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心得開明 第叁四

  心得開明第叁四

  這一品是彌勒菩薩代表我們接受世尊的開示,也是他提出的聽經心得。經上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的狀況。如果不是佛爲我們說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迷惑顛倒,很難覺察這些事實真相。彌勒聽了,心開意解。

  “明”是明白、明了。我們自己想想,能不能像彌勒菩薩一樣的真明了,真能改過自新,依教奉行?

  第一段是佛教我們離苦的方法,要能體會佛陀慈悲教誨的深義。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爲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爲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複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從彌勒菩薩這一段感受裏,我們就很明白看出佛的教誡,範圍非常廣大。叁學是戒學、定學、慧學。接受佛的教誡,都可以包括在戒學之中。“戒”不定指狹義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不局限于律儀戒,而是世尊所有一切教誨都是“教戒”。這是我們要明了,要遵守的。尤其後世的祖師們常常勉勵我們“持戒念佛”,警惕我們“嚴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誡,我們都應當嚴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義。這個範圍就大,不限于這幾條律儀戒。

  “甚深甚善”。“深”是指理;“善”指方法。理非常之深,方法很善巧。特別是念佛法門,要想這一句佛號念得得力,真實可靠,《觀經》上講的叁種淨業是佛法真實的基礎。無論修學那一宗派、那一法門,都要從這個基礎上建立,這樣修學才得力,才靠得住。

  淨宗學會成立之後,在行門方面我提出五個科目:第一、“叁福”。“叁福”細說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地藏經》就是詳細說明“叁福”。這是真實的地基,修行的基礎。第二、“六和”。六和敬非常重要,由這個基礎才談得上叁學、六度。第叁、“叁學”,是大小乘人共修的。第四、“六度”,是菩薩主修的。第五、“十大願王”,是西方極樂世界諸菩薩共修的。

  今年過年,我深深有感,同修們念佛是念得不錯,但造業而未能消業障,因此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就想到日本東照宮的叁只猴子,如果真正能向這叁只猴子學習,我們的功夫一定得力。凡是與自己無關的事,少看、少聽、也不要說。這個方法非常善,容易記,也容易做,于是我將這叁只猴子的圖像印了二萬張,贈送大衆做個警惕。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這句所含的境界非常深廣。不但佛以《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六道衆生,聲聞、緣覺、諸佛菩薩,也都在這個法門的教導之內。也許諸位會懷疑,菩薩可以包括,怎麼可以包括諸佛?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所說“諸佛”,指圓教初住菩薩至等覺菩薩,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作諸佛。何以故?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即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天臺大師說“六即佛”裏的“分證佛”。他說“諸佛”是指這些。如果以天臺教義而言,有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除圓教佛之外,其他諸佛見性皆不圓滿,還是要接受釋迦牟尼佛《無量壽經》的教導。所以,“皆蒙慈恩,解脫憂苦”包括的範圍非常深廣,廣到盡虛空遍法界,可見念佛法門真正不可思議。

  “佛爲法王”,這是彌勒菩薩尊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尊超群聖”。“聖”是指十地菩薩。通常我們講叁賢、十聖,“叁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稱爲“十聖”;加上等覺就是十一地,稱爲“大聖”。佛是超過十地、等覺菩薩。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圓滿的,六根的能力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大至虛空法界,小至極微塵,沒有一樣他見不到、聽不到的,沒有他能力達不到的。

  在此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我們不能不知道。佛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智慧德能,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衆生個個也都具有如此殊勝圓滿的智慧德能。佛的這些德能現前,都起作用。衆生雖然有這些能力,但不起作用;因爲有障礙。佛在經上常講“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有時又講“叁障”。叁障不比二障多,因爲叁障皆從“煩惱障”開出,惑障(迷惑)、業障(造業)、報障(受果報)。惑、業、報,都屬于煩惱障,我們常念回向偈“願消叁障諸煩惱”。所以,二障比叁障範圍廣;叁障不包含“所知障”。

  假如把障礙消除,我們的能力就恢複。二障之消除,要先斷煩惱,再破所知,不能把順序顛倒。就像穿衣服一樣,一定先穿裏面再穿外面;脫衣服,一定先脫外面後脫裏面的,是同樣的道理。它有順序、有次第,因此佛在“四弘誓願”裏教我們先斷煩惱,後學法門,也是破二障而已。二障從那裏來?佛告訴我們,是從妄想、執著而來。《華嚴經》上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就是所知障,執著就成煩惱障。我們若能破除二障,自性的智慧功德自然就現前。不必求,只要破障就好。這是這兩句經文所含的深義。

  唯有佛的能力完全恢複,他才能作“一切天人之師”,才有能力教導九法界衆生。“一切天人”包括叁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我們稱這些人爲“第一義天”,是天人中最高、最殊勝的。所以,此處的“天人”不僅是六道裏的天道與人道,範圍很廣大。此段是贊歎,贊佛也是贊歎一切衆生自己的性德。

  “今得值佛”。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事。得人身難,失人身容易,因此佛教我們要珍惜人身。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覺悟,所以人身可貴,即貴在容易覺悟。這是第一個“難”,我們已經得到了。第二、佛法難聞。“今得值佛”,這是遇到佛!聞法難,這道難關也破了。佛法難聞今已聞,這是多麼難得、多麼幸運。佛法中第一殊勝的淨土法門,也幸運的聞到了,並且認真修學,深信必能在一生中成就。修學其他大乘法門,如果這一生中不能把見思煩惱斷盡,我們的修學就不能算成就,來世還是六道輪回;只不過修得好,到叁善道享福。福報享多,人就迷惑,就造業。所以,福享完了,所造罪業的惡報就現前,又要墮惡道。這是佛經上講的“叁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叁世墮落。福享盡就墮落,很冤枉!

  在所有法門中,唯獨阿彌陀佛這個法門能教人一生成就。這個法門非常殊勝,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修學。這是佛法中最難聞到的。在臺灣的同修也許不覺得,淨宗法門那一個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個個都會念。在臺灣,到處電線杆、牆壁上都貼有“阿彌陀佛”,誰不知道有阿彌陀佛!這個知道是眼睛知道、耳朵知道、嘴巴知道,但是心裏糊塗,心裏不知道。所以,雖然會念,念得不得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沒有把念佛看成我們這一生中第一樁大事,這就當面錯過了。

  彌勒菩薩說“複聞無量壽聲”,這是第叁重難。這個“聞”是真正覺悟,悟知唯獨念佛往生法門保證一生圓滿成佛,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我常說,知道名號的人很多;但此一句名號的真實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蓮居老居士講,“萬億人中一二知”,“知”就是知道名號功德,知道這一部《無量壽經》的功德太少了。這叁大難,彌勒菩薩跟與會的大衆們都突破了。

  “靡不歡喜,心得開明”是無限的歡喜。“開”是指從前的心是閉塞的,現在茅塞頓開,這多快樂!“明”是心地的汙染,今天都洗刷幹淨,心地真正光明了。彌勒菩薩這幾句話,代表當時與會的大衆,聽釋迦牟尼佛從開經一直講至此處的心得,也是當時這些聽經大衆們的感受。我們也應當反省,有沒有這個感受,有沒有這個受用。

  佛告彌勒。

  彌勒菩薩將他的心得報告出來之後,佛對他加以贊歎。贊歎裏,又有很殷勤的教誨。

  敬于佛者。是爲大善。

  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什麼善最大、最真實?“敬佛”。我們敬不敬佛?我們是表面形式上敬佛,實際上,決沒有把佛放在心上。如果真把佛放在心上,就差不多快成佛了。因爲“心是佛,佛是心”,那有不成佛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導我們的是什麼?說穿了就兩個字而已,一是“孝”,一是“敬”。能孝親,能尊師,佛法就圓滿。孝敬誠于中,自然形于外。我們心裏有一個妄念就不敬。佛教我們修清淨心,心裏還有妄念,就是不敬。不敬佛就不孝。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都是孝敬。我們處世、待人、接物,不遵守佛的教訓去做,就是大不敬。佛教我們養心、養身,要清淨,處世、待人、接物,要慈悲,我們做到了幾分?

  從這裏看,才懂得這兩句話真正的意義,才知道“敬于佛”是真正的大善。敬于佛的人,對佛的每句話都有深刻的體會,會認真做到。對于理事真正覺悟,才曉得真正要做到“孝敬”。凡夫很難!大乘經上所講的“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的“孝敬”才真實。

  六道凡夫能死心塌地,二六時中念念不忘這句名號,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講的“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教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八個字就是老實念佛的注解。什麼是“老實”?能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老實。一天到晚心裏除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決沒有一個妄念,這是“敬于佛者”。還打妄想,那裏有敬意!“敬佛”決定是依教奉行。

  我常常勸勉同修,一個人在世間,學業、道業成敗的關鍵在老師。能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識,真正好老師,成功機會就很大。若遇不到一位真正善知識,這一生要想成就,就太難了。什麼人是真正善知識?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此人即是自己的真正善知識。因爲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講的話,自己才能完全接受,完全照做,這就是成功的道理。若非心目中最仰慕的人,他的學問、道德再高,即使古佛再來也度不了。這就是佛門常講的“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諸位要想親近一位善知識,不要只看善知識的名氣。知名度很高,那沒有用…

《無量壽經講記 心得開明 第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