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教你们读经,有两个目标:第一、把妄想执著念掉。不念经就打妄想;念经就不打妄想。第二、把佛的教训记住。念熟,都记住了,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就会想到,我的念头、言语、作法,有没有违背佛的教训,这就是教下的观行功夫;经要是不熟,就没有观行的能力。所以,经一定要熟,老师的教训一定要记在心头。我们读经是这两个目标。读熟之后要修行,就是要把教训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依经中说的标准修正我们的思想、观念、言语、行为,这是修“净业”,这才是修“西方净土”。修西方净土不是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无量寿经》就行,心里还是肮脏污秽,一塌糊涂,那是不行的。
怎么修行,自己一定要知道,到自己有能力自度,至少下下品往生有真正的把握,也可以牺牲更高的品位,去帮助别人。所以,帮助别人得自己修持有一个底限,就是决定可以下下品往生。如果帮助别人,自己将来不能往生,岂不是冤枉?这就铸成大错。
经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坚勇自己求生净土,这个要紧。供养恒沙圣,当知依诸佛菩萨教诲一心念佛供养,自己修清净心,自己得度要紧。如果以大千七宝“供养恒沙圣”,但是修福,还搞轮回,出不了三界。由此可知,自己没有真正得度,没有真正把握往生,就不能把全部的精神、全部的时间用来度化众生。
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一生都在教化众生,往生的时候,学生问他,您老人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品位?他告诉学生,自己是五品位往生。五品位往生是生凡圣同居土,等于凡圣同居土的中辈往生,品位不高。他自己说:如果我不领众(就是不管事情,不作当家住持,不去教化众生),自己修行,品位可以修得很高。因为领众要管琐碎的事,把自己修行的时间占去,精神体力也就消耗在这些事务上,耽误了自己的修持。虽然耽误,他还能五品位往生,这就是他有自度的底限,才敢放心大胆舍己为人,牺牲自己的品位,成就大众。这是菩萨发心。
决不是自己毫无把握,只想学菩萨教化众生。佛在一切经论里没有这样教导我们的;佛要是如此教我们,那真是对不起我们。佛说的话,句句是真实语。自己决定有往生的把握,然后才能“转相拯济”。
“转”是辗转;“相”是互相。帮助一切大众,把佛法介绍给大众,把净宗介绍给根熟的众生。根没有熟的,介绍给他,他不能接受;可以介绍一般大乘佛法给他。一定要介绍给根熟的众生。“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这两句是教我们“转相拯济”的心态。怎么样用心,用什么态度接触广大的群众?要守住这两个原则。
“至心”是真心。“求愿”是求自度度他的愿能兑现,不是空愿。弘愿,具体的说就是“四弘誓愿”,要能真正做到。
第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以真诚清净心、平等慈悲心接触广大的众生,没有分别执著。观察众生的根性,观察众生的生活环境,为他们介绍修学的法门。
第二、“烦恼无尽誓愿断”。要认真断烦恼,就是此地讲的“宜自决断,洗除心垢”,令成法器。
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断了以后才广学法门。广学法门不是为自己,是为了度众生。因为众生根性不同,说法一定要契机、契理;学习法门不多,就不能广度众生。一个法门只能度一类的众生,不契这一类机的,就度不了他。所以,为度众生必须广学多闻。
第四、“佛道无上誓愿成”。如果不成佛,度众生就不圆满,只能度比自己程度低的。程度相等的,就度不了他;比自己程度高的,更度不了。成了佛,连菩萨中最高的等觉菩萨也是佛度化的对象,度众生之愿才圆满。为什么要成佛?因为要圆满度生的弘愿,为此事而成佛,这是一个健全度生的心愿。
在行为上要“积累善本”,积功累德,断恶修善。“善本”就是净业三福。佛说,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怎么成佛的?就是修“净业三福”成佛的。
我讲《地藏经》就是讲净业三福。除《地藏经》之外,这一部《大藏经》中,那一部经典里不是讲“净业三福”,那一部经论能出“净业三福”的范围?一部也找不到。“净业三福”是善本!在本宗法门里,“净业三福”是根本的根本。净宗的“善本”是什么?即是一句名号。“积累善本”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观经》三福圆摄其中,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黄念祖老居士在北京闭关,一天念十几万声佛号,这是积累善本。要把心里的阿弥陀佛累积得愈多愈好。一天念十几万声阿弥陀佛,还有时间打妄想吗?妄想没有了。不念佛的时候,我看他晚上睡觉作梦还是念佛,熟透了。老人家示现给我们看,什么是念佛?那个样子才是念佛人,他在此末法时期为我们作榜样。
这几句经文,佛把修行的根本、原则都说出来。末后更是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
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耳。
“一世”是一生。纵然活得长命,活到一百多岁,百年时间也是一弹指,并不长,时间很短。我们人间一百年是忉利天的一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如果在弥勒菩萨的兜率天,看我们人间一百年,相当于他们的四分之一天,即六个小时,真的是“须臾间耳”。这是教我们不要怕辛苦,更深的意思是劝勉我们应知爱惜宝贵的光阴,不要空过了。什么是空过?心里打妄想就是空过。为什么不念佛?为什么打妄想?念佛就是“言行忠信,表里相应”;念佛就是真正孝亲,真正尊敬老师。这是特别提醒我们须知爱惜光阴。
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
这一世的勤苦是有代价的、有果报的,果报实在太殊胜了。修学的时间很短,才不过一世,所得到的果报,菩萨都不敢相信。为什么不肯努力?说穿了,就是对事实真相没搞清楚。虽然发心学佛,甚至出家受戒,对于这桩事仍然半信半疑。要是真正搞清楚、真正相信,没有私毫疑惑,必定是精进努力,什么力量都拦不住。为什么拦不住?往后的利益太大、太殊胜。这一世的努力,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快乐无极”。前面所讲的种种苦,在极乐世界不但没有这回事,连名字都听不到。
“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就是永远脱离六道轮回。将来再到六道,是菩萨乘愿而来,来作客的,不是来受苦的,是来度化众生,教化众生的;不是业报,是愿力来的,来去自在。不像我们现在是业力受身,不想来也不行,自己作不了主;不想来也得来,不想走也得走。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见过阿弥陀佛,就得大自在。
有很多人对于娑婆世界非常怀念,知道净土法门好,还不想去,因为家亲眷属恩爱深重,念念不忘。这是迷惑颠倒,放不下,舍不得。到临命终时,经上讲得清清楚楚,一口气不来,六道轮回,改头换面,彼此见面不相识。这才晓得,恩爱不是真实的,没有办法保得住。唯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不论堕到那一道,都看得到,都听得到,现前的生活状况都完全知道。所以,要是真正爱恋自己的家亲眷属,只有一个方法,赶快到极乐世界去。先到那里去观察这些家亲眷属们,看到他们回心转意能接受佛法时,就能来度他,带他到极乐世界,自己有这种能力。
有很多人问,这种能力,到西方极乐世界要修多久才能有,总是怕修时太久,来不及帮助亲人。事实上,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见一面,打个招呼,这种能力就得到。这都是经上说的,不是我在这里胡造谣言。跟阿弥陀佛见一面,说你发的四弘誓愿,要度一切众生,弥陀本愿威神就能加持你。你纵然回到六道,也不会迷惑颠倒。这是真实的利益,无比殊胜的利益。
今天这个世界,实在是悲惨世界,悲惨到极处。今天在佛门里,还能看到同修进到佛堂都有一颗很善良的心,见到佛菩萨、见到法师还知道顶礼恭敬,社会上其他地方见不到了。古德讲,“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两分恭敬得两分利益”。今天得利益的唯独佛门,佛门以外想得真实利益,已不可能了。这非常可怕!这一生如果不能往生,就决定还搞六道生死轮回,想脱离可不容易。真正理解、真正明了,心里才真正坚定。清净心、决定心,这一生就只有一个目标,求生极乐世界。
自己有把握往生之后,全心全力把念佛法门普遍介绍给大众,这是“上报佛恩,下济三苦”。除此之外,我们没有方法报佛恩。只有把这个法门普遍宣扬、介绍,只有这个方法能报佛恩于万一。
“寿千万劫,自在随意”,这一句是说明极乐世界寿命长久,福报极大,得大自在,一切随心所欲。
宜各精进。
明了娑婆、极乐两个世界的事实真相之后,应该要“精进”,努力依教修行。
求心所愿。
我们的心愿就是求生西方净土,并且把念佛法门尽心尽力普遍的宣扬,推介给一切众生。这是我们现前的心愿。
无得疑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城中。于五百岁受诸厄也。
此经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一切菩萨都由念佛法门圆成佛道。怀疑就错,这一生失掉作佛的机会,所以说“无得疑悔”,决定不要疑惑。有些疑惑的人也念佛。为什么念佛?听人说得这么好,我就念;万一不能往生就算了,能往生不是捡到便宜了吗!这种心态念佛能不能往生?果然念到心地清净,也能往生。
但是往生带有这个不健全的心态,就会生到边地。什么是边地?边地里一切享受跟天人一样,也是快乐无比,只是五百年中见不到阿弥陀佛,不能听经、不能闻法,这是苦处。但是五百年之后,自己后悔,疑惑断了;一断惑,立刻就见佛、闻法。只不过五百年不见佛、不闻法,他的障碍还是有限度,还是值得去。这是第一种“疑悔”。
第二种是疑悔自己造的罪业太重,恐怕不能往生。可是念佛还是很精进,试试看,也许能往生,不能往生亦无可奈何。有这两种疑悔,只要认真念佛,努力念佛,念到身心清净,都能往生。如果完全没有疑惑,决定不生边地,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见佛。
弥勒白言。受佛明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弥勒是我们这群听众的代表。弥勒所说的这几句话是不是我们心里的话;我们是不是真的接受佛陀明白的教诲?真的懂得、明白了,从今以后“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专精修学”,就是我教大家读诵《无量寿经》,至少在三年念满三千遍。念熟之后,把经典里的教训完全在生活中做到,是“如教奉行”。“不敢有疑”,真正断疑生信,诸位就有福了。现在我们在此地聚会,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也一块儿聚会。
《无量寿经讲记 心得开明 第三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