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42

  ..續本文上一頁面觀察,是以其所依境而生起,但是所依境並非有決定能生某種煩惱的能力,故不應執貪等煩惱不能斷除。觀察某種煩惱所依境,比如說某人,有些人對他會生貪心,樂于與他親近交往;而有些人對他生嗔恚,經常要與他發生沖突矛盾;還有一些人會對他生起癡心,既不貪愛也不會嗔怒,處于平等無記的狀態。由此可知,所依境並無固定不變的自性,如果所依境真實存在可貪的實義,那麼人人見之也應生貪,而實際上並非如是。外境本身無有任何可生貪、生嗔或生癡之處,它在各個不同有情前處于不定狀態,不會決定是生某種煩惱的所依境。因而有情對它生貪嗔癡煩惱,其主因應歸于自相續中的分別妄計,不應以外境無法滅盡故,而愚笨地認爲貪等煩惱也無法斷除。

  譬如說,昔日有一士夫娶有兩個妻子,一個妻子生有一女,而另一位妻子無有生育。對這個女兒,她的母親見之即生歡喜,而無女之妻見到便生起苦惱,其家中的女仆則處于中庸,見之既無喜也無惱。同樣,一切煩惱所依境也是如此,若外境有真實性,那無論是誰見之也應生同樣的煩惱,然事實上,人們依同一種外境不會決定生貪,也不會決定生起嗔恚或愚癡。以此應了知,一切所依境皆無固定可生貪等煩惱之性,有情若能調伏自心,則決計可以斷除煩惱。

  辛二、(生煩惱的因非實有故可斷):

  問曰:若所依境非實,那煩惱是如何生起,又如何能斷除呢?

  若無有分別,則無有貪等,

  智者誰執著,真義謂分別。

  如果內心無有分別妄計,則無有貪等煩惱生起,智者誰會執著將真實義說成是分別呢?

  由于煩惱所依境無有實義,同一境前不同人會生不同煩惱,依此可見生起煩惱的主因是有情相續中的非理分別妄計。大疏中雲:“貪欲嗔恚癡,從諸分別生。”既是分別妄計,煩惱也就完全可以斷除,因有情內相續中的分別,是一種不符合諸法真相的非理作意,是虛妄地計執。這種妄計分別,就象將花繩看爲毒蛇一樣。于黃昏時,誤將一團花繩看成毒蛇,此時于內心雖計執地上有毒蛇,而實際上並無毒蛇,只是因錯亂意識而執爲有,如果斷除這種偶然而暫時的錯誤意識,那就不會再生起執有毒蛇的念頭;同樣,內心若不分別妄執,不分別他人是親友或仇敵,是可愛還是可惡,貪嗔等煩惱也不會生起。而在真實義中,並不存在任何分別戲論,因而現見諸法實相的智者,絕不會于清淨心性法性中生分別執著,而將真實義說成是分別,以此也就不會有煩惱的生起。《六十正理論》中雲:“世間無明緣,是佛所說故,此世謂分別,有何不應理。”一切智智的佛陀說過,世間內外諸法皆是以無明爲因緣而生起,因而說世間萬法是分別妄計,有何不應理呢?世間諸法因分別而有,修行者若能認知實相,安住于清淨心性法性中,于任何境也不會生起非理作意分別,以此也自然能斷除貪嗔等煩惱。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人修習禅定,他感覺自己頭上又長出了一顆頭,內心爲此非常憂慮。這時有一個智者爲他除病,悄悄地拿來一個頭扔在地上,然後對他說已將長出的頭拿下來了,讓他親自過目,結果他的心病全然消除,不再生分別妄計,憂慮痛苦也不複再有。同樣,于諸對境生貪嗔煩惱者,也唯是于清淨法性中分別妄執有諸法,由此而虛妄地生起煩惱痛苦,若能除去分別妄執,則煩惱自然息滅。

  辛叁、(破許煩惱不能斷的能立):

  問曰:世間男女相互之間,由于有內相續中的貪欲共同系縛,因而若不滅對境,貪愛煩惱則無法息滅,而實際中無法滅盡對境,故貪煩惱無法息滅。

  任誰與他人,都無同系縛,

  若與他同系,分離則非理。

  不管是誰人,與他人都無有同一系縛,如果與他真實有不變的同一系縛,則二人分離不應理。

  執男女之間有共同的貪欲,由此而系縛在一起無法斷除煩惱的說法,極不應理。于世間無論是誰與他人不可能存在自性不變的共同系縛,不可能有一個共同的自性貪心,將二人連結在一起。假設存在這種情況,兩人之間有自性存在的同一系縛,那麼兩人不可能分離,因爲自性的系縛,不可能變爲他性而成分離。可是現實中,並不存在兩個人永不分離的情況,由此可見無有真實的同一系縛存在。大疏中說:從貪欲煩惱自身觀察,其本身唯是暫時的虛妄計執,不可能真正存有系縛有情之力,再從男女有情觀察,彼等唯是依五蘊假合而假立的法,無有自性存在,既然能貪所貪與貪欲煩惱皆無自性,那怎麼會存在有自性的聯系呢?所以男女之間的貪欲煩惱,唯是因虛妄而暫時的分別計執而生,絕無不可分離的情況,不應執著有男女對境存在,即不能斷貪欲煩惱的謬計。

  譬如說,黑牛和白牛拴在一起拉犁耕地時,二者之間並不存在有自性的同一系縛,二者也非永遠不能離開,只是暫時有繩索和犁拴在一起,若除繩索等,則自然會分離。同樣,人們對外境生起執著煩惱,也唯是因暫時的貪愛繩索,將根識與境聯系在一起而生,但二者之間並無自性不變的聯系,若依智慧斷除貪愛繩索,則貪執煩惱自然息滅。

  辛四、(與現見有許多未斷煩惱者並不相違):

  問曰:若如理觀察即能斷除煩惱,那麼爲什麼現見有許多衆生未斷煩惱呢?

  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

  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

  福德淺薄者,于此煩惱的對治妙法——緣起性空,都不生合理的疑惑,若誰人略略對此法生疑也能壞滅叁有輪回。

  世間絕大部分衆生沒有斷煩惱,這不能說明煩惱不能以正理觀察斷除。而是因許多衆生福德淺薄,無緣得到聽聞緣起性空法的機會,即使聽聞,大部分衆生也因根器福德低劣,與其教育成長環境的惡劣熏習,導致對此根治煩惱的妙法不生信心,不能對此生合理的疑惑而去略微想一想:諸法可能是無自性的吧?今世那些持邪見者對此空性法理,當然不會生起合理疑惑,就是那些已入佛法者,在聽到甚深空性法義後,有些人仍是毫無感觸,處于木然無記的狀態,這是因他們福薄緣悭,故內心無法生起合理的思維理解。對龍樹菩薩、月稱菩薩等所抉擇的緣起空性正理,假使誰人能夠略略生起合理的疑情,他也能依此而壞滅叁有輪回。因爲生起疑惑者,能依此而對諸法實相進行思維觀察,逐漸理解空性法義,並將法義融入內相續,而空性正理是無明煩惱實執種子的對治,以此即能逐漸壞滅無明煩惱種子,徹斷叁有輪回之根。此頌充分說明了空性妙法的重要性,藏傳佛教諸大德常以此爲教證,闡明聞思修習空性的巨大功德,用以鼓勵諸修行人重視聞思中觀空性法門。諸欲求出離叁有輪回者,若能于此深加伺察思維,對中觀空性妙法定會生起殊勝信心,迅速趣入解脫正道。

  譬如說,昔日有商主與衆多商人入海求寶,結果船被惡風吹至一島而觸岸損壞,商人們棄船登島,這時島上有衆多美女迎請他們,各個成家過日子,當時商主也不例外。可是成家後,商主的妻子經常告訴他“不要往南方去”,商主對此生起了疑惑,一次悄悄地往南方去探視,結果發現了真相,了知該島是凶險的羅刹國,那些女人都是羅刹,會逐個將商人們吃掉。再往南邊,商主遇到了“叭拿哈戛”馬王,他即依馬王之力,取道空中越過大海,脫離了羅刹國而返回家鄉。同樣道理,若能生起疑惑,即能依此了知叁有輪回的真相,而生怖畏厭離,漸次即能依般若空性徹底出離凶險的輪回世間。

  己二(廣說斷煩惱之方法)分四:一、教誨必須現證空性的意義;二、教誨希求解脫;叁、引導趣入空性的次第;四、教誨, 煩惱決, 定能斷。

  庚一、(教誨必須現證空性的意義)分五:一、教誨應當敬重實際之理;二、示得解脫必須現證空性;叁、示從流轉趣入還滅的方便;四、示于空性遠離怖畏;五、示應斷特別貪著自宗。

  辛一、(教誨應當敬重實際之理):

  能仁說何法,增長至解脫,

  若誰不重彼,顯然非智者。

  能仁所說的何法,能夠增長至解脫而不壞滅,如果誰人不敬重此法,顯然他不是有智慧的人。

  能仁是佛陀的名號之一,佛陀所說能不壞滅而增長至解脫的法,即是指空性及以般若空慧所攝的布施等法。于佛菩薩所說的般若空性法,修行人在資糧道時以聞思而抉擇;在加行道時以相似正見而修持;至見道位即如實現見法界空性,斷遍計的煩惱、所知二障;二至十地時依此次第斷除俱生的煩惱、所知二障,于八地時即可斷盡俱生煩惱障的種子並獲得無生法忍;至佛地斷盡一切二障現證最極圓滿的空性智慧。因此,修行人從凡夫位至佛地,緣起性空妙法不斷增長,在勝解行地主要以緣總相的方式修持,于初地時現證無漏法性,此無漏法性是最究竟了義的真理,是佛陀所說八萬四千法門中的精髓,是有情超越輪回的叁乘菩提道根本所依,對這樣的妙法,如果不恭敬頂戴不重視聞思修習,顯然是非常愚笨的人。若不修學空性,以空性智慧攝持一切福德資糧,那麼自己無論做什麼事業,如布施持戒等,也只是無眼功德,皆會變壞毀滅;若不通達空性,叁乘菩提果也都無緣獲得,不能使自己得到解脫。因此有緣聞思修習佛法者,于空性法義當生大敬信,爲求此當不惜一切。

  譬如說,到了甘蔗山,應當品嘗甘蔗的甜美,若什麼也不品嘗,空過其山,那無疑是十分遺憾的事。同樣,遇到了佛法寶山,應當聞思修習其精髓空性法義,若對此不重視,那無疑是至寶山而空過,絕非智者所應作。

  辛二、(示得解脫必須現證空性):

  問曰:是不是將不空的諸法觀爲空性,以此而斷除貪執得到解脫呢?

  非不空觀空,謂我得涅槃,

  如來說邪見,不能得涅槃。

  並非是將不空的諸法觀爲空性,便說“我修成空性得到了涅槃”,如來說凡有這類不合實相的邪見者,即不能證得涅槃。

  要解脫輪回證得涅槃果位,必須如實現證空性實相。但是修習證悟空性,並非是諸法本來不空,而修習者在自相續假想它們是空性,由此假想串習而斷除貪執,然後說自己得到了涅槃解脫。這種說法是一種…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