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29

  ..續本文上一頁大悲心,那麼不信或嗔恚大悲菩薩有何過患呢?

  若有爲利他,久住于世間,

  間住尚有損,況真心起嗔。

  若有爲利他人而長久住于世間不入涅槃的菩薩,對他不去恭敬親近而安住不動者,尚會于今生後世有損害,更何況真心對他生起嗔恚呢?

  悲心微弱有巨大過患,而悲心增盛者,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具足真實大悲心的菩薩,雖然證得了超越叁界的涅槃果位,然而爲了利益輪回衆生,他不會住于寂滅涅槃之中,而是長久地住在世間,精勤不斷度化六道有情。這樣具大悲心的菩薩,若顯化在世間廣爲利生事業,有人聽到時不起信心,不去恭敬供養親近依止,而是以一種平淡的態度安住不動,這種態度對他今生後世有很大損害,是一種有大過失的非法行。此如同拉薩城的老婦人終生沒有朝拜覺沃佛像一樣,唯是斷絕福德與得度因緣的惡行。雖然對大悲菩薩沒有誹謗等,但僅以不起信心的平淡疏遠態度,即有如是損害,那更何況對菩薩生起真實的嗔恚惡心呢?佛在《寶積經》、《曼殊室利遊舞經》等經典中說過:對菩薩生嗔恚,能摧毀百劫(或千劫)所積的福德善根。寂天菩薩也言:“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長如心數劫。”對這種過患苦果,諸多經論皆有論述,諸人應當加以重視。尤其作爲凡夫,不知周圍誰是菩薩,誰不是菩薩,所以應以清淨心觀待,于任何人也不應起嗔恚惱怒。否則,若對方是具大悲心的菩薩,自己的過失苦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譬如說,有一個養大象的人,一日別人將牛羊交給他放牧。一段時間後,那人來到養大象者的家,問:“你現在安樂嗎?”他回答:“有什麼安樂呢?前些日子風雨大作,大象全部損失光了。”牛羊的主人聽後,心裏想:“大象都沒有抵抗過暴風雨災難而死了,更況牛羊呢?”他一點也沒再問,就明白了自己的損失。同樣,若已明說了對菩薩不起信心尚有損害過患,那對菩薩起嗔恚惡心,其損害過患也就更不用說了。還有譬喻說,昔日有人出門,將一根木手杖用皮囊包好,寄存在一戶人家,過後他去取,問那戶主人說:“現在一切都好嗎?”主人回答:“一點也不好,老鼠鬧得非常厲害,你的手杖都被它們吃光了!”那人聽後,即明白了言下之意:老鼠連木手杖都吃,更何況皮囊呢?同樣,于菩薩不起信心尚有損害,更何況起嗔心呢?月稱菩薩言:如果一個人損害了一切衆生,其過失無法言喻;而對菩薩生嗔恨心者,與此過失等同。因此,諸人當了知對菩薩生嗔恨心的過患,而謹慎防護自心,同時更應從中了知,修習大悲菩提心的巨大功德。

  壬二、(應修信心的理由)分二: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癸一、(于行難行應修信心):

  問曰:菩薩在世上以何形象救度衆生呢?

  若一切生中,常具足五通,

  于劣現劣身,此乃最難行。

  菩薩若于一切轉生中,能常具足五種不退轉的神通,而于應以劣身度化者示現劣身,這是最極難行之事。

  大資糧道菩薩通過修持四神足,進入加行道位,菩薩即會具足天眼、天耳、神足、他心、宿命等五種神通,能以神通觀察後世與未來的情況,而且此後于一切轉生中,菩薩也能保持其饒益衆生的發心。此時如果以神通觀察到某些該以劣身度化的有情,其得度因緣已成熟,菩薩就會毫不猶豫地顯現下劣形相,度化惡道衆生。比如說有些菩薩以蝴蝶、水牛、豬、老虎、飛鳥等動物形相而行菩薩道,這些在《大密方便經》中有過論述,在衆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也可經常見到,如麥彭仁波切說:“我死後不會有轉世活佛,而轉爲飛禽野獸利益衆生。”法王晉美彭措也說:“我死後也許在新龍以狗的形象利益衆生,希望該地後代人記住(當地人喜歡打狗)。”自心已得自在神通的菩薩,他不一定安住在淨土,也不一定恒時顯現莊嚴身相,而是不斷隨因緣現出種種低賤下劣之身,以度化下劣有情,這種行爲是一般人難以想象的難行,可是菩薩在不斷地行持著,因而理應生起信心。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國王,經常微服出遊,並且與一貧女相好,後來貧女生下一個菩薩轉世的男孩。男孩年齡稍長後,鄰居的孩子都歧視他,罵他是奴仆的兒子,連父親是誰都不知道。那名男孩便回家問母親:“我的父親是誰?別人怎麼都歧視我?”母親告訴孩子:“你的父親是國王。”“既然是國王,母親你應該讓他照顧,不讓別人欺負我。”“唉,孩子,我是低賤的貧女,如果去向國王說,國王肯定會翻臉不認,甚至損害我們!”貧女不肯答應孩子去國王處,但孩子一直哭求,母親心疼孩子,便不顧一切帶著他來到了國王面前。那時國王正坐在大衆中,貧女攜著孩子,用手勢告訴國王:這是你的孩子。國王發現後,覺得不好意思,便將身體轉向另一方。貧女在孩子要求下,又轉到國王正面,再次用手勢指指點點,國王又轉過臉,裝作沒看見。而男孩再叁要求母親當衆說出來,不然國王不會承認,貧女雖然害怕,但是爲了孩子,她壯著膽子,向國王說明了真相。國王果然大怒,命侍衛將貧女抓起來,准備毆打。這時那名男孩象鵝王展開雙翅一樣飛在虛空中,在空中跏趺而坐,顯示出種種神變後,問國王:“怎麼樣,我是不是你的孩子。”國王慌忙從寶座上站起,雙手合掌祈禱說:“你是帝釋天也會恭敬的尊者,何況說是我呢?”于是王子從虛空中下來,國王恭敬地請入王宮,後來王子以佛法調化了國王,使整個國家的人們都歸于正道。

  還有一個公案說,有一菩薩以神通觀察到本地的狗將會受滅頂之災,于是立即變成一條狗,與城市外面的衆多野狗住在一塊。當時本地國王特別喜歡自己的馬車,有一天馬車上的皮帶被狗吃了,國王非常憤怒,命令將國中的狗全部關在一處,然後殺光。正在將狗趕在一處時,菩薩變現的狗走到了國王座下,國王一見更加惱怒,立即下令:“將這條狗抓起來殺掉,就是它損壞了我的馬車!”狗不慌不忙地用人的語言說:“國王,你殺我也可以,但是我們先辯論一場,如果你贏了,你可以任意處置我,但我若贏了,你就不能殺我。剛才你說就是我損壞了馬車,你是怎麼知道的呢?”“怎麼不是你呢,這明明是狗啃壞的。”“皮帶是狗啃壞的,但狗不只是我一個,怎麼能以此而歸罪于我呢?”“正因爲不知是哪條狗吃的,所以我要全部殺掉你們這些狗。”“國王,如果一條狗損壞了馬車,你就要殺掉所有的狗,那麼以一個人犯罪,國王難道不是要殺掉所有的人?”國王被辯得無法回答,明白了自己的錯誤,便將所有的狗都放了。菩薩爲了救度有情而化現爲下劣身相的公案,在諸多經論中皆有講述,月稱菩薩言:“爲利劣有情,舍棄自享受,以悲趨惡道,此亦甚難行。”故諸見聞者,當對具大悲的尊者生大信心。

  癸二、(思維菩薩無量功德而修信心):

  方便諸時中,久遠所集福,

  如來說彼量,尚非遍智境。

  菩薩以善巧方便力,于諸時中不斷饒益有情,如是在久遠劫中所積集的福德,如來說其量尚且不是遍智所能盡數之境。

  具足善巧方便力的菩薩,他無需勤作即能任運饒益有情,于晝夜六時中,菩薩依清淨叁門一切作爲都可不間斷地利益衆生,如是在無數劫中堅持不懈,依此而積聚起不可思議的福德資糧。此處一般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但有些利根的初發心菩薩,依猛烈的大悲心與大乘法門的殊勝方便,也可以于一舉一動之間修持利益有情的善法,恒時不斷地積累福德資糧。菩薩以如是方便善巧力不斷積累善根福德,而且于無數劫中恒常如此,因此其福德不可衡量,佛陀也說過:此等菩薩的功德猶如虛空無有邊際,尚非遍智所能盡量之境。月稱菩薩也言:“大海水滴數,山王如芥子,刹那能衡量,彼福非能量。”大海水滴的數量,須彌山王全部做成芥子許的小丸之數,以如來智慧能于刹那間衡量清楚,而對菩薩的福德,如來智慧也不能量盡。仁達瓦大師總結說:菩薩爲什麼有無量功德呢?其一是因他對衆生具有無緣大悲心;二是發心無有限量;叁是所度化的衆生無量。以悲心等無有邊際之善因,其福德果也自然無有邊際。

  譬如說,凡夫衆生漂泊輪回的時間無有始端,因而其輪回時間無法衡量;同樣道理,菩薩的大悲發心如虛空一般無有邊際,如大海一般甚深不可測度,因此其福德也無法衡量。菩薩有如是無邊的福德,諸了知者當生誠信,爲了使諸父母衆生得到利濟,自己也應積聚大福德,爲此應毫無遲緩地趨入大乘菩薩妙道,修習大悲菩提心。

  辛五、(能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理由)分五:一、欣樂布施之理由;二、呵責卑劣施之理由;叁、能修一切行之理由;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之理由;五、能得殊勝身之理由。

  壬一、(欣樂布施之理由):

  問曰:《本生經》等經典中,著重敘述了菩薩非常喜歡布施,但對戒律並無如是重視,這是爲什麼呢?

  施聲能顯示,死法及余有,

  是故于菩薩,施聲恒優美。

  布施的聲音能顯示死亡、正法和余有,所以對于菩薩,聽到施聲都會恒常覺得優美,以此自然于布施特別欣樂。

  菩薩特別欣樂于布施,是因其不共功用而致。布施之梵語音爲“達那”,它有叁層意義:其一、死亡,因布施能顯示生際必滅的無常死亡,使人們認識這種規律;二、布施能顯示出財施、無畏施、法施叁種殊勝的布施法,這叁種布施法實際上包括六度萬行所有法門,其中財施可包括布施度,無畏施包括持戒度與忍辱度,法施包括靜慮度與般若度,而精進度是其余五度的助緣,于每一度中均有含攝,故不必單獨宣說;叁、達那有護持身口意叁門使叁業清淨之意,如叁業清淨,修行者自然會超越叁有輪回,隨欲往余有受生。仁達瓦大師等釋“余有”爲佛果,修行者依清淨叁門之因,而于將來獲得余有——即佛果。以布施有顯示死亡、正法、余有之功用,所以菩薩對布施的聲音語言,會覺得非常優美而恒常贊歎,由此于布施行,自然樂于行持,而且會不畏一切…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