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邪見,如同外道太陽派的宗義一般,絕非內教正法,依之也不可能得到解脫。本師釋迦牟尼佛以智慧澈見了諸法實相,在經典中告訴過衆修行人:“于實際顛倒執著即爲邪見,不能證得涅槃。”而在諸法實際中,佛宣說了十六空,指出了“一切法自性空,即無自性之理趣”。萬法自性本來即是空性,于勝義中不存在任何可緣執的體性,如果不通達此本來空性之實義,而是認爲諸法本來不空,僅僅在內相續中以分別心去觀想一種如虛空一般的空,這不是正確的修法,依之不可能證得涅槃。因此若欲解脫者,必須如理聞思通達諸法本空的中觀正理,內道中的一切修習解脫功德,也必須依通達此空性實相的智慧而建立,總之,般若空性是斷煩惱根除叁有輪回種子的必依妙法。
譬如說,以前有一比丘于過午後飲非時漿,身邊的小沙彌問他:“師父,你怎麼能違犯戒律飲用非時漿呢?”“我不會犯戒,因爲我已將這些觀爲清水。”其後有一天,那位比丘又叫小沙彌去取一些甘蔗果汁之類飲料,小沙彌便取回一缽清水交給了比丘。比丘責問小沙彌時,小沙彌便回答:“師父,你不是說可以通過觀想將果汁變爲水,而不犯戒嘛!那麼水也可觀爲果汁。”同樣道理,若諸法本來不空,那無論怎樣觀修,也絕不會得到寂滅涅槃,故不空而觀空之見,是如來所呵斥的邪見,諸修行人當細察。
辛叁、(示從流轉趣入還滅的方便):
問曰:若一切法本來即空,那佛陀應該只說此真如空性,爲什麼還要說情器世間的緣起諸法呢?
何經說世間,彼即說流轉;
何經說勝義,彼即說還滅。
任何教典宣說世間法,它即是在解說流轉次第;任何教典宣說勝義法,它即是解說還滅的法門。
雖然諸法本性即空,但是要斷除實執現證空性,還需一些方便次第引導,因此本師釋迦牟尼佛宣說了世俗谛與勝義谛兩個層次的法,漸次引導不同根器的世人證入空性實相。諸教典之中,何種經典在宣說世間緣起,即是在闡述衆生流轉的次第。因有情執諸法實有自性,由此而生起了諸法無因生或從非因生的錯誤認識,爲了破除這些劣根衆生的謬執邪見,佛陀宣說了諸法皆由因緣而生起,又針對有情輪回而宣說了無明緣行等十二緣起,使有情明了流轉生死的次第與根源,由此方便引導漸漸趨入正道尋求解脫。然後,佛陀進一步于了義經典中宣說般若勝義法門,將五蘊、六根等雜染法,六波羅蜜至叁身四智的清淨法,皆抉擇爲假名,無絲毫自性可得,如是破除四邊戲論,抉擇實相,這些皆是闡述還滅次第的法。前者是通達勝義的方便,相當于苦谛集谛,後者是修勝義趨入涅槃的正行,相當于道谛滅谛。二者一說有一說空,是爲了顯示進入解脫道的方便次第,如《入中論》所言:“若謂安住世間理,世間五蘊皆是有,若許現起真實智,行者五蘊皆非有。”如是佛以二谛次第說法,令衆生循次第進入勝道獲得解脫。
譬如說,欲進入某甚深洞穴,必須先至洞口,然後于入洞前舍棄一切有滯礙的物件,否則無法進入洞中。同樣,欲要進入甚深的勝義空性,須在進入前循世俗谛次第完成加行,然後才能舍棄一切累贅,進入甚深空性境界,此乃凡夫趣入解脫彼岸的必須次第,皆有必要也。
辛四、(示于空性遠離怖畏):
問曰:若一切法無自性,那就不存在一切因果作用,以此則如何得解脫呢?
若汝生怖畏,皆非有何爲,
若實有所作,此法非能滅。
如果你生起怖畏而認爲,一切法既然皆非實有,那麼又會有什麼解脫可求得呢?但是,如果在勝義中實有所作,那空性法也就不能滅除生死。
不能正確理解空性者,往往會混淆世俗谛與勝義谛,執空性爲斷滅一切之空,故對空性生起怖畏而認爲:如果一切法無有自性,那麼又何必勤修菩提道出離生死呢?因一切法皆不能成立,如是也無有一切因果,任你如何精進也無有果位可得。針對這種劣慧者的怖畏,作者沒有直接指出他們對空性的錯誤理解,而是以反問駁斥其謬誤:如果一切法實有不虛存在,那麼空性慧也就根本無法滅除業果相續,輪回痛苦永遠也無法滅除,因爲實有的諸法則永遠不可能斷除。彌勒菩薩也說過:若能斷實有,所斷的煩惱障礙也是實有,那又如何能斷除呢?若諸法本性不是無爲空性,則任何般若空慧等法門也無法斷除輪回生死,任何修行也成無用。因此,諸執蘊等萬法實有而怖畏空性法者,應仔細思維:若諸法不空,即意味著痛苦輪回永遠無法出離,那才是最可怕的!
譬如說,草場大漠上的陽焰水,是一種虛幻現象,其本體爲空性。能了知其真相,即不會希求去飲用,也無需畏懼水災;如果這種水不是幻相而是實有,那麼一切陸地上的有情即會遭滅頂之災,這才是可怕的境相。同樣道理,一切法本體爲空,故而可以由了達其空性趨至無希無懼的大涅槃之境;若諸法本體不空,人們即無法解脫其束縛作用,那才是真正的可畏懼之處!
辛五、(示應斷特別貪著自宗):
問曰:若空性之宗能斷除生死輪回,而其他宗都是顛倒,那我們應專一追求愛重空性宗,而反對、抛棄其余宗。
若汝貪自品,不喜他品者,
不能趣涅槃,二行不寂滅。
如果你貪愛自己方面的空性宗,而嗔恚不喜他宗,就不能趣入涅槃,因爲有取舍二行則不能寂滅諸邊執。
雖然空性是出離輪回生死的正道,但是修行人不能以此而貪愛空性自宗,反對嗔恨其他宗派,這是在修習般若空性時必須注重之處。貪執自宗而誹謗他宗,這不是內道徒所應有的態度,他宗不論是內道中的暫時不了義宗派,還是外道顛倒宗派,修行人皆不能以嗔恨心誹謗,特別是內道中諸宗派,皆不能舍棄。如果不能放棄貪嗔取舍,即無法趣入解脫涅槃,內心執有取舍二行,即墮入了邊執戲論,無法得到寂滅一切戲執的果位。佛經中言:“何人解脫貪嗔癡,此人立即得解脫。”《般若十萬頌》中說:“須菩提,若對微若毫端的名相産生了執著,也不得究竟佛果。”此類教證尚有許多,諸學者當深思。修學空性者,必須通達一切法無取無舍的大空性本體,若內心有可貪可嗔的執著,則恰好與之相違,無法到達寂滅之境。
譬如說,昔日聖部比丘教化一些在家弟子出家,那些弟子說:“我們對聖教有很大信心,但是對婆羅門非常憎恨,所以不願意出家。”相續中有喜愛嗔恨二行者,連出家修行尚無法做到,又如何能得到寂滅一切執著的解脫呢?大疏中言:若相續中對婆羅門懷有嗔恨,彼等居士戒即不清淨,如是則無法得到解脫涅槃。故諸修行人應知,執著何法即是自我束縛因,欲求解脫必須斷棄取舍實執,方可趨入正道。
庚二、(教誨希求解脫)分七: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即不能得解脫;叁、生死過患極大故應勤修解脫;四、不應最初開示實相義;五、如何爲引導之次第;六、諸法究竟本體無別故易證一切法實相;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
辛一、(精進則容易得解脫):
問曰:解脫涅槃非常困難,不象世間有漏安樂那樣容易得到,因此我們不如作有漏善法,以求安樂。
無作得涅槃,有作招後有,
涅槃無礙念,易得余非易。
通達諸法皆空無有作爲即得涅槃,而執諸法爲實有所作則招後有,涅槃不用任何挂礙執著就很容易獲得,而其余的有漏安樂不容易獲得。
許多人認爲涅槃的安樂境界太難證得,而善趣有漏安樂只要種下善因,即可獲得,以此他們對解脫失去希求心。這種想法是不應理的,解脫涅槃其實比有漏安樂更容易獲得。涅槃即是寂滅一切有爲實執的無爲境界,若依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言,通達一切法本體即空,由是而息滅一切實執,當下即可獲得涅槃。六祖慧能大師指點慧明禅師言:“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惡護持清淨自心之境即是涅槃,每個有情本來具足,無需任何勤作即可獲得。涅槃不假外求,但令自心通達實相即可,內心無需取舍勤作,了達安住真如本性,即名解脫涅槃,因而這又有何困難呢?可是輪回中的安樂就不一樣了,它需要人們勞損身心,有所執著地營求才可在將來獲得,而且這些作業會招致種種不悅意的後有。因此說,涅槃無需內心挂礙慮念,即不用一切擔心考慮與勤作,就很容易獲得,可是輪回諸法並非如是,它們需要身心種種勞作辛苦,很不容易得到。
譬如說,要希求身體健壯無病,則需要經常求醫療治,不斷鍛煉保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但是,若內心無求,則無需這些勞作,任其自然即可。同樣,內心充滿實執挂念,欲求五欲安樂,則須付出許多艱辛才可獲得;而內心舍棄一切實執,無取無舍無希無懼者,當下即得解脫,獲得無上涅槃之樂。故諸修行人當知,能依善知識教言空諸內心所有邪執,則涅槃極易獲得,而不必有任何難得的顧慮。
辛二、(若不修習厭離生死即不能得解脫):
問曰:若無作即得涅槃,那麼在本論中爲什麼還要說無常與苦等厭離世間法呢?
誰不厭叁有,彼豈敬寂滅,
如于自家室,難出此叁有。
誰人不厭離叁有生死,他難道還能敬重寂滅解脫嗎?就象于自家室有貪則不能舍離,若無厭離心則難出離叁有。
要獲得無作涅槃的寂滅安樂,必須先在內心舍離叁有世間,這是必須完成的前行。一個人如在內心對叁界輪回生死不生起厭離心,那麼他對寂滅涅槃之境必然無有敬重希求之念,試想一個對叁界輪回之苦毫無厭煩,而是充滿著貪愛者,他又怎麼會追求出離解脫,抛棄一切貪愛去趨入涅槃之境呢?這就象有些貪著小家室者,即使自己的家室充滿窮困痛苦,仍然會執著“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的草窩”,由此而無法離家另謀生計。同樣道理,不能由了知叁有苦谛而生起厭離之心者,則于究竟解脫安樂不會生希求。既無希求恭敬無爲涅槃之心,他不可能無緣無故趨入無作空性之道,而無此般若空性道,即會如同《般若攝頌》中所言:“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必依般若法忍得…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