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教你們讀經,有兩個目標:第一、把妄想執著念掉。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就不打妄想。第二、把佛的教訓記住。念熟,都記住了,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就會想到,我的念頭、言語、作法,有沒有違背佛的教訓,這就是教下的觀行功夫;經要是不熟,就沒有觀行的能力。所以,經一定要熟,老師的教訓一定要記在心頭。我們讀經是這兩個目標。讀熟之後要修行,就是要把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依經中說的標准修正我們的思想、觀念、言語、行爲,這是修“淨業”,這才是修“西方淨土”。修西方淨土不是念念阿彌陀佛、念念《無量壽經》就行,心裏還是肮髒汙穢,一塌糊塗,那是不行的。
怎麼修行,自己一定要知道,到自己有能力自度,至少下下品往生有真正的把握,也可以犧牲更高的品位,去幫助別人。所以,幫助別人得自己修持有一個底限,就是決定可以下下品往生。如果幫助別人,自己將來不能往生,豈不是冤枉?這就鑄成大錯。
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堅勇自己求生淨土,這個要緊。供養恒沙聖,當知依諸佛菩薩教誨一心念佛供養,自己修清淨心,自己得度要緊。如果以大千七寶“供養恒沙聖”,但是修福,還搞輪回,出不了叁界。由此可知,自己沒有真正得度,沒有真正把握往生,就不能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時間用來度化衆生。
智者大師是天臺宗的祖師,一生都在教化衆生,往生的時候,學生問他,您老人家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他告訴學生,自己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等于凡聖同居土的中輩往生,品位不高。他自己說:如果我不領衆(就是不管事情,不作當家住持,不去教化衆生),自己修行,品位可以修得很高。因爲領衆要管瑣碎的事,把自己修行的時間占去,精神體力也就消耗在這些事務上,耽誤了自己的修持。雖然耽誤,他還能五品位往生,這就是他有自度的底限,才敢放心大膽舍己爲人,犧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衆。這是菩薩發心。
決不是自己毫無把握,只想學菩薩教化衆生。佛在一切經論裏沒有這樣教導我們的;佛要是如此教我們,那真是對不起我們。佛說的話,句句是真實語。自己決定有往生的把握,然後才能“轉相拯濟”。
“轉”是輾轉;“相”是互相。幫助一切大衆,把佛法介紹給大衆,把淨宗介紹給根熟的衆生。根沒有熟的,介紹給他,他不能接受;可以介紹一般大乘佛法給他。一定要介紹給根熟的衆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這兩句是教我們“轉相拯濟”的心態。怎麼樣用心,用什麼態度接觸廣大的群衆?要守住這兩個原則。
“至心”是真心。“求願”是求自度度他的願能兌現,不是空願。弘願,具體的說就是“四弘誓願”,要能真正做到。
第一、“衆生無邊誓願度”。以真誠清淨心、平等慈悲心接觸廣大的衆生,沒有分別執著。觀察衆生的根性,觀察衆生的生活環境,爲他們介紹修學的法門。
第二、“煩惱無盡誓願斷”。要認真斷煩惱,就是此地講的“宜自決斷,洗除心垢”,令成法器。
第叁、“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斷了以後才廣學法門。廣學法門不是爲自己,是爲了度衆生。因爲衆生根性不同,說法一定要契機、契理;學習法門不多,就不能廣度衆生。一個法門只能度一類的衆生,不契這一類機的,就度不了他。所以,爲度衆生必須廣學多聞。
第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果不成佛,度衆生就不圓滿,只能度比自己程度低的。程度相等的,就度不了他;比自己程度高的,更度不了。成了佛,連菩薩中最高的等覺菩薩也是佛度化的對象,度衆生之願才圓滿。爲什麼要成佛?因爲要圓滿度生的弘願,爲此事而成佛,這是一個健全度生的心願。
在行爲上要“積累善本”,積功累德,斷惡修善。“善本”就是淨業叁福。佛說,淨業叁福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諸佛怎麼成佛的?就是修“淨業叁福”成佛的。
我講《地藏經》就是講淨業叁福。除《地藏經》之外,這一部《大藏經》中,那一部經典裏不是講“淨業叁福”,那一部經論能出“淨業叁福”的範圍?一部也找不到。“淨業叁福”是善本!在本宗法門裏,“淨業叁福”是根本的根本。淨宗的“善本”是什麼?即是一句名號。“積累善本”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觀經》叁福圓攝其中,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黃念祖老居士在北京閉關,一天念十幾萬聲佛號,這是積累善本。要把心裏的阿彌陀佛累積得愈多愈好。一天念十幾萬聲阿彌陀佛,還有時間打妄想嗎?妄想沒有了。不念佛的時候,我看他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念佛,熟透了。老人家示現給我們看,什麼是念佛?那個樣子才是念佛人,他在此末法時期爲我們作榜樣。
這幾句經文,佛把修行的根本、原則都說出來。末後更是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
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
“一世”是一生。縱然活得長命,活到一百多歲,百年時間也是一彈指,並不長,時間很短。我們人間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如果在彌勒菩薩的兜率天,看我們人間一百年,相當于他們的四分之一天,即六個小時,真的是“須臾間耳”。這是教我們不要怕辛苦,更深的意思是勸勉我們應知愛惜寶貴的光陰,不要空過了。什麼是空過?心裏打妄想就是空過。爲什麼不念佛?爲什麼打妄想?念佛就是“言行忠信,表裏相應”;念佛就是真正孝親,真正尊敬老師。這是特別提醒我們須知愛惜光陰。
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這一世的勤苦是有代價的、有果報的,果報實在太殊勝了。修學的時間很短,才不過一世,所得到的果報,菩薩都不敢相信。爲什麼不肯努力?說穿了,就是對事實真相沒搞清楚。雖然發心學佛,甚至出家受戒,對于這樁事仍然半信半疑。要是真正搞清楚、真正相信,沒有私毫疑惑,必定是精進努力,什麼力量都攔不住。爲什麼攔不住?往後的利益太大、太殊勝。這一世的努力,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快樂無極”。前面所講的種種苦,在極樂世界不但沒有這回事,連名字都聽不到。
“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就是永遠脫離六道輪回。將來再到六道,是菩薩乘願而來,來作客的,不是來受苦的,是來度化衆生,教化衆生的;不是業報,是願力來的,來去自在。不像我們現在是業力受身,不想來也不行,自己作不了主;不想來也得來,不想走也得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過阿彌陀佛,就得大自在。
有很多人對于娑婆世界非常懷念,知道淨土法門好,還不想去,因爲家親眷屬恩愛深重,念念不忘。這是迷惑顛倒,放不下,舍不得。到臨命終時,經上講得清清楚楚,一口氣不來,六道輪回,改頭換面,彼此見面不相識。這才曉得,恩愛不是真實的,沒有辦法保得住。唯獨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不論墮到那一道,都看得到,都聽得到,現前的生活狀況都完全知道。所以,要是真正愛戀自己的家親眷屬,只有一個方法,趕快到極樂世界去。先到那裏去觀察這些家親眷屬們,看到他們回心轉意能接受佛法時,就能來度他,帶他到極樂世界,自己有這種能力。
有很多人問,這種能力,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修多久才能有,總是怕修時太久,來不及幫助親人。事實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一面,打個招呼,這種能力就得到。這都是經上說的,不是我在這裏胡造謠言。跟阿彌陀佛見一面,說你發的四弘誓願,要度一切衆生,彌陀本願威神就能加持你。你縱然回到六道,也不會迷惑顛倒。這是真實的利益,無比殊勝的利益。
今天這個世界,實在是悲慘世界,悲慘到極處。今天在佛門裏,還能看到同修進到佛堂都有一顆很善良的心,見到佛菩薩、見到法師還知道頂禮恭敬,社會上其他地方見不到了。古德講,“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兩分恭敬得兩分利益”。今天得利益的唯獨佛門,佛門以外想得真實利益,已不可能了。這非常可怕!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就決定還搞六道生死輪回,想脫離可不容易。真正理解、真正明了,心裏才真正堅定。清淨心、決定心,這一生就只有一個目標,求生極樂世界。
自己有把握往生之後,全心全力把念佛法門普遍介紹給大衆,這是“上報佛恩,下濟叁苦”。除此之外,我們沒有方法報佛恩。只有把這個法門普遍宣揚、介紹,只有這個方法能報佛恩于萬一。
“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一句是說明極樂世界壽命長久,福報極大,得大自在,一切隨心所欲。
宜各精進。
明了娑婆、極樂兩個世界的事實真相之後,應該要“精進”,努力依教修行。
求心所願。
我們的心願就是求生西方淨土,並且把念佛法門盡心盡力普遍的宣揚,推介給一切衆生。這是我們現前的心願。
無得疑悔。自爲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于五百歲受諸厄也。
此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菩薩都由念佛法門圓成佛道。懷疑就錯,這一生失掉作佛的機會,所以說“無得疑悔”,決定不要疑惑。有些疑惑的人也念佛。爲什麼念佛?聽人說得這麼好,我就念;萬一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不是撿到便宜了嗎!這種心態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念到心地清淨,也能往生。
但是往生帶有這個不健全的心態,就會生到邊地。什麼是邊地?邊地裏一切享受跟天人一樣,也是快樂無比,只是五百年中見不到阿彌陀佛,不能聽經、不能聞法,這是苦處。但是五百年之後,自己後悔,疑惑斷了;一斷惑,立刻就見佛、聞法。只不過五百年不見佛、不聞法,他的障礙還是有限度,還是值得去。這是第一種“疑悔”。
第二種是疑悔自己造的罪業太重,恐怕不能往生。可是念佛還是很精進,試試看,也許能往生,不能往生亦無可奈何。有這兩種疑悔,只要認真念佛,努力念佛,念到身心清淨,都能往生。如果完全沒有疑惑,決定不生邊地,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佛。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彌勒是我們這群聽衆的代表。彌勒所說的這幾句話是不是我們心裏的話;我們是不是真的接受佛陀明白的教誨?真的懂得、明白了,從今以後“專精修學,如教奉行”。“專精修學”,就是我教大家讀誦《無量壽經》,至少在叁年念滿叁千遍。念熟之後,把經典裏的教訓完全在生活中做到,是“如教奉行”。“不敢有疑”,真正斷疑生信,諸位就有福了。現在我們在此地聚會,將來在西方極樂世界也一塊兒聚會。
《無量壽經講記 心得開明 第叁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