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價值,因爲它是無常不住的苦法,再說它曾無數次現于前,有情也曾無數次貪著享受過,然而最終所得只有痛苦,並無任何有意義的結果。
譬如說,榨芝麻油的輪輻,在榨油過程中,它會不停地隨著人操縱而旋轉,無有止息安住之時;同樣,叁界異生的少年、老死等各個時代,于輪回中也隨著業力而旋轉不息,從無停頓安住。月稱菩薩言:“此等諸衆生,各自業所感,恒時受生死,如同賽跑爾。”諸貪著青春美滿者,于此法義當深思。其他尚有多種喻義也說明此理,如法王如意寶于《瀑布妙音》中說過:“夏季滿山鮮花真迷人,美境宛如仙鄉之悅樂,一旦秋季冬寒狂風起,見而心情更加增悲傷;嬌豔多姿絢麗之花叢,妙音動聽婉轉勝蜜蜂,雖欲享受長時之歡樂,無能覆蓋業感花凋零……”若能如是觀修,一切外境皆在演奏著無常妙音,策勵修行人遠離貪執而希求解脫道也。
壬二、(隨業煩惱而轉故應當怖畏):
問曰:即生中不厭離也可以,反正會有後世,因此不用怖畏。
汝于叁有中,非能隨願往,
隨他轉無畏,豈成有慧者。
你在叁有輪回中,不可能隨意願自在生往人天善趣,而是完全隨業惑而轉,如果對此不生怖畏,難道能成爲有智慧的人嗎?
叁有指欲有、色有、無色有叁界,或本有、中有、當有的生命階段。有情于叁界輪回中,雖然有前後不斷的生命階段,但並不能因此而懈怠,將修習解脫正法的大事往後世推。有許多人經常會有類似想法:今世有條件可以好好享受欲樂,後世再尋求出離修習正法;現在還年輕應享受五欲,老年後再修法等等。人們在內心什麼都可計劃,但是現實之中,並不可能隨自己的意願而轉,凡夫有情流轉叁界,完全爲業和煩惱所轉,自己將來的投生等處境,都會爲業力所操縱,在業惑系縛下,有情于叁界中輪轉不定,如同瓶中的蜜蜂,上下旋繞無有定處。人們計劃將來再修法,但未來並不一定會有閑暇,如果能認識此,能思維暇滿難得、業果不虛的道理,稍有智慧者一定會生起怖畏。而明知自己要隨無始業惑所轉,還不生畏懼者,他怎能稱之爲有辨別思維能力的有智之人呢?其實他是世上最愚笨的人,如寂天菩薩說過:“既得此閑暇,若我不修善,自欺莫勝此,亦無過此愚。”
譬如說,河流中所漂浮的樹木,其住留與所去之處,完全無有自在,只能隨河流而轉;同樣,陷于叁有苦海中,有情皆爲業惑瀑流沖擊,生死之處毫無自主。月稱菩薩言:“漂泊輪回中,非能隨自願,皆隨業力轉,故當斷諸業。”諸欲求脫離痛苦者,應知業力難測,切不可寄希望于將來,而應立即斷除懈怠,于業惑世間生起厭離趨入正法。
壬叁、(教示努力斷除生死輪回之因):
問曰:不管怎麼說,將來總會有機會斷除生死輪回,所以今世不用出離修苦行。
未來無有際,常時爲異生,
如汝過去世,理應勿複爾。
若不斷生死之業,未來的時間無有邊際,你將常時成爲無有自在的異生凡夫,就象你在無數的過去世中一樣,所以按理不應再象以前一樣懈怠。
將解脫大事寄希望于渺茫的後世者,當思自己墮入輪回之業惑因緣若不斷,後世的投生輪轉絕不會自動停止,未來的輪回時間也不會有邊際。在這無有邊際的時間中自己一直會轉生爲苦惱的凡夫有情,就象自己在無數的過去生中一樣,雖然自無始以來度過了無量光陰,今天仍在受著衆苦煎熬。《入菩薩行》中說:“饒益衆有情,無量佛已逝;然我因昔過,未得佛化育。若今依舊犯,如是將反複,惡趣中領受,病縛剖割苦。”在漫長的過去世中,雖然經曆過無數有佛出世的明劫,然而自己因象現在一樣懈怠放逸,導致至今仍陷在苦海中。想想懈怠的過失,想想未來惡趣的痛苦,有心識者怎能再耽擱放逸呢?《華嚴經》中雲:“汝應憶念過去世,貪無義事損壞體;今當誓修菩提行,住戒精進離貪欲。”佛陀尚多次教誡過:“佛陀出世難,得人身亦難,具信聞佛法,百劫極難得。”佛陀出世如同優昙花開,得人身如同盲龜值轭、針尖疊豆,如是稀有難得的條件,即使已具足了,但要得到生起正信聽聞佛法的機緣,百劫之中也極難一遇。因此在現在有機會修習佛法而出離解脫者,絕不可再因放逸惡習而錯失良機。
譬如說,有人經常與別人的妻女胡混,他的朋友勸告說:“你這樣做很不好,應該懸崖勒馬,斷絕惡行!”他答應說:“是,我應該改邪歸正,但現在很難改,以後一定該。”“如果現在不能改,惡習愈深,以後怎麼會改呢?”這個愚人不聽,結果仍象以前一樣,毫無改悔。同樣,若想改叁毒爲清淨,斷除輪回惡運,必須從當下做起,若再懶惰耽擱,定會象往昔無量劫中一樣,陷于叁界火宅中無法出離。月稱菩薩言:“爲得解脫果,今生當精進,來世于佛法,亦不定生信。”故有智者,當如是深思,若能于此生起信解,定會如教奉行,爲斷除輪回生死之根而精進。
壬四、(斷除爲遠離生死無需努力之诤執)分二:一、正說;二、遮止不于現世努力而希求後世之诤。
癸一、(正說):
問曰:生死輪回有邊際還是無有邊際呢?若有邊際,則不修也得解脫,因至邊際時輪回會自動終止;如果無邊,那麼也不用修習,因爲生死無有邊際。
聞者所聞教,說者皆難得,
以是說生死,非有非無邊。
有閑暇聽聞教法者、所聞的聖教及開示說法者都難以具足,因此總說生死非有邊際亦非無邊際。
輪回生死是有邊際還是無邊際,這是十四無記之一,若以此而對修習正法生起疑惑诤執,即可用非有邊際亦非無有邊際回答。有情若要解脫輪回,必須具足因緣才可得到,而解脫因緣有叁:聞者、所聞教、說者。聞者是指具足圓滿聽聞聖教條件的有情,所聞教是能真正教示出離輪回的聖教,說者即傳授演示聖教的善知識。這叁種條件非常難得:就聞者而言,必須遠離“地獄餓鬼及傍生,邊鄙地及長壽天,邪見不遇佛出世,喑啞此等八無暇。”同時也要具足所依、環境、根德、意樂、信心等種種條件,才堪爲聽聞正法之器,而具足這些條件者,實屬叁界有情的極微小部分;從所聞教法觀察,能引導有情出離叁界得到解脫者,唯有諸佛菩薩所說的聖教,而非凡夫所說的論典等,可是佛陀出世說法的明劫甚少,佛法于明劫中住世之期也短,如同優昙花之出現世間一樣,非常稀有難得;再從說者考慮,有情中能如法解說演示正法者,如同鳳毛麟角一般,這也可以現量了知。叁種因緣各個都如是難得,而叁者要同時聚合也就更加難得,因此從世俗谛觀察,不能肯定說有邊際,也不能說完全沒有邊際。以叁種因緣難以具足故,可以說衆生的生死無邊;以具足大福德的極少數衆生能得到這叁種因緣故,也可以說其生死有邊。而從勝義谛觀察,龍樹菩薩說過:“一切法空故,何有邊無邊。”一切法皆空無本體,由此怎能說爲有邊或無邊呢?因此本師釋迦牟尼佛于這些問題,並無記別。
譬如說,優昙花出現于世,甚爲難值,若籠統而言,不可斷定爲有或無;同樣,具足息滅生死流轉之因緣者,極爲難得,以此佛陀也未宣說有情的生死輪回,是有邊際或無邊際。月稱菩薩言:“具足諸因緣,方啓勝智慧,叁者難得故,佛未定彼邊。”要圓滿具足聞者、聖教、說者叁因緣,有情方能開啓甚深智慧,斷除實執輪回。因此諸欲求解脫生死者,不應于有邊無邊而疑惑,唯應把握自己當下的解脫機緣或努力追求創造解脫因緣,直趨正法,力斷生死流轉之業惑因緣。
癸二、(遮止不于現世努力而希求後世之诤):
問曰: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還會住世,宣說教法的善知識也會不斷出世,所以我在後世努力修法斷生死亦不爲遲。
由于諸人類,多持不善品,
以是諸異生,多墮于惡趣。
由于在南瞻部洲的人道有情,大多數行持不善惡業,以此諸隨業流轉的異生,多半會墮于惡趣。
以佛法尚有住世期而寄希望于後世者,應思自己作爲凡夫,後世生處難定,而且于濁世之中,人們多半決定會墮入惡趣,難以具足聽聞佛法的暇滿條件。生活在南瞻部洲的人們,由于惡業串習,日常生活中的行爲大多數是十不善業,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言:“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對此各人皆可以現量了知,由于五濁惡世這種環境,人們相互感染,造惡業現象越來越嚴重,以此諸隨業流轉毫無自在的異生凡夫,多半決定會墮入惡趣,感受惡業果報。今生若不依止善知識精勤斷惡修善,後世要得到人天善趣,定會如同撒豆留壁一樣困難。寂天菩薩言:“憑吾此行素,複難得人身,若不得人身,徒惡乏善行。如具行善緣,而我未爲善,惡趣衆苦逼,彼時複何爲?”因此,現世有條件遇到法寶和善知識,自己也具足修學佛法的閑暇者,應該抓住機遇,如救頭燃般精進求解脫。如果寄希望于後世,多半會如同旱地撒網,不會有收獲的可能,甲操傑大師于注疏中也言:若不精進,就象國王于大臣灌頂一樣的空無所得。
譬如說,以前有兩個窮人,擔著麻線趕路,中途遇到了一些棉花,有一個人了知棉花比麻線值錢,便將麻線丟棄,挑上棉花往前走,而另外一個舍不得麻線,沒有換。後來兩人在路上見到一堆黃金,挑棉花的人又棄掉棉花,換上更珍貴的黃金,而挑麻線者仍舍不得換,繼續挑著麻線往前走。結果兩人雖然是同時做事,而撿回黃金者從此過上了富裕安樂的生活,另外一個仍象以前那樣,過著窮困的日子。同樣,陷于叁界中的有情,秉持邪見惡業者如同執麻線不舍;而漸次改變凡夫惡習,皈依佛門修持五戒十善,乃至發起殊勝菩提心者,如同將麻線扔掉,依次換爲棉花、黃金者,如是才能得到安樂,否則仍會象往昔那樣,沈溺于輪回苦海之中。月稱菩薩言:“衆生趣異處,或諸各自行,衆多趣行者,此名爲異生。”因此,諸有緣遇到解脫輪回的福緣者,當深思自己的機遇難得,而徹斷懈怠耽擱惡習,以精進行…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