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无量寿经讲记 心得开明 第三四

  心得开明第三四

  这一品是弥勒菩萨代表我们接受世尊的开示,也是他提出的听经心得。经上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真实的状况。如果不是佛为我们说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迷惑颠倒,很难觉察这些事实真相。弥勒听了,心开意解。

  “明”是明白、明了。我们自己想想,能不能像弥勒菩萨一样的真明了,真能改过自新,依教奉行?

  第一段是佛教我们离苦的方法,要能体会佛陀慈悲教诲的深义。

  弥勒白言。佛语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脱忧苦。佛为法王。尊超群圣。光明彻照。洞达无极。普为一切天人之师。今得值佛。复闻无量寿声。靡不欢喜。心得开明。

  从弥勒菩萨这一段感受里,我们就很明白看出佛的教诫,范围非常广大。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接受佛的教诫,都可以包括在戒学之中。“戒”不定指狭义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萨戒、比丘戒,不局限于律仪戒,而是世尊所有一切教诲都是“教戒”。这是我们要明了,要遵守的。尤其后世的祖师们常常勉励我们“持戒念佛”,警惕我们“严持戒律”。戒律包括佛所有的教诫,我们都应当严格遵守,即是守法之深义。这个范围就大,不限于这几条律仪戒。

  “甚深甚善”。“深”是指理;“善”指方法。理非常之深,方法很善巧。特别是念佛法门,要想这一句佛号念得得力,真实可靠,《观经》上讲的三种净业是佛法真实的基础。无论修学那一宗派、那一法门,都要从这个基础上建立,这样修学才得力,才靠得住。

  净宗学会成立之后,在行门方面我提出五个科目:第一、“三福”。“三福”细说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就是详细说明“三福”。这是真实的地基,修行的基础。第二、“六和”。六和敬非常重要,由这个基础才谈得上三学、六度。第三、“三学”,是大小乘人共修的。第四、“六度”,是菩萨主修的。第五、“十大愿王”,是西方极乐世界诸菩萨共修的。

  今年过年,我深深有感,同修们念佛是念得不错,但造业而未能消业障,因此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就想到日本东照宫的三只猴子,如果真正能向这三只猴子学习,我们的功夫一定得力。凡是与自己无关的事,少看、少听、也不要说。这个方法非常善,容易记,也容易做,于是我将这三只猴子的图像印了二万张,赠送大众做个警惕。

  “皆蒙慈恩,解脱忧苦”,这句所含的境界非常深广。不但佛以《无量寿经》教导我们六道众生,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也都在这个法门的教导之内。也许诸位会怀疑,菩萨可以包括,怎么可以包括诸佛?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所说“诸佛”,指圆教初住菩萨至等觉菩萨,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称作诸佛。何以故?圆教初住就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即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天台大师说“六即佛”里的“分证佛”。他说“诸佛”是指这些。如果以天台教义而言,有藏教佛、通教佛、别教佛、圆教佛。除圆教佛之外,其他诸佛见性皆不圆满,还是要接受释迦牟尼佛《无量寿经》的教导。所以,“皆蒙慈恩,解脱忧苦”包括的范围非常深广,广到尽虚空遍法界,可见念佛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佛为法王”,这是弥勒菩萨尊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尊超群圣”。“圣”是指十地菩萨。通常我们讲三贤、十圣,“三贤”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称为“十圣”;加上等觉就是十一地,称为“大圣”。佛是超过十地、等觉菩萨。

  “光明彻照,洞达无极”。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圆满的,六根的能力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大至虚空法界,小至极微尘,没有一样他见不到、听不到的,没有他能力达不到的。

  在此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我们不能不知道。佛有这样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就是告诉我们,一切众生个个也都具有如此殊胜圆满的智慧德能。佛的这些德能现前,都起作用。众生虽然有这些能力,但不起作用;因为有障碍。佛在经上常讲“二障”,烦恼障、所知障;有时又讲“三障”。三障不比二障多,因为三障皆从“烦恼障”开出,惑障(迷惑)、业障(造业)、报障(受果报)。惑、业、报,都属于烦恼障,我们常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所以,二障比三障范围广;三障不包含“所知障”。

  假如把障碍消除,我们的能力就恢复。二障之消除,要先断烦恼,再破所知,不能把顺序颠倒。就像穿衣服一样,一定先穿里面再穿外面;脱衣服,一定先脱外面后脱里面的,是同样的道理。它有顺序、有次第,因此佛在“四弘誓愿”里教我们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也是破二障而已。二障从那里来?佛告诉我们,是从妄想、执著而来。《华严经》上说,“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妄想就是所知障,执著就成烦恼障。我们若能破除二障,自性的智慧功德自然就现前。不必求,只要破障就好。这是这两句经文所含的深义。

  唯有佛的能力完全恢复,他才能作“一切天人之师”,才有能力教导九法界众生。“一切天人”包括三界之外的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我们称这些人为“第一义天”,是天人中最高、最殊胜的。所以,此处的“天人”不仅是六道里的天道与人道,范围很广大。此段是赞叹,赞佛也是赞叹一切众生自己的性德。

  “今得值佛”。佛在经上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事。得人身难,失人身容易,因此佛教我们要珍惜人身。六道之中唯有人道最容易觉悟,所以人身可贵,即贵在容易觉悟。这是第一个“难”,我们已经得到了。第二、佛法难闻。“今得值佛”,这是遇到佛!闻法难,这道难关也破了。佛法难闻今已闻,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幸运。佛法中第一殊胜的净土法门,也幸运的闻到了,并且认真修学,深信必能在一生中成就。修学其他大乘法门,如果这一生中不能把见思烦恼断尽,我们的修学就不能算成就,来世还是六道轮回;只不过修得好,到三善道享福。福报享多,人就迷惑,就造业。所以,福享完了,所造罪业的恶报就现前,又要堕恶道。这是佛经上讲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堕落。福享尽就堕落,很冤枉!

  在所有法门中,唯独阿弥陀佛这个法门能教人一生成就。这个法门非常殊胜,没有一尊佛不赞叹,没有一尊佛不修学。这是佛法中最难闻到的。在台湾的同修也许不觉得,净宗法门那一个不晓得,一句阿弥陀佛,个个都会念。在台湾,到处电线杆、墙壁上都贴有“阿弥陀佛”,谁不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个知道是眼睛知道、耳朵知道、嘴巴知道,但是心里糊涂,心里不知道。所以,虽然会念,念得不得力,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没有把念佛看成我们这一生中第一桩大事,这就当面错过了。

  弥勒菩萨说“复闻无量寿声”,这是第三重难。这个“闻”是真正觉悟,悟知唯独念佛往生法门保证一生圆满成佛,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我常说,知道名号的人很多;但此一句名号的真实功德,知道的人就不多。夏莲居老居士讲,“万亿人中一二知”,“知”就是知道名号功德,知道这一部《无量寿经》的功德太少了。这三大难,弥勒菩萨跟与会的大众们都突破了。

  “靡不欢喜,心得开明”是无限的欢喜。“开”是指从前的心是闭塞的,现在茅塞顿开,这多快乐!“明”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洗刷干净,心地真正光明了。弥勒菩萨这几句话,代表当时与会的大众,听释迦牟尼佛从开经一直讲至此处的心得,也是当时这些听经大众们的感受。我们也应当反省,有没有这个感受,有没有这个受用。

  佛告弥勒。

  弥勒菩萨将他的心得报告出来之后,佛对他加以赞叹。赞叹里,又有很殷勤的教诲。

  敬于佛者。是为大善。

  世间的善、出世间的善,什么善最大、最真实?“敬佛”。我们敬不敬佛?我们是表面形式上敬佛,实际上,决没有把佛放在心上。如果真把佛放在心上,就差不多快成佛了。因为“心是佛,佛是心”,那有不成佛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教导我们的是什么?说穿了就两个字而已,一是“孝”,一是“敬”。能孝亲,能尊师,佛法就圆满。孝敬诚于中,自然形于外。我们心里有一个妄念就不敬。佛教我们修清净心,心里还有妄念,就是不敬。不敬佛就不孝。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都是孝敬。我们处世、待人、接物,不遵守佛的教训去做,就是大不敬。佛教我们养心、养身,要清净,处世、待人、接物,要慈悲,我们做到了几分?

  从这里看,才懂得这两句话真正的意义,才知道“敬于佛”是真正的大善。敬于佛的人,对佛的每句话都有深刻的体会,会认真做到。对于理事真正觉悟,才晓得真正要做到“孝敬”。凡夫很难!大乘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他们的“孝敬”才真实。

  六道凡夫能死心塌地,二六时中念念不忘这句名号,这是“孝敬”,也就是平常所讲的“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八个字就是老实念佛的注解。什么是“老实”?能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老实。一天到晚心里除了这一句阿弥陀佛之外,决没有一个妄念,这是“敬于佛者”。还打妄想,那里有敬意!“敬佛”决定是依教奉行。

  我常常劝勉同修,一个人在世间,学业、道业成败的关键在老师。能遇到一位真正善知识,真正好老师,成功机会就很大。若遇不到一位真正善知识,这一生要想成就,就太难了。什么人是真正善知识?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人,最尊敬的人,此人即是自己的真正善知识。因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讲的话,自己才能完全接受,完全照做,这就是成功的道理。若非心目中最仰慕的人,他的学问、道德再高,即使古佛再来也度不了。这就是佛门常讲的“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诸位要想亲近一位善知识,不要只看善知识的名气。知名度很高,那没有用…

《无量寿经讲记 心得开明 第三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