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30

  ..續本文上一頁難行而持之不懈,以求究竟圓滿地利樂有情。

  譬如說,已判死刑的囚犯,若聽到法官宣告釋放之語聲,內心即會生起無與倫比的喜悅。同樣,布施的聲音,實際上也是宣告輪回牢獄中的衆生,可以依此正道而往余有受生的釋放之聲,視衆生如己身的菩薩,聞之怎能不生喜悅呢?《入中論》裏說:“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月稱菩薩于本論大疏中也言:“施者與取者,也獲安樂故,菩薩于施聲,恒時生歡喜。”能了知現見布施的功德,大乘修行者即能恒時歡喜于布施,以此精勤也定能圓滿布施度。

  壬二、(呵責卑劣施之理由):

  問曰: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有如是無量功德,而一般人的布施卻沒有呢?

  若謂今行施,當感大果報,

  爲取而舍施,如商賈應呵。

  如果認爲現今行布施,當來能感大受用果報,這種想法是爲取得實有果報而舍施,猶如商賈爲取財利而舍商品,誠應受聖者呵責。

  布施應在菩提心攝持下,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以量等虛空一樣的發心而行,如是以大悲智慧而行施,其發心無量故,福德也無邊際。如果不如是而行,在布施過程中有能施所施執著,而且心有希企,這種布施是智者所呵斥的卑劣施,也沒有真實的大福德果報。一般凡夫行持施舍等善法,其發心往往帶有自私自利成分,比如說有人現在布施錢財,其目的在于獲得今生的名譽、地位、別人的報答恩德,或爲了後世異熟果報等,這種布施表面上雖然也是善法,然而以佛法的標准來衡量,其實只能算是一種卑劣的有漏善法。這種布施實有所取和所舍,就象商人買賣商品一樣,爲了得到錢財而爲別人供給商品,其發心實無賢善可言。修行人在布施時,如果執著爲自己得安樂,爲自己得到某種果位,這是不清淨的發心,不可稱之爲真布施。于此呵責這種卑劣施,其意在說明大乘修習者應當如法地行持布施。月稱菩薩說:“以悲心行施,不求其果報,無啬而舍施,聖者應贊歎。”聖者所贊歎的布施,應是毫無吝啬,不求世間果報,唯以大悲心而行的布施,這才是大乘修行人應當修持的無量布施。

  譬如說,有人將自己的資具送給他人,其目的是爲了讓他人回報一些錢財,自己甚至想得到更大的好處,這種發心和行爲當然不能稱爲善法,也不會有福德果報;同樣,若以有所求的發心而行施,這種布施唯是卑劣施,不能稱之爲大乘六度中的布施善行。諸修學者,應切實注意,若要趨入大乘布施法門,首先必須淨除自心煩惱生起大悲心,而後方可真實行持大乘的無量布施。

  壬叁、(能修一切行之理由):

  問曰:如果相續中有宿罪,自心無法清淨,那又怎麼能以清淨叁門而修布施等善法呢?

  若昔所作惡,有亦成非有,

  彼具善業者,無有不能辦。

  如果菩薩已生起大悲菩提心,往昔所作罪惡縱然有一些,也會成爲非有;彼等具有大善業力的菩薩,于利他善法無有不能成辦者。

  菩薩在沒有入道前,作爲無始漂泊于叁界的衆生,他無疑也會有一些宿罪。這些罪業在沒有完全清淨前,必然會存于其心相續,因而菩薩雖然有利益一切有情的發心,而他的相續有罪業,又如何能行持叁業清淨的布施等善法呢?昔日所造罪業固然是有,但是菩薩通過發菩提心修菩薩行,積累了巨大福德,由此而滅除了粗猛的罪障,如《入菩薩行》中所言:“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因此這些罪業都會成爲非有。修習大乘菩薩行者,以前因放逸産生的一些罪業習氣,現在依正知正念來防護,完全可以遠離,如同《親友書》中言:“先時離謹慎,後若改勤修,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達舍绮莫迦,翻惡皆成善。”如是勤修小乘正法尚有如此功效,若能精進修持大悲菩提心,更會如同明月離雲翳,使微弱罪業不能再作覆障,因自相續已具足菩提心的巨大福德智慧光芒故。

  譬如說,稍許鹹鹽存在于恒河之中時,不可能將河水變成鹹味;同樣在菩提心的大善根前,小小罪業無法轉變或毀壞善業力,菩提心如同太陽,一旦于自相續的虛空中升起,罪障黑暗再也無法存在而阻止善業的進行。月稱菩薩言:“如少鹹鹽水,不變恒河味,應知罪惡微,諸善極廣大。”因此應知大悲菩提心的巨大功德利益,若能真實生起,則能順利無難地克服罪障,圓滿諸善法。

  壬四、(不希求獨自寂靜安樂之理由):

  問曰:諸聖者菩薩如果已不隨業煩惱流轉生死,此時爲何不入涅槃呢?

  大勢心意者,此間亦無損,

  故彼視叁有,涅槃無差別。

  心意具有隨順法性之大力者,住在世間亦不會有生死煩惱損害,因此他們視叁有輪回與涅槃沒有差別。

  大勢心意者指登地以上的聖者菩薩。聖者菩薩已證悟諸法本性,其心意已獲得勝義菩提心的妙力,這種力量是隨順事勢理的巨大力量,菩薩依此可以住于叁有而不受生死煩惱損害,恒時自在度化衆生而不爲任何痛苦煩惱所障礙,如《普賢行願品》中所說那樣:“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大乘莊嚴經論》中也說:“觀法如知幻,觀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無怖。”自心已得自在的菩薩,已證得大平等實相義,因而“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槃”,雖已超越了生死,但在大悲心推動下,爲了利益輪回中的父母衆生,他不會獨自趨入寂滅涅槃,而是長久住于世間,精勤饒益有情。雖住世間,菩薩也無生死煩惱,在其心境中叁有輪回與涅槃實際上毫無差別,《叁昧王經》中說:“以智知蘊空,不隨煩惱轉,名言中觀察,此世住涅槃。”菩薩以智慧了達五蘊皆空、輪涅平等,那時菩薩即能無礙地住于輪回,不斷地饒益苦惱衆生。

  譬如說,一個母親有獨生子,孩子生病時,母親會日夜看護著,從不厭倦,也不計自己的苦樂。同樣,菩薩愛護叁界一切衆生如同慈母愛獨子一樣,在衆生的輪回煩惱疴疾未愈之前,菩薩始終不會獨自趨入涅槃。月稱菩薩言:“具有十自在,彼等已了知,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差別。”菩薩具如是證悟智慧,所以在大悲催動下,完全能做到不希獨自寂滅之樂,而恒時住在世間饒益有情。

  壬五、(能得殊勝身之理由):

  問曰:菩薩獲得勝義菩提心後,爲什麼能自在圓滿一切事業呢?

  若誰一切時,從心自在生,

  何因彼不成,一切世間主。

  如果誰獲得了登地果位,就能于一切時中隨心自在而顯現,那麼他有什麼原因不能成爲一切世間主呢?

  菩薩生起了勝義菩提心後,由心得自在故,獲得了十種自在,即壽命自在、心自在、財自在、業自在、生自在、願自在、解自在、如意自在、智自在、法自在。一地至七地之間是相似的十種自在,八地至十地之間是真實的十種自在,最後獲得佛果時,是圓滿的十種自在。菩薩獲得了十種自在後,即能隨意顯化于世間,旋轉不可思議的度生*輪。以具備了如是的大自在威力故,菩薩還有什麼原因不成爲圓滿利益一切衆生的世間主呢?一切世間主指如來果位,或者也可釋爲世間轉輪聖王等尊主。菩薩有隨意受生自在等功德,在強烈大悲心催動下,他必然會以最有力的方式利益廣大衆生。對人天有情而言,有時菩薩以普通凡夫衆生的形相無法度化,或者無法廣大饒益引導他們,因而已得十力自在的菩薩,他自己雖無勤作分別,然而在有福緣的衆生前,會經常顯化爲大法王、轉輪聖王或欲界色界的天王等,以殊勝身相引導有情。

  譬如說,摩尼寶和如意樹,本身無有任何分別執著,但是依衆生的福報和祈求,它們會化現種種財寶衣食饒益有情。同樣,已得十種自在的菩薩,也是世間最爲珍貴的如意寶,他們本身雖無勤作戲論,然而應不同衆生祈求,也可變現種種身相利益廣大有情。月稱菩薩言:“何人心清淨,具有福德力,此人以何因,隨意不利衆?”實無有任何因由也。

  己叁、(成立佛果是遍智的理由):

  問曰:修菩薩行的果爲什麼會是遍智呢?

  世間亦現見,從勝出最勝,

  故不思議力,應知亦定有。

  世間人也能現量見到,從殊勝因即能出生最殊勝的果,因此由不可思議的菩薩福智妙力,應知不可思議的如來遍智力,也決定會有。

  菩薩由發菩提心始,于叁無數劫中積集無邊無際的福德智慧資糧,由此完全可以推知,其菩薩行的果——佛果一定會是遍智,這是一種無欺規律。一般世間凡夫也可現見,從勝因即能出生勝果,或者說世間萬事萬物中,殊勝之中有最殊勝之法。比如從人的種姓而言,最殊勝者有樂于寂靜善法的婆羅門,六道之安樂生處中有最殊勝的有頂天,衆多高山中有最高的須彌山王,賢善君王中最勝的爲金輪聖王;同樣,于衆多修習善法的正士中,最殊勝者是遍智如來。如來于因地中,以叁無數劫修廣大菩薩行,積集了不可思議的福德智慧資糧,由此勝因即能生出殊勝的遍智果。菩薩于初地時,能于刹那任運見百佛刹,知過去百劫與未來百劫之事,同時思擇百種法門等具十二類功德;而至二地時,菩薩功德增上爲千數,至叁地時,增上爲十萬數……如是層層增上,至佛位時,智慧功德最爲圓滿,成爲一切智智,智慧無礙遍照一切所知法。依此推理,即能決定了知菩薩行的圓滿果位是遍智。

  有些外道說:佛陀(有法)非遍智(立宗),是士夫故(因),如趨入各道之人(喻)。這種推理不能成立,以因明推理觀察,其诤依有法(佛陀)與所立法(非遍智)是一體還是異體?若是一體,則不能成立所诤事與所立法,因二者一體,就象瓶子不能成爲瓶子的差別法,也即不能說瓶子不是瓶子。若有法與立宗二者異體,那也不合道理,因二者是不同異體法,就象瓶子與柱子,如果推證瓶子非柱子,這種說法毫無意義。從另一方法觀察,外道以“是士夫故”的因,想成立其立宗,那麼非遍智與士夫是一體還是異體呢?是一體即不能成立爲因;是異體,則宗與因毫無關系,如是也無法成立其推理。再以同等理破析,按外道宗所言…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