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四百论广释▪P44

  ..续本文上一页,离此恒时不可得。”并且于般若空性,必须依恭敬信心方可通达,而心希有漏福乐者,既然无敬重此道之心,当然也就无法得到涅槃解脱。

  譬如说,有些人因贪恋家乡,虽然将他押赴刑场,他仍回头顾恋,想着自己的家室美食,如同有些牦牛在拉向屠场过程中,仍贪食路边的水草一般。同样,不知三有苦患者,虽在经受着极大痛苦,仍会贪着三有,不会寻求出离而敬重寂灭解脱之道,由此而断绝解脱的机会。因此,欲求无作涅槃者,首当对三有生起厌离。

  辛三、(生死过患极大故应勤修解脱):

  问曰:世间虽有众多痛苦,但众生都已习惯于忍受,所以怎么能生起厌离而勤修解脱道呢?

  有为苦所逼,现见求自死,

  时彼愚痴故,不能趣胜道。

  可以现见有些人为痛苦逼迫,为求摆脱苦恼而自杀死亡,这时他们是因愚痴无知而舍生,所以不可能趣入解脱胜道。

  众生虽然长时流转在三界痛苦之中,但并非已经完全习惯于忍受痛苦,并非已完全接受了痛苦而可以不求出离。在世间,凡夫有情平时最为爱著、敬重的莫过于生命,然而在受到强烈痛苦折磨时,他们往往会以自尽生命的手段来希求摆脱苦恼。比如有些人因疾病、贫穷而自杀,有些人因情爱、亲人的别离而自杀,有些人因事业失败而自杀,等等类似事件层出不穷,人们对此都会有所耳闻目睹。由上足可证明,轮回世间的众苦逼迫是十分难忍且恒时存在的,有智者理应对此生起认识而寻求出离。但是在希求解脱时,并不能象那些自杀者一样,采取自尽生命的粗暴方式。这种方式,是在愚痴无知的心态下所采取的一种非法恶行,不但不能断除痛苦趋入解脱胜境,反而会堕入更深的无明痛苦深渊。自杀者因强烈执著虚幻的自我,执著“我受不了痛苦”,愚昧地认为若毁掉色身,即不再会有痛苦感受。这样的愚者,怎知若要断苦,必须从内相续以智慧断除无明我执才行,如果只毁灭色身就可断苦,那众生早就应该没有痛苦了,因为在无始轮回中,每一个有情都曾无数次地舍弃色身。所以,诸修行人应于明察生死过患勤求出离的同时,注意避免解脱的歧途,而只有依止般若空性的出离正道,才能解脱轮回的束缚,获得涅槃的安乐。故为了趣入此道,无论怎样精进苦行甚至舍弃身命,也应无所顾惜,勇往直前,真正求出离者,唯应如此而行!

  譬如说,人们身染恶疾时,如果不服用对症良药,即无法根除病苦;同样,堕入轮回染上烦恼疴疾时,若不依般若空性根除其病根——无明烦恼种子,无论怎样压制现行烦恼痛苦,也无法解脱苦恼的轮回。诸有智者,于此诚应深加思维,抛弃一切疑惑与非法手段,而径自趣入正道修持解脱正法。

  辛四、(不应最初开示实相义):

  问曰:若般若空性是解脱轮回众苦的正道,那么世尊为何还要说布施、持戒等法门呢?

  为下根说施,为中根说戒,

  为上说寂灭,常应修上者。

  为了引导下根众生,世尊宣说了布施法门,为中根者宣说了持戒法门,为了上根众生,宣说了寂灭一切生死的空性实相法,希求彻断生死者应恒常修习上者的空性法门。

  虽然般若空性是根除轮回的正道,但是于初机众生前,世尊并没有一开始就宣说此殊胜妙法,而是渐次宣说了布施持戒等方便法,这些都是适其根机而作的方便引导。针对一般的初机众生,他们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持戒、安忍等较高的法门,因而世尊教导他们行持简便易行的施舍善法,以此渐渐积累福德,减轻粗大的执著烦恼,使他们次第由下根修炼成较利的根器;对已安住于中根的众生,世尊进一步宣说持戒等法门,使他们成就更好的道器;然后对上根者,世尊才开始宣说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行法门。因轮回即是有情的二取实执,所以其正行对治法,便是断除实执的般若空性,只有依空性法门,才能灭除轮回的痛苦,乃至彻断轮回的种子。因而欲求解脱生死者,应精进修炼,使自己迅速成为道器,从而能恒常修持般若空性法门。

  譬如说,有三个王子,依其年龄长幼,国王依次安排小王子认字,中间的学习读诵声明,年长的修习兵法治国术等;同样,于趋入圣道的众生,世尊也安排了修习次第,诸善知识也应如是依此传授。欲求解脱者,也应依自己的根器而次第精进修习,最终皆应趋入般若,以求究竟解脱。

  辛五、(如何为引导之次第):

  问曰:在教导有情出离轮回时,如何是正确的引导次第呢?

  先遮遣非福,中应遣除我,

  后遮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修习解脱道时,先应遮遣非福德善行的恶业,中间应遣除人我实执,其后应遮除一切我见,了知此次第者即为智者。

  在引导有情修习正法出离轮回时,世尊设有极为巧妙的菩提道次第法门。初入佛门的下根众生,首先应断粗大烦恼恶习,以了知因果正见行持五戒十善,遮遣自己的非福恶业。对这些不堪接受空性法门的根器前,若说空性实相,则容易导致他们堕入断见,诽谤一切善恶因果业报,由此堕入恶趣无法出离,因而应善说作恶堕恶趣、修善生人天的因果法门,使他们生起因果正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是断十不善业等恶业相续,修习善业成就人天善趣的道器。如是成就小士道器后,中间便可宣说人无我,以抉择五蕴非我等法门,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人我实执,成就中士道器。在此基础成就后,便应遮除一切法我执著,断除一切有无边见戏论,以此即可证得最上成就。对如上三次第法门,谁人能了知分明,能如次第为他人解说引导,如次第修持,他即是内道中的大智者,通达三士道的大修行人。

  有关此颂的解释,藏传佛教中的各论师有一些歧异,如萨迦派的班钦香秋瓦论师解释此颂时,说先遮遣非福是指初转四谛法门,中间一句是指二转般若*轮,后遮一切见是指第三转*轮,如是以三转*轮对应解释此颂;而按月称菩萨与全知麦彭仁波切的解释,都是将此颂第一句释为世俗因果正见等法,第二句指人无我法门,第三句为法无我法门。对此诸学人应细心揣摩,清楚了知此三层次的法门。

  譬如说,善巧的良医在治疗病人时,针对其病情不同阶段,会施以不同方药,如医治患胆病者,先施药剂去其病源,辅以清淡素食助养,待病情好转后,再渐渐施以荤馔滋补,令其全面康复。同样,针对久患烦恼疴疾的轮回众生,应先施以因果正见等法,断其恶症相续,然后再施以人无我、法无我的灵丹妙药,彻断病根,令有情完全康复至本来清净的涅槃。能如是依次第而行者,定然是了不起的大智者。

  辛六、(诸法究竟本体无别故易证一切法实相):

  问曰:若要通达一切法自性空方得解脱,那一切法无有边际故,如是则谁人能解脱呢?

  说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

  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若说于一法中见实相空性者,即见一切法之实相者,因为一法的空性,即一切法的空性。

  要通达一切法的实相才能断尽烦恼迷惑,得到究竟解脱,这并非意味着一切法无有边际故无人能得到解脱。对修习大乘般若法门者而言,若能于一法中见到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实相,他即见到了一切法的法性,佛在《三昧王经》中说过:“以一知一切,以一切知一。”《圣虚空藏三昧经》中也云:“谁不执一法实有,便知诸法如幻焰。”修习离戏大空性的大乘利根修行人,若见一法空,便能由此而见一切法皆如幻影阳焰,均无自性。以般若智观,见一法实相,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由此空性慧,即可照见诸法实相,度一切苦厄。一法的实相,即一切法的实相,于胜义中诸法皆是平等离戏大空,远离一切缘执戏论,彼等本体毫无差异。因而诸法数量虽无边际,然法性是唯一的,若现见一法之实相者,则可无难通达所有法的离戏实相,如同海水虽多,然仅尝一滴便可知所有海水的味道。

  譬如说,诸圆形、方形器皿外形虽有别,然而器内的虚空无任何实质区别;同样,诸法外相虽千差万别,然而其离一切戏论之大空本体无有丝毫差异。因此诸大乘利根修行人,可由一法见空而通达一切法的实相。于此有疑:若一法见空即见一切空,那么阿罗汉等二乘修行人亦已通达一部分法的空性,为何不许他们已见一切法的空性呢?应知此处所言的一法见者即一切见者,是特对大乘利根行人而言,而且所见之空是指以般若慧现见离四边的大空性,而非暂时的单空。对此俄巴活佛在注疏中有过较详分析,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中也有详细阐述,诸学人可参阅。

  辛七、(因此经说须修福德资粮并不相违):

  问曰:若一切法皆空,则应弃舍一切,那么为何经典中屡说“应当敬重修福”呢?

  为乐善趣者,如来说爱法,

  为求解脱者,呵彼况余事。

  为了那些爱乐人天善趣而暂时不能修习解脱法者,如来宣说了他们所喜爱的施等善法;为欲求解脱的修行人,如来对希求天趣尚且作了呵责,更何况耽著其余世事。

  如来于部分经典中没有宣说诸法无自性的实相,而是暂时宣说了修习人天善趣福德的法门,这是出于引导某些根器不堪承受空性深法的众生而作。长久沉溺于无明痴暗而无福缘听受善知识教导的众生,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无法理解解脱正法,不能生起厌离轮回之心,但是对于恶趣痛苦有怖畏,对人天善趣的安乐有希求。因此,无碍澈见每一众生根器的佛陀,为他们暂时宣说人天乘的正法,以行持因果正见断十恶业等遮蔽恶趣痛苦,以行持五戒十善积累可获善趣安乐的福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过:“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由于众生根器不够,故佛先引导彼等修习得安乐福德之法,由此而渐渐使他们得遇圣者的教导,逐渐步向解脱正道。而对于那些真正发心寻求解脱的修行人,佛陀多处宣说过:为求生人天善趣而持戒、…

《中观四百论广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