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痛苦。因而有知者,當生出離,放棄一切顛倒執著,勤修菩提道。
第二品釋終
第叁品 明破淨執方便品
戊叁、(由思維生死體性的不淨門斷除淨執顛倒之方便)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樂受;二、廣說不應執身爲淨之理;叁、破由香等嚴飾後執爲淨;四、破于應當離貪之境而執爲淨;五、觀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種不顛倒境。
己一、(破享用美境而生樂受)分二:一、享受欲妙無滿足;二、越享用越生貪之喻。
庚一、(享受欲妙無滿足):
問曰:身體的本性雖然是苦,但依可意的受用境,享受滿足之時即有快樂生起。如果恒時享用這樣的美境而不間斷,即可恒時保持快樂,所以應當極力追求可意境享受安樂。
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
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
雖然經過長久的受用,然而欲樂境永無窮盡之際,就象庸醫治病,藥不對症一般,你想依受用欲樂境來爲身體除苦予樂,那只會徒勞無果。
世間色聲香味觸五欲境,往往被異生凡夫貪執爲可以引生安樂的可意受用境。很多人認爲,自己在年輕時應依世間可意的欲樂境,盡情地享受安樂,享受美好人生;到了中年,應致力于積累財産,將家務安排妥當;這樣將整個世間美境享受遍了,自己可以心滿意足,到了晚年便遠離這一切,依法修持。這種想法極不合理,五欲美境不管人們如何受用,它亦不會有邊際,依五欲美境的享受,也永遠不會有滿足之時。想以可意境的受用來止息痛苦,獲得滿足快樂,這種做法如同庸醫治病,先未診斷病根,所用的藥方不對症,因而不管服多少藥,也無濟于事,反而會使病情加重。同樣,人們不管受用多少美境,最終也不能治愈貪欲痛苦,得到滿足安樂。貪欲病不可能用享受美境這種藥方治好,它的根源在衆生內心的無明顛倒邪執,心病還得“心藥”醫,不對症下藥,不管人們追逐多少美境享受,最終也是徒勞無益,不會心滿意足地放下貪愛,自動出離五欲塵世。
譬如說,有一只公猴子身披豹皮,想藉此威懾其它猴子,使它們成爲自己的眷屬,結果其它猴子不但不馴從它,反而恒時遠離了它,使它無法滿願而更加苦惱。同樣,衆生想以顛倒貪執之心的“豹皮”,得到滿足快樂的“猴群”,結果只有使自己遠離快樂,更加陷入困境。月稱菩薩說:“水不可能用水來去掉,火不可能用火來燒盡,同樣,人們的欲望不可能以享受美境而斷除。”仁達瓦大師說:衆生從無始以來就在享受五欲境,但是現在仍然沒有滿足,反而增長了貪心煩惱,增長了痛苦,這便是享受外境不能解決貪欲痛苦的最好說明。故有智者,當自警醒!
庚二、(越享用越生貪之喻):
問曰:雖然有貪欲便會引生痛苦,但是人們在享受美境滿足欲望之後,對美境不是可以沒有貪愛了嗎?
如有依土蟲,愛土終不息,
如是愛欲人,欲望增亦爾。
如同有些依土生活的蟲子,對土壤的貪愛終究不會止息;同樣,貪愛欲樂的人,欲望會不斷增長,也象土蟲一樣。
有情愈享用欲樂,愈會增長貪欲,而不可能因享受滿足便離開貪愛。以現實中可以現見的實例來說,最明顯的莫過于蚯蚓之類依土壤而活的蟲子。這類蟲子住在土中,行臥也在土中,遍滿大地的土壤便是它們的食品、住房等受用,如此豐富的享用可以說是再無有能與之相比的,可是它們一直吃住受用,也從未停止過對土壤的愛執。古老傳說中,說蚯蚓特別愛吃土,可是它非常擔心大地會被全部吃完,于是每天都在焦慮中急急忙忙地吃土,從來不敢停息,而其貪心從來未曾滿足過。同樣,貪愛五欲享受者,時刻沈浸于欲樂受用之中,他不但不會得到滿足,離開貪愛的欲樂境,反而在不斷享受中,貪欲習氣會得到串習增長,欲望會越來越強烈。享受欲樂的過程,其實就是增長貪欲的過程,因而貪欲不可能由此得到滿足。月稱菩薩說:猛火中加薪,火焰會更加熾燃;同樣,貪欲者得到欲樂受用,貪欲之火也會更加熾盛。堪布阿瓊將此頌解釋成貪愛女人者,越享用女人,越會增長欲望,永遠不會因滿足而離開貪欲。但在月稱菩薩、仁達瓦大師、甲操傑大師、俄巴活佛的注釋中,都將此頌釋爲總說貪著五欲境無法滿足故不能離貪,並沒有釋爲貪愛女色的欲望,對此諸學人應細心辨析。
譬如說,喜愛睡懶覺者,越睡會越想睡,一天到晚睡懶覺,也不會有滿足厭離之時;喜歡懶惰放逸者,一天天會越來越懶惰,而不會對放逸懶惰生起滿足厭離;又如貪著不淨行者,越行貪,貪欲越會增長,永無滿足之時。在此世間,可以現見人們的各種欲望,從來就沒有誰得到過滿足而離開貪愛,而只有越享用越增貪。譬如爲幹渴逼迫的野鹿,在大草原上見到遠處的陽焰水,于是拼命地奔跑,想去飽飲止渴,但結果只能是越來越幹渴。《叁昧王經》雲:“見野馬如水(野馬爲陽焰之異名),愚者欲趣飲,無實可救渴,諸法亦複然。”世間的一切五欲美境,唯是虛幻的陽焰水,不可能滿足止息世人的欲望,只能使追逐者增添欲惱。
己二、(廣說不應執身爲淨之理)分二:一、破貪愛女人之身;二、破現見身不淨而生貪愛。
庚一、(破貪愛女人之身)分六:一、不應貪愛女人之美色;二、不應以美色難得而生貪;叁、破貪愛有德相之女;四、不應對深愛自己的女人生貪;五、世規典籍中講須依女人是顛倒之說;六、不應貪愛女人的其他理由。
辛一、(不應貪愛女人之美色)分二: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之因。
壬一、(不應貪愛女人美色之理):
問曰:對一般姿色平平的女人,如果想到過患,也可遮止貪愛,但是對那些姿色特別豔麗的女人,如同酥油遇火一般,無法遮止貪愛。
一切諸婦女,稠密無差異,
色亦爲他用,美女汝何爲?
一切婦女的不淨身,與之稠密交會並無好壞差別,而其外表容貌姿色也是他人所共享用的,所以你貪著美女幹什麼呢?
愚人認爲對美女生起貪愛,是理所當然的事,而分析之下,這唯是分別迷執生起的妄念,若能于醜女遮止貪愛,理應也能遮止對美女的貪愛。不論世間什麼樣的凡夫女人,她們的身體從外到裏結構都相同,皮肉筋骨裏盛滿了血膿糞便,全身上下的孔穴往外流泄著不淨物。自心迷亂顛倒的男人,與女人不淨身稠密交合時,並不會因女人的美醜好壞而有差異,從不淨行中獲得的觸受滿足也不會有差別,如是貪愛美女厭惡醜女究竟有何理由呢?如果說是因爲美女外表的姿色非常豔麗,所以見而生貪,那麼你應僅憑眼睛欣賞便可得到滿足快樂,而美女外表的姿色,是任何有眼根的有情可以共同欣賞、共同受用的,你貪求美色又有何必要呢?並且,美色也不存在真實的可貪之處,如果這些外表的姿色,真的存在可貪愛之處,那麼豬狗在見到這些美色時,又爲何不生貪愛呢?或者那些美女剛剛死去,那時美色如故,人們又爲何不生貪愛呢?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男人,娶了一個相貌非常醜陋的妻子,那位男人對妻子說:“你好難看,我很不喜歡你。”他的妻子極爲聰明,馬上回答說:“不管外表好看還是不好看,你們男人貪愛女人,其實只是想作不淨行滿足貪欲,在這點上我與其他女人又有什麼差別呢?”可是那位男人想不通,仍然不想與妻子接觸。後來有一天,他的妻子在金銀瓷等不同器皿裏,裝上同一種菜,他覺得奇怪,便問:“爲什麼外面的器具不同,而裏面盛的菜卻無差別呢?”妻子回答:“是啊,我們女人也一樣,外表姿色有好有壞,可裏面無有區別,男人依之得滿足樂受也是一樣的。”那位男人聽後,心裏的疙瘩豁然解開,從此不再嫌棄自己的醜女人。在大疏中,另有一個譬喻,說以前有一個人,對自己的醜妻子非常厭煩,一天他在外面看見了一個美女,不由得生起很大的貪愛,日夜都想著:要是得到這個女人,我該多快樂啊!他的朋友知道了,便告訴他:“我可以想辦法,讓你與這個美女幽會,但她是種姓高貴的人,一般不願與別人說話,所以你在與她接觸的時候,千萬不要說話。”然後朋友告訴他,在某天晚上去某處等待。到了那天晚上,朋友將那位醜妻子悄悄帶到了幽會的地方,在黑暗中交給了她那位想入非非的丈夫。第二天,那位愚人跟朋友說:“啊,昨天那位女人真好,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其他女人能給我帶來那麼大的滿足歡樂。”世間人貪愛美色,與這位愚人一樣,都是因自己的迷亂顛倒分別而致,其實女人的美色哪有可貪之處呢?若能于醜陋的女人斷貪,也應同樣破除迷亂妄念,斷除對美色的貪愛。
諸女性修行人當知本論與其他經論一樣,其字句主要是針對男衆修行人而言,而對于女衆修行人來說,應從其間接意義上理解,如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中說:“如女身不淨,汝自身亦然。”男人的身體同樣是不淨,也不應貪愛,依此層層破開自心的迷亂分別,而徹斷顛倒貪執。
壬二、(美色不一定是生貪愛之因):
問曰:雖然外表顔色不是生貪的主因,但是依美貌的女人,會得到很大的快樂,所以應該貪愛美色。
誰于誰悅意,以爲彼生喜,
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
誰人對誰人感到悅意時,就會由接觸對方而生起歡喜,這是犬等旁生也共有的習性,所以惡劣的顛倒分別念,你爲什麼還要貪著美色呢?
所謂美色,只是由人們一廂情願的分別惡念所造成,而外境中並不存在實有的美色,所以人們對異性的貪愛,並不一定是因對方姿色如何,而主要是因爲自己的分別惡念。現實生活中,一個男人對一個女人感到悅意,或覺得與對方相投時,就會由彼此的接觸而生起歡喜心,這種貪愛歡喜的生因,並不是因對方相貌美妙,而主要是依各自的習性。比如說黑人中的男人會喜歡黑種女人,鼻梁低的男人喜歡同類的女人,各以習氣而選擇不同異性爲生貪境;甚至在犬、馬等旁生中也會如此,只貪愛各自同類中的異性。而這些所謂的貪愛境,是不是真的很美呢?事實並不是這樣。…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