半身而無下半身。他親眼看見,乃相信確有鬼道,因而信佛。

  舍兜率。降王宮。棄位出家。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覺。天人歸仰。請轉法耣。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破煩惱城。壞諸欲塹。洗濯垢汙。顯明清白。調衆生。宣妙理。貯功德。示福田。以諸法藥救療叁苦。升灌頂階。授菩提記。

  “舍兜率,降王宮”。未成佛時爲後補佛,居住在兜率天內院,佛降生于世,必在帝王家,將來出家弘法利生有很多方便,名聞利養,世所景仰,而並無真正價值,可以統統舍掉。出家修道,其成就高過帝王。以上是投胎與出生爲八相成道之二相。“棄位出家”是八相成道之第四相,將人間榮華富貴一律舍棄,出現出家學道。“苦行學道,作斯示現,順世間故”。此不過是來表演給世人看,使人對其成就生仰慕之心。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此是八相成道之第五降魔,用定與慧以降魔。我聽到很多,有人遇到魔障,其較重者即神經分裂,很麻煩,很多年青人,受過高等教育,學了半年一年即得神經病。在中國與外國常常遇到,不能…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親聞記(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