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徹底降伏,並以方便引入佛教,攝受加持。難勝黑者轉入內教後,聖天論師爲他取名爲巴俄,譯成漢文即聖勇。後來,聖勇成爲精通五明和內外宗派的大師,造了許多論典,如《菩薩本生正法犍槌音論》、《本生鬘》、《示善道論》、《六波羅蜜攝頌》、《別解脫經本釋》等,此等論典在藏文的論藏中皆有收集。並且,聖勇大師還在其他方面爲佛教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業。
如今,雪域諸多智者所編的《藏漢大辭典》及一些史書中說難勝黑者即馬鳴大士。但在《紅史》、《布頓佛教史》及漢傳佛教的史料記載中,馬鳴大士是龍樹菩薩前兩代的住持教法者;另外《釋摩诃衍論》中亦曾列舉出六位馬鳴。難勝黑者與馬鳴大士可能並非一人,故而,我希望有志于此者重作全面的研究。
據《如意寶史》所載,聖天論師前世曾爲世尊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當年世尊爲他及其他幾位比丘轉*輪時,空中飛過一只烏鴉,所遺糞穢落于佛的金身。世尊即時授記:“以此緣起,此烏鴉將來會成爲一具力外道,毀壞佛教。”嘎拉巴模比丘聞言,心中發願:“此烏鴉毀壞世尊教法時,我一定降伏他。”以此願力成熟,當烏鴉轉世爲難勝黑者毀壞佛教時,嘎拉巴模比丘果然出世降伏了他。
聖天論師是南瞻部洲六大莊嚴之一(其余五莊嚴爲龍樹、無著、世親、陳那、法稱),其論著有《中觀四百論頌》、《中觀學中論》、《斷诤論》、《成就破妄如理因論》、《智慧心要集論》、《攝行明燈論》、《理智成就淨治心障論》等,在密宗方面也有多部著作。
關于聖天論師的果證功德,在《文殊根本續》中,世尊曾授記:“非聖名聖者,住于勝嘎拉,製止外道宗,遣除邪道咒。”很明確地說其爲“非聖”,即尚未登地;然而在印度阿阇黎菩提賢所著的《智慧心要集論釋》中,說聖天乃八地菩薩;還有說聖天論師即生證得了佛位,因爲在《攝行明燈論》中,聖天論師說自己已證得了無上瑜伽的“不共幻身”,如是按龍樹大士的觀點,得不共幻身者,即生可證得殊勝成就,聖天大士晚年也親口說過“去呀聖天去,光身赴淨刹”。這叁種說法其實並不相違,聖天論師上半生爲凡夫,然依龍樹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得不共幻身成就,位住八地,最後證得佛位,這是可以成立的觀點。就象龍樹大士在經典中有多處授記:有的授記大士爲一地聖者,有的授記爲七地,有的授記于即生證入佛位,此亦無有矛盾,因各種授記,各自針對大士的早中晚年等不同時期。同樣,各種對聖天論師的授記評論也是如此,所以不會存有謬誤之處。
依其傳記,聖天論師著述《四百論》時,已近暮年,因而此論乃登地以上的聖者所著。諸後學者,對此應生猛厲信樂,專精習之。
丙二、(辨除謬誤):
那爛陀寺的大德護法論師曾依唯識宗觀點,造疏解釋此論,說此論意趣在于破除遍計執法有自性。雖然諸宗究竟義趣一致,但聖天論師造此論的理趣實是緊承龍樹大士之《中論》,建立修行般若空性的道次第。月稱菩薩也曾于《中觀四百論釋》中說:“將《四百論》之意義,說成與龍樹宗意義不同者,臆造也。”再從此論的主要意義看,是抉擇諸緣起法無有自性,建立修習空性的道次第,所以也非中觀宗之外的宗義。還有論師說,此論不別作皈敬文,乃說明此論不僅是爲斷除別人對龍樹阿阇黎的懷疑而作(有疑《中論》爲诤辯之作),而且表示此論屬于《中論》。從此角度而言,《四百論》之宗義尤爲明顯也,故不宜以他宗觀點而釋此論之本義。
有些人懷疑說:既然此論亦是抉擇諸法無自性,那麼造此論豈非無必要?因爲龍樹大士在《中論》、《七十空性論》等論中已廣說般若空性正理。答曰:龍樹大士在諸論中雖已廣述空性正理,破除各宗派行人之錯誤執計,然有些人未通達大士之義旨,誤以爲《中論》等唯是與他宗爭辯、破壞他宗的論述。而實際上大士的義趣,是在破除邪見之中豁顯般若正理,在摧滅謬執同時開演修行正道,所以聖天論師爲撥疑雲現紅日,著此《四百論》。于本論中,秉承龍樹大士破一切實執,顯究竟真空之義旨,聖天論師更以實際觀修之具體階次作了明顯開闡,故不應生疑。諸不能頓斷四邊戲執徑入無生法忍之大乘弟子,尤其是末法之時絕大多數修行人,若能遵循此論所闡次第如法而習,則可趨入無生大空實相之境!
丙叁、(略述各品大意):
如上所述,本論是宣講中觀實修的道次第,那麼論中各品到底是如何宣說的呢?前八品是從世俗谛的角度進行宣講,後八品是從勝義谛角度進行闡述,如月稱論師在大疏中說:首先開演怎樣安立世俗諸法(也即以此破除衆生相續中的粗大實執),然後再次第宣說究竟的勝義谛。
具體來講,前四品廣說如何破除常樂我淨四種顛倒,從而對輪回生起厭離之心。其中第一品,宣說五蘊諸法皆依緣而生,故爲無常,也即是說應修習生死無常從而斷除常執。第二品宣說有漏五蘊既是無常,則必具損惱,如是于己無利,從而破除執五蘊爲樂的顛倒。第叁品宣說,有漏五蘊既屬苦性,則應對其生起厭離,從而斷除執生死爲淨的顛倒。第四品宣說有漏五蘊既爲不淨,則不應執爲我及我所並由此生起我慢,應舍棄之,從而以此斷除我執顛倒。按甲操傑大師的觀點,這四品不僅是宣講修習中士意樂,發起出離心,而且對于大乘根性來說,還應由此發起願菩提心,發願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並且其科判也是按大乘發心方式進行安立的。第五品是宣講在發起出離心與願菩提心後,大乘行人應再發起行菩提心,從而真實趨入菩薩道進行修持。但由于初發心者相續中煩惱粗重,尚且無法自利,何況利他,故第六品宣說煩惱生起及如何斷除之理。第七品說明在破除緣諸境之後,生起現行煩惱並如何破除之理。第八品說明沒有通達色等諸境的真實性而生起非理作意,也即煩惱生起之因,從而教導弟子生起斷除煩惱的意樂,並且對真實法理即使有少許的懷疑,亦應趣入正道修行,此乃淨治弟子使之成爲法器的軌則。
通過前八品的宣講,可令衆生身心相續得以成熟,從而成爲法器,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宣講更深的勝義谛瑜伽,也即後八品開始說明如何斷除煩惱、所知二障。
具體來說,第九品宣講諸有爲法無有常體可得,從而破除萬法爲常的實執。第十品說明內的身心相續與外的山河大地等一切諸法皆無我。第十一品破除時間爲常的實執。第十二品廣破邊見。第十叁品從根境的角度破除實執。第十四品宣說諸緣起法皆無自性,從而破除邊執以獲得解脫之理。第十五品廣說諸有爲法生住滅叁相空無自性之理。第十六品宣講造論的目的以及遮破諸敵論者的其他問難,從而抉擇出中觀正理爲諸人所應修習。
總之,此論廣宣了如何修習中觀的道次第,也即先依世俗修法,待根器成熟後,再趨入勝義修法,從而達至中觀究竟實相的修習軌則。
第一品 明破常執方便品
乙二、(別義)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釋勝義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斷除四顛倒門修習中士意樂發起願菩提心之軌則;二、明發起行菩提心已而學菩薩行之軌則。
丁一、(明由斷除四顛倒門修習中士意樂發起願菩提心之軌則)分四:一、明由廣思維念死門斷除常執顛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門斷除樂執顛倒之方便;叁、由思維生死不淨的體性門斷除淨執顛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應執爲我及我所之門而斷除我執顛倒之方便。
戊一、(明由廣思維念死門斷除常執顛倒之理)分叁:一、略示由念死門策發勤修解脫道不放逸行;二、廣明修無常之理;叁、明修無常的利益。
己一、(略示由念死門策發勤修解脫道不放逸行):
叁界有情趣入聖道生起精進的首重障礙,是于死亡執爲不死的常執。由于顛倒常執,衆生終日漫然放逸,渾然不知老死將至,由此而不知出離,不知尋求斷除無常死苦的聖道;即使聞得聖教,也會因此顛倒常執之迷障,不能發起精進之心修習脫離死苦的正道。所以,初學佛法者,首當數數思維死亡無常之教義,世尊言:“猶如衆迹中,大象迹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觀修死亡無常,初爲趣入正法之因,中爲促生精進之緣,後爲證悟法性之助。故于本論之首,即示念死無常之教義,意在策勵學者,斷舍放逸懈怠,遠離世俗瑣事,勤修解脫聖道,爲證悟般若空性奠定基礎。
若有叁世主,自死無教者,
彼猶安然睡,有誰暴于彼。
如果有叁界主,衆生必會死亡,且是自死而非他力所教,如是他還象聖者一樣安然而睡,那還有誰比他具有更厲害的愚癡懈怠呢?
叁世主,原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或地下、地上、天上叁世間的主宰者——樂自在主(天名)。所謂“有叁世主”,泛指叁界內的一切凡夫有情,皆是樂自在主的眷屬,都受其系縛。此處以“叁界主”比喻死亡無常,有著這種“主”的有情,皆爲死亡無常所縛,而且有情的自身即是無常的體性,故自己就是死主,自己即是本人死刑的執行者,其死亡沒有任何外來命令,唯是由自己的業力而定,唯是自死。若陷于如是之境,已見自己正在趨向死亡,而還象聖者般安然而睡,不精勤修習對治死苦的方便,這種人的愚癡懶惰懈怠,再也不可能有誰比他更粗暴惡劣了!流轉于生死輪回的有情,無一可免死主的弑殺,而真正已入聖教精勤修習無死之道者,卻甚爲稀少。世間絕大部分衆生無視死亡之凶險,猶在庸庸然放逸度日,如是之衆,皆爲此處所呵斥之愚癡懈怠者。故諸有志者,當深思叁界無常之本性,恒念自己必死而精進修持解脫聖道。
譬如說,已得罪了國王近侍的大臣,已知近侍及國王欲謀殺他,便時刻小心謹慎,不敢有稍許放逸;同樣,有情住于叁界,隨時皆面臨著死亡威脅,故應勤修出離之方便,若放逸不求自救,則如曠野迷途者,雖行至極爲凶險之境,尚昏然不信險情已臨,如…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