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天享樂,生活自在,認爲修行是苦事。這正是佛在經上講的“富貴學道難”。天人享富貴,勸他學佛很難。阿修羅福報也很大,嫉妒心、嗔恚心很重,也不容易接受佛法。教他修慈悲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他發不出來。惡道衆生太苦了,所謂“貧窮學道難”,勸他學佛,他叁餐飯都吃不飽,那有心情學佛!唯獨人道,就像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說貧,日子可以過得去,所以容易接受佛法,也真正能修學佛法。
佛歎“人身可貴”,所以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世尊也是在人道示現成佛。這說明得人身之殊勝,得人身不容易。“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佛法難聞”,我們也已聞到佛法,這種殊勝的機緣甚難希有。現在世界有四十多億人,試問其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實在不成比例。聞到佛法的人,其中又有多少是聞到正法的?
現在臺灣社會神佛不分,將佛作神,將神作佛之事很多。我聽同修們說,有些人認爲插上令旗都是佛教。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造像,從無插令旗的。也有把乩童都算是佛教,這皆是很大的誤會。所以,聞到正法的人又占幾分之幾?縱然聞到正法,在一生當中修學成就的,只有淨土法門。又有幾個人在一生中真正聞到淨土法門?所以這樣一層層的淘汰,全球四十億人中,恐怕連十萬人都難找到。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這才真正體會到“佛法難聞”的真實義。
此經確實是如來出世所說的第一經,善導大師所講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說彌陀本願。所以,這是如來的正說,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之寶,希有難逢。
我們應當知道,要“深思熟計”。“計”是計畫、比較。就是要認真去想,多想想,多比較比較,然後才決定這一生所修學的法門。我們這一生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一生沒有空過。
決定法門之後,就要“專精行道”。這一句是我們修行成敗的關鍵。無論選擇那一個法門,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是不是專精行道。有同修告訴我,他從小就念觀音菩薩,念到現在已念成習慣;教他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句,不知不覺就變成觀音菩薩,這要不要改?我教他不要改,“觀音菩薩”一直念下去就好。但是若能念《無量壽經》,念觀音菩薩,回向求生淨土就大圓滿了。甚至于一生中修學其他大乘經典,念得很熟了,也不要改。有人把《金剛經》念得很熟,有人《普門品》念得很熟,《地藏經》念得很熟,都不要改,一直念下去,要“專精行道”。若要求生淨土,怎麼辦?回向求生淨土就行。念《金剛經》、念《地藏經》,念完之後,“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心行相應就行。這樣求生淨土,到臨命終時還是阿彌陀佛來接引。
在本經我們都曾經讀過,“叁輩往生”裏,上輩、中輩、下輩都是專修淨土法門的,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末後一段經文,是專門講“讀誦大乘”回向往生的。這些不是專修淨土,修學其他法門,回向求生淨土,也都能往生。由此可見淨土法門真實廣大!阿彌陀佛真是慈悲到極處,並沒有說,你念我,我來接引你;你不念我,我就不接引你。那阿彌陀佛的心量就太小,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須知阿彌陀佛接引的對象是心地清淨的人,“心淨則土淨”。念《地藏經》念到心清淨,便歡迎你去,只要你肯去,就接引你往生。念《金剛經》念到心清淨,也一樣接引你往生,這才知道彌陀淨土廣大無邊。
所以要“專精行道”,要專不能雜。同時修兩個法門、叁個法門,心思就亂,不能專精。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標准都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們修地藏法門,念《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樣回向才能往生。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也要念到這種功夫。如果達不到這種功夫,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還是不能往生。由此可知,往生的標准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
“專精行道”很重要,特別講“行道”這兩個字。剛才跟大家講的是“專精”。什麼是“行道”?“行”是日常生活。現在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把學佛跟生活看作兩樁事。這樣縱然能做到專精,但沒有行道。能不能往生?靠不住。因爲臨命終時如果有一些來找麻煩的,心一亂就生障礙;沒有把功夫在日常生活裏鍛煉。所以,佛在經論裏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中、工作中、處世待人接物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一心不亂。我對人一心不亂,對事一心不亂,對物也一心不亂,就是修持的功夫。所以,修行跟生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不可以分開的。生活就是念佛,就是修行。處世、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就是修行。這樣就行!要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實做到。
我教同修們讀經,首先把經念熟。讀經這個階段最長不過五年,叁年到五年的時間是學佛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讀經有兩個目標:第一、是以讀誦的方法成就叁學,把妄想伏住。初學的人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妄想自然不起現行。所以,用這個方法修習“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二、是熟記經文。全部經文都能記住,不必刻意思索,于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就能提起觀照作用。有了這個條件才能進入真修,要把經典裏的道理、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佛在經上是怎樣教我的,我應該怎樣去做。若經文很熟,自然就想得起來;若不熟,臨時去查經本,這樣修行就很苦,就不容易。所以,經文一定要很熟。
第二個階段應當一心專念佛號,經典一天念一遍就夠了。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樣不一樣?依照經典的標准改過自新。這是“行道”,這是真正做修正錯誤行爲的功夫,非常重要!一定要認真,要努力去做。
“年壽旋盡,無可奈何”。人世壽命短促,古人惜寸陰,世出世法的成就,都要靠年輕。年輕人有精神、有體力,好修行。不可以爲年輕有爲,與人共爭不急之務,那就錯了。等到退休老的時候再想到修行,爲時已晚,真正後悔莫及。
我們看古時候的高僧大德,《高僧傳》及《居士傳》,修行開悟證果的,差不多都在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後修行證果的不是沒有,已經很少。大概修學成就的年齡約在叁十到四十歲,少數利根的也有二十幾歲就得道,那是根性大利。如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忍和尚會下大澈大悟,明心見性。六祖會下也有幾位年輕的,二十幾歲就開悟,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在叁十到四十歲這樣的年齡真正覺悟。所以,年老修行艱難,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世間事得過且過,皆非緊要!應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壽命短促,一定要曉得什麼事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真正覺悟的人皆知無過于求生淨土,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諸位要冷靜想一想,沒有比這件事更大了。當“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時,後悔已遲,無濟于事。因此,修行的機會要認清,要能掌握住。機會失掉再想得到就不容易,非常困難。所以,古今中外真正英雄豪傑,有大智慧的人,沒有別的長處,就是能掌握機緣。凡是能掌握機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惑道者衆。悟道者少。
這兩句是總說。下文教我們認真思考。六道的真相是苦多樂少,苦長樂短。迷惑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太少。二語足見悲憫有情,深慈厚澤。
各懷殺毒。
六道衆生因迷惑而各懷損人利己之心,因貪欲、嗔恚、愚癡、嫉妒,而造作殺盜淫妄等極重罪業。冷靜觀之,此世實爲一大殺場。
惡氣冥冥。
“惡氣”指邪惡之氣,若嚴重時,往往就在社會大衆生活習俗中顯著可見。佛法所謂身光,世法所說的氣,新名詞謂之磁場。實則一切人物自體都有氣,都有光,皆有磁場,心地誠淨的人,往往觀見則知人事之興衰,國土之治亂安危。就事而論,各人氣色不同、各地區的氣色也不同。然則今日世界惡氣冥冥,佛預知之矣。
爲妄興事。
“妄”是妄想,指叁毒煩惱;“興事”是造作。天天打妄想,造作罪業。
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五句是說明愚迷造作惡業的下場、果報。他所想的、所做的,與天地都違背。什麼是天地?佛在講解叁界的時候告訴我們,色界天人除了修四禅八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由此可知,佛經裏所講的“天地”就是“十善”,“四無量心”就是天心,這是天人之德。如果從經典的意義來說,天地之德就是“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裏講的孝,孝心、孝行,其事理之深廣包含了虛空法界。
“叁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當知世出世間大聖皆將孝敬置于第一位。違背十善,違背慈悲喜舍,就是“恣意罪極”。這種人無所忌憚,爲所欲爲,以此作惡因緣,天地鬼神確實能“頓奪其壽”。他造的罪業重,造惡到極處,本來壽命很長的,現在變成短命,或致意外的災難,這是鬼神奪他的壽命。
一般人的善惡造作都不太大,沒什麼大善,也沒什麼大惡,都是些小善小惡。每天雖然都有一些加減乘除,但是還不離譜,距離他報得的壽命,相差幅度不太大,這樣命運就能算定。如果造大善大惡,加減乘除太大了,遠遠脫離他的果報,這就算不准了。短命變得長壽的,是做了大陰功,積有大陰德。“陰德”就是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報得深,也報得大。做了些好事,大家都知道,立即得到表揚,個個稱贊、誇獎,現世報掉,福德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爲善,不要人知道。造惡則希望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因爲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哼你一聲,就把所有的罪業都報掉了。所以,希望罪惡表揚出來都報掉;而善行需要積起來,積功累德。做錯、做壞事情,有壞念頭,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千萬不可顛倒,自己做的好事處處表揚;壞事隱瞞著不讓人知道,將來果報都在叁途。
“下入惡道,無有出期”,這是講墮落叁惡道很容易,出來則非常困難。
若曹當熟思計。
這是佛勸勉我們的話。“若曹”就是你們大家。此是漢朝時候的術語,當時稱大家就叫“若曹”。你們大家應當熟思、熟計,就是認真的多思考,多比較比較。善惡的果報,要多作比較,然後才有所選擇,才真正會覺悟。
遠離衆惡。
“衆惡”歸納起來就是十惡業。十惡一定要遠離。十惡:身之殺、盜、淫;口之妄語、兩舌(挑撥是非)、绮語(花言巧語)、惡口(說話很粗魯很難聽);意之貪、嗔、癡。乃至一切損人自利之心行,一切惡業,感招惡果。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教我們要“遠離衆惡”。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不造十惡就是十善。不殺、不盜、不淫—身叁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口四善;不貪、不嗔、不癡—意叁善。凡是令衆生得善利之心行皆是善業,佛教我們要認真去修。尤其誘導一切衆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不退成佛,乃世出世間第一無上無比之大善,大智大德者必定認真修取。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人所貪圖的,所競爭的就是“愛欲榮華”。能不能得到?決定得不到。所得到的不止是昙花一現,轉眼成空,了不可得。如果我們頭腦清楚一點、冷靜一點,看看這個世間,看看這些熟悉的人,這一生幾十年當中的苦樂興衰,看清楚了,就明了確實是不能常保。
真正有智慧的人,自己的生活,物質的享受,水平愈低愈好,少造業。不跟人比賽,心安理得,這一生過得很平安、很自在。現在是亂世,亂世當中,平安就是福,是真正的福報。要曉得,“皆當別離”,只差別離的早晚。“無可樂者”,得到的時候,好像是樂,離別的時候苦就來了。不得,則無樂,也無苦,苦樂都沒有,才是真正幸福清心自在的正受。這個事實真相要看清楚。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佛在此認真的勸勉我們,應當要勤奮、要精進求生西方淨土。“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永遠真正得到安穩,真正得到快樂。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兩句是贊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衆們,若非“智慧明達”,則不能選擇念佛求生淨土。“明”是明了;“達”是通達無礙。這個“智慧”不是小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通達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性相因果,無有一事不通達,無有一事不明了。具足這樣的智慧決定選擇淨土。“功德殊勝”指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活之種種果報,殊勝無比!這是佛贊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利益。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是提出警戒,教導我們,不要隨著現前的妄想心,貪圖五欲六塵虛妄的享受。把佛講的許多經、教誡,舍棄了,不能認真修學,那就落在別人後面。雖然這一生中也種下了善根,但這一生不能往生。將來多生多劫之後,再遇到此緣,還能繼續不斷的努力。縱然在那個時候往生,跟現前我們的同修往生比,卻是落後太多了。別人早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大菩薩,已經到他方世界去作佛,而我依舊輪回六道,豈非在人後也。佛在此極力勉勵我們,往生要把握機緣,這一生就要成就,決定不落在別人的後面。
人家能去,我們爲什麼不能去?人家能“專精行道”。我們爲什麼落在人後?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專精行道”這一句。我們要記住,不要辜負世尊跟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期望,一定要認真努力,決志求生淨土。
《無量壽經講記 勸谕策進 第叁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