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P76

  ..續本文上一頁有在世間出現過,那麼也就不可能有它的有性或無性,堪布阿瓊言:如果某人沒有出生,其死亡也不會存在。同樣,諸法的有性不存在,其無性也不可存在,有性與無性相互觀待才可成立,如同前後、正反一樣,若一者不存,另者也無從安立。《七十空性論》中雲:“有性不依他,不依雲何有?由無有性故,無性也不存。”有自性、無自性皆是觀待安立之法,以智慧觀察諸法時,無有任何一法具成實自性,故依有性而安立的無性也非自性存在,並非在真實中成立。

  己五、(破由有空性的因喻則不應成立空)分二:一、明由有因故即是實有則有大過;二、明由有喻故即不能成立空性有大過失。

  庚一、(明由有因故即是實有則有大過):

  問曰:汝等要成立空性,必定要有能立的因,由有因故,所以諸法空性不是空性,而成實有。

  有因證法空,法空應不立,

  宗因無異故,因體實爲無。

  由有證成諸法空性的因,諸法空性不應成立;宗與因二者非是異體故,因的體性實爲無有。

  敵論者認爲,如果觀察中觀宗成立空性的過程,也可發現有很大的漏洞,因爲要證成空性,汝等必須要有因,以因實有存在故,諸法空性的立宗也應實有,而非爲空性。這種非難極不合理,在叁相推理過程中,所謂的宗(立論)與因非是自性一體,也非異體。若二者一體,則自身不能證成自身,能立因不能成立與己同體的所立宗,所以汝等認爲以有因故,空性也應有成實存在,其實是犯了宗因一體的過失。若二者異體,當然可以更明顯地發現,異體的因不可能成立宗,否則有火能成立黑暗、瓶子能立柱子之類的太過。宗因二者非一非異,以此可了知因本身並非自性成立,不能認爲因是實有體性之法,相反,因本身也無自性,因此敵論者的推論無法成立。

  庚二、(明由有喻故即不能成立空性有大過失):

  謂空喻別有,例諸法非空,

  唯有喻應成,內我同烏黑。

  若說自性空的同喻可以單獨另處存有,由此而例證諸法非爲空性,則僅有比喻即應成立,如是內我應同烏鴉一樣是黑色。

  敵宗難曰:諸法自性空的同喻——影像、陽焰等,于外境中經常存在,非是觀待因義而有,由此可證明諸法亦有存在,非爲空性。答曰:汝等觀點無法成立,離因之喻決定不能證成所立宗義,比喻實屬因的一分故,也就是說,不能執同喻與因義有一異關系,具體來講,在因明推理方式中,同喻不能與因同體存在或異體存在。二者若同體存在,同喻即不能證成同體的因;二者也不能異體存在,若異體單獨存在,二者之間毫無關系,那麼其余一切法都應成爲某個因義的同喻。比如外道常言的內我,應成如同烏鴉一樣黑漆漆,二者雖無任何關系,但以烏鴉的黑色,可以證成內我存在。同喻若獨有存在,則成不觀待因義而自性成立的同喻,如是烏黑之類所有的法,也可成爲內我等他法的同喻,而這是誰也不會承認的觀點。中觀宗證成自性空的夢等八喻,唯是觀待而安立,其本身非自性獨體存在,所以認爲同喻獨體存有而例證諸法自性成立,實不合道理。

  己六、(明開示空性的所爲):

  問曰:假若因喻皆非實有,則一切法亦應畢竟不能成立,因此汝造論破他實有宗也成唐捐,沒有任何必要。

  若法本性有,見空有何德,

  虛妄分別縛,證空見能除。

  如果諸法本來是自性有,那麼現見空性有什麼功德呢?有情爲虛妄的實執分別所縛,唯以證空性見方能除滅。

  中觀師造論開示空,並非是毫無意義之舉,而是爲了引導有情通達本來空性的法界實相,斷除迷妄實執的系縛,證得一切智智的果位。諸法如果同有事宗所認爲那樣,本來即是自性存在,那麼修行者以聞思修習而現見空性,應成毫無意義,唯是顛倒錯亂之舉,如同世間遇毒蛇者觀想無有毒蛇一般,極不應理。而實際上,法界本來空寂,無有任何緣執之法,有情卻因無明愚癡所迷惑,如有眼翳者現見空中有毛發一般,現起種種如毛發一般的幻相,並妄執這些幻相實有不虛,不斷造業流轉于生死大夢中。因而要醒悟解脫,必須以種種方便,令有情通達一切法本來無有自性,斷除虛妄實執分別的系縛,如是才可證悟空性實相,趨入涅槃解脫彼岸。佛經中雲:“若知自性空,自性無我法,則不生非戒,因學定解故。”《入中論》雲:“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欲求解脫者,必須通達空性而滅除實執分別。爲此,中觀論師造論開示空性,是有極大必要與意義的行爲,也是隨順真如實相的行爲。諸修學空性者也應了知,空性是遣除痛苦違緣最根本最有力的方便,日常生活中雖有種種悅意或痛苦的顯現,然而一切只是如同銀幕上的影像,若能于正顯之當時,了知一切如幻無實,自心安住于空性正見,則一切迷亂幻相無利無害,不會受任何分別戲執的束縛。

  己七、(明有無二過之執都是顛倒):

  說一有一無,非真也非俗,

  是故不能說,此有彼非有。

  說一法有而一法無者,非是真谛也非爲世俗,因此不能宣說,此是實有彼是非有。

  諸內道宗派中,也有未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的真空義者。如小乘有部論師許粗大法無有,而無分微塵與無分刹那實有,隨理唯識師許識實有,外境非有等,這些分別有無的觀點,在中觀正理衡量下,皆是顛倒執著。不論何種宗派,若許一有一無,如說識有境無,這種說法不是勝義谛,因真正的勝義谛非是分別心意之境,而是聖者根本慧之行境,此中無有任何有無分別戲執,唯是無緣最寂滅的清淨平等光明,內識外境一切法皆已寂滅,不可能存在一有一無的分別戲論。同樣,一有一無的說法也非世俗谛,比如在名言中,外境與內識,極微與粗色等,世人和中觀師都是共許的,因此一有一無的說法于世俗中也不應承認。月稱論師言:“般若經中佛俱遮,彼等對法俱說有。”抉擇勝義時有無俱應遮滅,抉擇世俗時應平等予以承認,故一有一無之說法,無論在勝義還是世俗中均不成立,所以也就不能宣說此法有彼法無的觀點。俄巴活佛于注疏中言:“抉擇二谛時,不能混淆名言量與勝義量,不然無法解釋佛說的甚深經典。”以勝義理論抉擇勝義實相時,應平等地遮除一切,眼等六根色等六塵、世俗勝義、有爲無爲、自性他性等等一切都不應承認,欲達中觀了義境者,當如是遮破一切分別戲論,直趨離戲大空!

  己八、(明無有理由能破離邊):

  問曰:汝等中觀師善于以理破除實有宗,而我等實有師不能破汝等空性宗,現在我等雖然無法答複,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在精進修習各種教法,總有一天有人也會破除汝等觀點,指出空性宗的過失。

  有非有俱非,諸宗皆寂滅,

  于中欲興難,畢竟不能申。

  有、非有、亦有亦非有、非有非非有,諸有邊執之宗皆于中觀宗前寂滅,所以于中觀宗欲興問難,畢竟不能申辯成功。

  企望他宗能難論中觀空性宗的想法,只能是妄想。中觀宗所抉擇的如果不是隨順實相的正理,而是有過失的宗派,那麼他宗以種種理來難論,也就有可能。而事實上,中觀宗所宣說的是實相正理,一切執著有無四邊戲論的宗義,于自宗內悉皆遣除,已抵達了無緣最寂滅之實相,故不再有任何過失,如同金剛山王一般,任何他宗也無望難論摧破此實相正理。俄巴活佛于注疏中,以《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對應破除有、無、二俱及二俱非四邊。色不異空,是指對有邊的破除,色是代指一切所知法,以正理觀察時,可以了知彼等本來無有自性,顯而不異于空性;空不異色,是破除無邊,由此了知空性非是斷滅空,非是異于顯現外有成實的空性存在;色即是空,是指現空雙運,遠離亦有亦無的俱二邊,由此了達現與空非是如搓黑白繩一樣各成別體存在,而是無二雙運;空即是色,是指離戲,斷除二俱非的微細邊執,了知現空雙運也非有實體存在。一切所知法皆包括在四邊之中,因此四邊破除後,于中再無有任何實執戲論,抵達了究竟實相。佛經中言:“一切法空性,即是無有自性義;一切法無相,即是無有相狀義;一切法無緣,即是無有所緣義;一切法自性光明,即是清淨般若波羅密多義。”中觀宗如是抉擇了空無相無願的究竟般若空性,故如同千日之光,任何四邊黑暗皆不可遮障,任何執實宗對中觀宗欲興起論難,也唯是如同欲以手擊虛空一般,畢竟不可得。如此證得中觀深義者,即獲得究竟菩提果,如是可廣利無邊衆生。

  第十六品釋終

  

  甲叁、(末義)分二:一、由何阿阇黎作;二、由何譯師翻譯。

  乙一、(由何阿阇黎作):

  《菩薩瑜伽行四百論頌》是大車宗阿阇黎聖天菩薩作。

  乙二、(由何譯師翻譯):

  此論是迦濕彌羅無比城寶藏寺中,印度堪布蘇馬紮拿和西藏博通顯密的日稱譯師,由印語譯藏,講說聽聞,抉擇完善。

  迦濕彌羅即現在的克什米爾,在此地的無比城寶藏寺中,印度堪布蘇馬紮拿和西藏前譯精通顯密的大譯師日稱,二人共同翻譯了此論,由堪布進行講解,譯師聽聞後將此論由梵文譯藏,在此基礎上,堪布又講一遍,譯師再次聽聞,並依此對初譯稿進行抉擇校對,最終完善。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將後八品由梵文譯漢,大格西法尊譯師將前八品由藏文譯漢,並依藏文對後八品作了修改補充,從而成爲完整的漢文《四百論》譯本。

  龍樹聖天獅吼語,如理宣說佛意趣,

  明理智者誰不敬,邪師群獸則生懼。

  我雖慧劣未能悟,然依聖教理證語,

  義赅言簡釋此論,具緣信衆當生喜。

  芸芸五濁世間衆,沈溺物欲黃粱夢,

  雖入佛門無聞思,盲修瞎煉徒無益。

  終日忙碌庸瑣事,希求神通尋名利,

  誰肯專研精勤修,此論甚深空性義?

  願我生生世世中,恒隨大乘善知識,

  聞思熏修入此道,速得佛果成二利。

  以此善根願諸衆,趨入深妙中觀道,

  斷盡二障圓二資,如海功德一時具。

  

  2000年11月至2001年3月間,于金剛薩埵殿堂爲七百余名漢族僧衆傳講本論,此間集每日所講,于閑暇撰著此疏,願一切吉祥!(于2006年3月4日重校圓滿。)

  

  

《中觀四百論廣釋》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中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