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27

  ..續本文上一頁有轉殺生等不善行爲善業的能力,仁達瓦大師強調說:如果自心沒有獲得真實的自在,修行人也不能如是行持這些身口行爲。

  庚二、(發菩提心的福德)分二: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

  辛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

  問曰:菩薩從何得名爲勝義菩薩呢?其勝義發心之福德如何?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衆生類,轉輪王福德。

  菩薩于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遠遠勝過大地上一切衆生類都成爲轉輪王的福德。

  菩提心有世俗與勝義兩個層次,世俗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最初發心至加行道之間,爲了利益父母衆生而生起取證菩提果的發心,勝義菩提心是菩薩在一地至十地之間的菩提心。菩薩證入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即名勝義菩薩,真實成爲佛的意子,如《入中論》裏所言:“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叁種結。”初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不可思議,縱然大地上一切有情衆生,皆成爲統領四洲的轉輪王,其福德總合起來,也無法與初地菩薩發菩提心的功德相比。得到轉輪王,只是今生暫時的利益,但是一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于所有衆生皆能施予生生世世的暫時與究竟利益,即使是一刹那菩提心,也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遠非所有的轉輪王福德相比。因此,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時,其內心喜樂也無可言喻。

  譬如說,關在監獄裏已被判死刑的人,一旦從死牢中獲得釋放,得到了自由,其內心安樂定會無法形容,沒有任何一種能與之相比。同樣,菩薩從凡夫位登上見道位,便從輪回牢獄中徹底解脫出來,獲得了自在度生的能力,因此其安樂也非其余事物所帶來的安樂可比。還有譬喻說,國王下命令,指揮臣民眷屬如法地辦理各種事件,以此國王能獲得豐厚的財産,而這些財産實際上也是衆生安樂之因。同樣,菩薩依衆生而發心積聚福德,獲得勝義菩提心登上初地時,其勝義菩提心也能廣利衆生。月稱論師說:“暫時以菩薩,發心之福德,若彼有色相,周遍諸衆生,衆生數無窮,佛陀智無邊,于彼回向故,福德亦無量!”

  辛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

  問曰:自己發菩提心有如是功德,那麼引導他人發菩提心,功德如何呢?

  若有建寶塔,高與世間等,

  調伏使發心,說福勝于彼。

  若有衆生爲了敬仰佛陀而修建七寶佛塔,高與世間色究竟天相等;而另有人調伏一個衆生使他發菩提心,佛說此福德勝于建塔者。

  教導他人發菩提心,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假若有人用金銀等七寶修建佛陀舍利塔,而且此塔量等叁千界,高與色究竟天相等,塔體飾以種種稀世珍寶,塔前不斷以花鬘飲食音樂歌舞等供養,這些善行的福德當然非常大。但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過:如果有人能調化一個衆生,使他生起無僞的菩提心,此福德遠勝于建塔者。此處發心是指發起世俗菩提心,還是勝義菩提心呢?如果是指勝義菩提心,那只是登地菩薩的境界,一般修行人自己尚無法達到此境,要引導他人,更是無能爲力。但許多高僧大德于此作過明確簡別:此處所說的是世俗菩提心。如堪布阿瓊在注疏中指出:此處所說應是世俗菩提心,因從月稱菩薩在大疏中引用的比喻可知,教人發心能使如來種性不斷,而如來種姓者,並非專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如《入菩薩行》中雲:“生死獄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諸佛子,世間人天應禮敬。”引導他人發菩提心爲什麼有如是超勝的福德呢?其原因當然是因菩提心功德非常巨大,有永不滅盡且不斷增上的功用,如寂天菩薩所言:“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菩提心有如是無盡的福德,那麼促使他人發心者,即是建造了無盡福德之菩提心寶塔,這種福德豈是他法所能相比。

  譬如說,以前有一戶人家,其家長逝去,他的兩個朋友,一人爲他安葬屍體,一人撫養其妻子兒女,較二人之福德,後者殊勝。同樣,佛陀涅槃後,建塔供養其遺體者,如同前者,教導衆生發菩提心者,能令如來家族種姓不斷,令佛陀的教法流傳不斷,如同後者,因而引導他人發心者,其福德遠勝前者。月稱論師說:“以世間究竟,叁寶續不斷,爲播續種子,故彼福極大。”

  庚叁、(修學菩薩行之規則)分五:一、利他的身語行爲;二、意樂之差別;叁、悲心微弱之過患;四、不信菩薩的過患和應修信心的理由;五、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

  辛一、(利他的身語行爲):

  問曰:菩薩如何利益有情?

  師長欲利他,應承事弟子,

  因彼不知利,故名爲弟子。

  師長想要利益他人,應當以身語諸行隨順弟子的意樂而承事,因爲他們不知如何是有利之事,所以名爲弟子。

  作爲大乘菩薩,其唯一心願即是饒益有情,令一切有情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利樂,爲了此目的,菩薩要恒順衆生的意樂,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方便承事弟子,引導弟子。菩薩作爲師長,首先應以布施愛語之妙索將狂象一般的弟子拴上,然後用利行同事之巧鈎,將其牽引至安樂佛法正道。爲什麼首先要以布施愛語承事衆生呢?因爲衆生自無始以來沈溺于迷茫輪回中,爲深厚的無明愚癡所蔽,不明正法,不知取舍,無法辨析如何行持才會爲自他帶來利樂,以此他們名爲弟子,其一切所作皆需要上師善知識教誡。月稱論師言:“上師爲弟子,承事說愛語,其心歡喜已,令發菩提心;已發勝心後,漸次而修學,廣大與甚深,殊勝之法門。”引導弟子的上師,應先以種種布施愛語承事弟子,令彼等生起歡喜與信心,再教予利他的世俗菩提心妙法,令弟子生起深信,然後漸次引導他們修學更爲甚深廣大的殊勝法門。作爲菩薩,應以如是善巧方便之行利益衆生。

  譬如說,本師釋迦牟尼佛于金剛座成就佛果後,首先調化了名稱施主及其眷屬,然後調化了有發髻的一千名外道。其中外道首領單傑迦葉有五百名弟子,呷亞迦葉有二百五十名弟子,其隆迦葉有二百五十名弟子。當時單傑迦葉認爲自己是大成就者,非常驕傲,本師釋迦牟尼佛首先以一個普通沙門身份出現在他面前,接著顯示神變功德,他還認爲世尊只是一個有一些神變功德的沙門;世尊再顯示更爲稀有的功德時,單傑迦葉雖然認爲世尊是稀有功德的大尊者,但還是不肯放棄傲慢,仍然認爲世尊比不上他;最後世尊見他已漸漸轉化,才顯示出大神變功德徹底擊潰其慢心,使他不得不心服口服,誠心誠意地與弟子一起皈依了世尊。對剛強難化的無知衆生,菩薩當依循本師所引導的妙道,以善巧方便之利他身語行爲攝受教導。

  辛二、(意樂之差別)分五:一、對不知罪的補特伽羅應悲愍之喻;二、教導弟子的次第;叁、對煩惱熾盛者尤應悲愍;四、隨順根器意樂而作利他之理;五、悲力增盛所得之果。

  壬一、(對不知罪的補特伽羅應悲愍之喻):

  問曰:菩薩饒益有情時,若有人不知好壞善惡,以嗔怒之舉對待,此時菩薩該如何調伏自心呢?

  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

  能仁觀煩惱,非惑系衆生。

  就象爲鬼祟迷執的病人,雖然對醫生特別嗔恚,但醫生不會生煩惱;同樣,能仁會觀察所化衆生的煩惱,而不會對煩惱所系執的衆生起嗔恚。

  菩薩在行持饒益衆生的行爲時,難免會遇到一些野蠻難化、不知善惡的衆生,他們不但不聽隨教導,反而生起嗔惡之心,甚至對菩薩進行損害,此時修持利他行者更應生起悲愍。此過程就象醫生對待爲鬼祟所執的病人一樣,世間爲鬼祟所迷的人,也即通常稱爲的著魔瘋狂者,他們對醫生與護理者特別嗔怒,如現在那些精神病醫院中的病人,經常會打罵傷害醫生護士。但是,那些熟知其病症的醫生,對這些病人一點也不會惱怒責怪,而且會因此更加生起憐憫,對他們加強治療。同樣,能仁——即已調伏自相續的聖者佛陀或大菩薩,在調化粗暴橫蠻的衆生時,會觀察其粗惡源自于煩惱,因而能仁大醫王不會責怪爲煩惱魔所執的有情,而是更加對有情生起悲愍,以善巧方便耐心地予以療治引導。《入菩薩行·安忍品》中說:“自惜身命者,因惑尚自盡,況于他人身,絲毫無傷損?故于害我者,心應懷慈愍。”此頌對有情爲煩惱系縛而傷害自己、他人,故不應生嗔怒而應慈愍的道理,分析得非常詳細。作爲大乘修行人,對于佛菩薩留下來的言傳身教尤應重視,在遇到不知罪惡的野蠻衆生時,應依循這些妙法調伏自心,對有情生起悲愍。

  譬如說,獅子在遇到獵人向它射擊時,它不會象狗一樣,去追逐箭矢、石頭,而會認識到傷害之來源是獵人,因此直接向獵人進攻,消滅損害的來源。同樣,菩薩在遇到衆生的傷害時,應認知傷害之來源乃有情相續中的煩惱,有情只不過是煩惱魔的工具而已,因而不應嗔怒有情,應對煩惱生起勇猛降伏決心。月稱論師言:“此非衆生過,此乃煩惱過,善察具智者,于衆不生嗔。”諸修學菩薩行者,面對損害時當如是調伏自心。

  壬二、(教導弟子的次第):

  隨彼何所喜,先應觀彼法,

  倘若已失壞,都非正法器。

  菩薩應隨順弟子所喜愛的法門,先應妥善觀察再決定傳法次第;倘若不能相應所傳之法而失壞,即非爲正法之器。

  菩薩在教導弟子時,應首先妥善觀察其意樂根器,而傳相應的妙法。比如說,有喜歡布施者,即應傳講布施法門;喜歡持戒者,即應傳講修持淨戒法門;喜歡修忍辱者,即應傳忍辱法門……否則,如月稱菩薩所言,吝啬者首先不會願意聽布施法門,放逸者不會樂意于持戒法,不與其根器意樂相應而傳法,很難讓弟子受益。因此,先應觀察弟子的根器意樂,傳與相應的法門,使弟子順利入道,迅速與正法相應。如果不能如是合理引導,弟子無法接受所授法門,甚至與法背道而馳,那麼他不但不能受益,反而損害身心相續,生起邪見疑惑,使他成爲非法器。

  譬如說,往昔有美發菩薩,博通醫術。當時有一商主于取寶途中死亡,其婦人深生哀痛而致瘋…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