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44

  ..續本文上一頁,離此恒時不可得。”並且于般若空性,必須依恭敬信心方可通達,而心希有漏福樂者,既然無敬重此道之心,當然也就無法得到涅槃解脫。

  譬如說,有些人因貪戀家鄉,雖然將他押赴刑場,他仍回頭顧戀,想著自己的家室美食,如同有些牦牛在拉向屠場過程中,仍貪食路邊的水草一般。同樣,不知叁有苦患者,雖在經受著極大痛苦,仍會貪著叁有,不會尋求出離而敬重寂滅解脫之道,由此而斷絕解脫的機會。因此,欲求無作涅槃者,首當對叁有生起厭離。

  辛叁、(生死過患極大故應勤修解脫):

  問曰:世間雖有衆多痛苦,但衆生都已習慣于忍受,所以怎麼能生起厭離而勤修解脫道呢?

  有爲苦所逼,現見求自死,

  時彼愚癡故,不能趣勝道。

  可以現見有些人爲痛苦逼迫,爲求擺脫苦惱而自殺死亡,這時他們是因愚癡無知而舍生,所以不可能趣入解脫勝道。

  衆生雖然長時流轉在叁界痛苦之中,但並非已經完全習慣于忍受痛苦,並非已完全接受了痛苦而可以不求出離。在世間,凡夫有情平時最爲愛著、敬重的莫過于生命,然而在受到強烈痛苦折磨時,他們往往會以自盡生命的手段來希求擺脫苦惱。比如有些人因疾病、貧窮而自殺,有些人因情愛、親人的別離而自殺,有些人因事業失敗而自殺,等等類似事件層出不窮,人們對此都會有所耳聞目睹。由上足可證明,輪回世間的衆苦逼迫是十分難忍且恒時存在的,有智者理應對此生起認識而尋求出離。但是在希求解脫時,並不能象那些自殺者一樣,采取自盡生命的粗暴方式。這種方式,是在愚癡無知的心態下所采取的一種非法惡行,不但不能斷除痛苦趨入解脫勝境,反而會墮入更深的無明痛苦深淵。自殺者因強烈執著虛幻的自我,執著“我受不了痛苦”,愚昧地認爲若毀掉色身,即不再會有痛苦感受。這樣的愚者,怎知若要斷苦,必須從內相續以智慧斷除無明我執才行,如果只毀滅色身就可斷苦,那衆生早就應該沒有痛苦了,因爲在無始輪回中,每一個有情都曾無數次地舍棄色身。所以,諸修行人應于明察生死過患勤求出離的同時,注意避免解脫的歧途,而只有依止般若空性的出離正道,才能解脫輪回的束縛,獲得涅槃的安樂。故爲了趣入此道,無論怎樣精進苦行甚至舍棄身命,也應無所顧惜,勇往直前,真正求出離者,唯應如此而行!

  譬如說,人們身染惡疾時,如果不服用對症良藥,即無法根除病苦;同樣,墮入輪回染上煩惱疴疾時,若不依般若空性根除其病根——無明煩惱種子,無論怎樣壓製現行煩惱痛苦,也無法解脫苦惱的輪回。諸有智者,于此誠應深加思維,抛棄一切疑惑與非法手段,而徑自趣入正道修持解脫正法。

  辛四、(不應最初開示實相義):

  問曰:若般若空性是解脫輪回衆苦的正道,那麼世尊爲何還要說布施、持戒等法門呢?

  爲下根說施,爲中根說戒,

  爲上說寂滅,常應修上者。

  爲了引導下根衆生,世尊宣說了布施法門,爲中根者宣說了持戒法門,爲了上根衆生,宣說了寂滅一切生死的空性實相法,希求徹斷生死者應恒常修習上者的空性法門。

  雖然般若空性是根除輪回的正道,但是于初機衆生前,世尊並沒有一開始就宣說此殊勝妙法,而是漸次宣說了布施持戒等方便法,這些都是適其根機而作的方便引導。針對一般的初機衆生,他們無法一開始就接受持戒、安忍等較高的法門,因而世尊教導他們行持簡便易行的施舍善法,以此漸漸積累福德,減輕粗大的執著煩惱,使他們次第由下根修煉成較利的根器;對已安住于中根的衆生,世尊進一步宣說持戒等法門,使他們成就更好的道器;然後對上根者,世尊才開始宣說解脫生死輪回的正行法門。因輪回即是有情的二取實執,所以其正行對治法,便是斷除實執的般若空性,只有依空性法門,才能滅除輪回的痛苦,乃至徹斷輪回的種子。因而欲求解脫生死者,應精進修煉,使自己迅速成爲道器,從而能恒常修持般若空性法門。

  譬如說,有叁個王子,依其年齡長幼,國王依次安排小王子認字,中間的學習讀誦聲明,年長的修習兵法治國術等;同樣,于趨入聖道的衆生,世尊也安排了修習次第,諸善知識也應如是依此傳授。欲求解脫者,也應依自己的根器而次第精進修習,最終皆應趨入般若,以求究竟解脫。

  辛五、(如何爲引導之次第):

  問曰:在教導有情出離輪回時,如何是正確的引導次第呢?

  先遮遣非福,中應遣除我,

  後遮一切見,知此爲智者。

  修習解脫道時,先應遮遣非福德善行的惡業,中間應遣除人我實執,其後應遮除一切我見,了知此次第者即爲智者。

  在引導有情修習正法出離輪回時,世尊設有極爲巧妙的菩提道次第法門。初入佛門的下根衆生,首先應斷粗大煩惱惡習,以了知因果正見行持五戒十善,遮遣自己的非福惡業。對這些不堪接受空性法門的根器前,若說空性實相,則容易導致他們墮入斷見,誹謗一切善惡因果業報,由此墮入惡趣無法出離,因而應善說作惡墮惡趣、修善生人天的因果法門,使他們生起因果正見,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由是斷十不善業等惡業相續,修習善業成就人天善趣的道器。如是成就小士道器後,中間便可宣說人無我,以抉擇五蘊非我等法門,遮遣二十種薩迦耶見的實執境,斷人我實執,成就中士道器。在此基礎成就後,便應遮除一切法我執著,斷除一切有無邊見戲論,以此即可證得最上成就。對如上叁次第法門,誰人能了知分明,能如次第爲他人解說引導,如次第修持,他即是內道中的大智者,通達叁士道的大修行人。

  有關此頌的解釋,藏傳佛教中的各論師有一些歧異,如薩迦派的班欽香秋瓦論師解釋此頌時,說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轉四谛法門,中間一句是指二轉般若*輪,後遮一切見是指第叁轉*輪,如是以叁轉*輪對應解釋此頌;而按月稱菩薩與全知麥彭仁波切的解釋,都是將此頌第一句釋爲世俗因果正見等法,第二句指人無我法門,第叁句爲法無我法門。對此諸學人應細心揣摩,清楚了知此叁層次的法門。

  譬如說,善巧的良醫在治療病人時,針對其病情不同階段,會施以不同方藥,如醫治患膽病者,先施藥劑去其病源,輔以清淡素食助養,待病情好轉後,再漸漸施以葷馔滋補,令其全面康複。同樣,針對久患煩惱疴疾的輪回衆生,應先施以因果正見等法,斷其惡症相續,然後再施以人無我、法無我的靈丹妙藥,徹斷病根,令有情完全康複至本來清淨的涅槃。能如是依次第而行者,定然是了不起的大智者。

  辛六、(諸法究竟本體無別故易證一切法實相):

  問曰:若要通達一切法自性空方得解脫,那一切法無有邊際故,如是則誰人能解脫呢?

  說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若說于一法中見實相空性者,即見一切法之實相者,因爲一法的空性,即一切法的空性。

  要通達一切法的實相才能斷盡煩惱迷惑,得到究竟解脫,這並非意味著一切法無有邊際故無人能得到解脫。對修習大乘般若法門者而言,若能于一法中見到遠離四邊戲論的空性實相,他即見到了一切法的法性,佛在《叁昧王經》中說過:“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聖虛空藏叁昧經》中也雲:“誰不執一法實有,便知諸法如幻焰。”修習離戲大空性的大乘利根修行人,若見一法空,便能由此而見一切法皆如幻影陽焰,均無自性。以般若智觀,見一法實相,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由此空性慧,即可照見諸法實相,度一切苦厄。一法的實相,即一切法的實相,于勝義中諸法皆是平等離戲大空,遠離一切緣執戲論,彼等本體毫無差異。因而諸法數量雖無邊際,然法性是唯一的,若現見一法之實相者,則可無難通達所有法的離戲實相,如同海水雖多,然僅嘗一滴便可知所有海水的味道。

  譬如說,諸圓形、方形器皿外形雖有別,然而器內的虛空無任何實質區別;同樣,諸法外相雖千差萬別,然而其離一切戲論之大空本體無有絲毫差異。因此諸大乘利根修行人,可由一法見空而通達一切法的實相。于此有疑:若一法見空即見一切空,那麼阿羅漢等二乘修行人亦已通達一部分法的空性,爲何不許他們已見一切法的空性呢?應知此處所言的一法見者即一切見者,是特對大乘利根行人而言,而且所見之空是指以般若慧現見離四邊的大空性,而非暫時的單空。對此俄巴活佛在注疏中有過較詳分析,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觀莊嚴論釋》中也有詳細闡述,諸學人可參閱。

  辛七、(因此經說須修福德資糧並不相違):

  問曰:若一切法皆空,則應棄舍一切,那麼爲何經典中屢說“應當敬重修福”呢?

  爲樂善趣者,如來說愛法,

  爲求解脫者,呵彼況余事。

  爲了那些愛樂人天善趣而暫時不能修習解脫法者,如來宣說了他們所喜愛的施等善法;爲欲求解脫的修行人,如來對希求天趣尚且作了呵責,更何況耽著其余世事。

  如來于部分經典中沒有宣說諸法無自性的實相,而是暫時宣說了修習人天善趣福德的法門,這是出于引導某些根器不堪承受空性深法的衆生而作。長久沈溺于無明癡暗而無福緣聽受善知識教導的衆生,他們之中有許多人無法理解解脫正法,不能生起厭離輪回之心,但是對于惡趣痛苦有怖畏,對人天善趣的安樂有希求。因此,無礙澈見每一衆生根器的佛陀,爲他們暫時宣說人天乘的正法,以行持因果正見斷十惡業等遮蔽惡趣痛苦,以行持五戒十善積累可獲善趣安樂的福德。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也說過:“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悲心下劣心粗犷,專求自利爲勝者,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此複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由于衆生根器不夠,故佛先引導彼等修習得安樂福德之法,由此而漸漸使他們得遇聖者的教導,逐漸步向解脫正道。而對于那些真正發心尋求解脫的修行人,佛陀多處宣說過:爲求生人天善趣而持戒、…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