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我劝你不要亲近他。因为得不到实益,而把精神、光阴都浪费了,非常可惜!光阴一去不再来。
我这一生中得一点小成就,就是遇到的老师都是我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从民国四十二年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以后跟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学佛。我在台湾有三位老师,确实是心中最仰慕的人,所以他们教我好教,因为我听话。别人教我,我会跟他抬杠、顶嘴,不服气,不能接受。我把修学的经验提供给诸位作参考。
再仔细观察古圣先贤,每个有成就的人都有师承。《六祖坛经》上玄策禅师讲,“若无师自通,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后,无师自通的尽是天魔外道”。威音王以后,没有师承决不能成就。威音王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佛?是久远劫以前的古佛,年数算都算不清了。这一句话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诉大众,我们求学、求道,一定要有“师承”。那个是最好的师承?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其中只有一个不变的标准,就是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唯有他说的话,决定不打折扣,百分之百照做,就是我们的善知识,就是我们的好老师,跟他学就对了。
世出世法贵在一个“敬”字。有真诚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这是“大善”。当然,弥勒菩萨与在座的这些大众,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对佛陀确实有敬意,确实听话。佛在此地再次开示:
实当念佛。
具足圆满孝敬之人,佛授予他最圆满、最真实的大法。如果不是一位具足圆满孝敬的人,劝他也没用处,他不会听的。劝他“实当念佛”,他以为念佛是佛度没知识的老太婆,像我这样有学问的人,怎么也念这句阿弥陀佛,我不服气,不能接受。这就是没有孝敬,所以佛对这些人,不劝他念佛。他喜欢研究的,佛教他学文史,天天用脑筋。不喜欢用头脑的,佛教他参禅,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要想。佛的方法很多,应机施教。具足圆满孝敬的,佛才为他开示“第一真实圆满的法门”,就是劝他“念佛”。念佛这个法门是如来所说的第一法,这部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截断狐疑。
对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不怀疑。怀疑用“狐”字,因为狐狸疑心最重,所以用它作比喻。常常喜欢怀疑的人,都称为“狐疑”。要把这个疑心断掉,连根拔除,对念佛往生法门丝毫怀疑都没有,信心才能清净。“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清净心念佛,才能感应道交,“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拔除妄念,没有所知障,可是还有烦恼障。烦恼障要是不清除,也会影响所知障。
拔诸爱欲。杜众恶源。
这两句话要我们断烦恼,对于世出世间任何一法,都没有贪爱、没有欲望。有欲望、有贪念,纵然对于念佛法门生清净信心,也很难往生,因为世缘的贪念断不了。带业往生,只能带旧业,不带新业。旧业是从前造的,现在不造恶业。不能因为带业可以往生,天天造恶业,以为到时还可以带业往生,这是错误的想法。
“爱欲”就是见思烦恼。贪、嗔、痴、慢、疑是思烦恼,错误的思想。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是见烦恼,错误的见解。见取见跟戒取见,俗称“成见”,一是“因”上的成见,一是“果”上的成见。戒取是因上的;见取是果上的。这两大类的烦恼,必要“截断狐疑”,毫无犹豫的都要去掉。
“杜众恶源”。“杜”是杜绝。教我们时时刻刻防范,不要以为小小的恶念起来没有关系,小小过失也没有关系,殊不知,积小过就变成大过失。所以,古人修行讲求,发现过失决不能留到明天再改,因为太晚了。留到明天再忏悔、再改,已经忏不掉了。真正用功的人在什么地方用功?“断相续心”。一个恶念起来,下一个念头就断了,决不使恶念相续,真的是“防微杜渐”,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把错误的想法、看法、作法修正过来。那些想法、作法是正的,那些是不正的?从大乘佛法上说,有念皆妄。有念、有想,都是妄想,研究经典,也是打妄想,因为经典没有意思。经典怎么会没有意思?因为佛没有意思,菩萨也没有意思,佛菩萨说出来的经,那里会有意思。你怎么可以研究思想它?一想就错,一想就落在意识里,则研究的不是佛经,而是自己的妄想。把自己的妄想当作佛经,这个罪过大,所以佛经不能想。不想,行不行?不想又落在无明里,也错了。想也不对,不想也不对,怎么办?佛教我们一个方法,“老实念”,恭恭敬敬一味的念下去。念的时候,自然有意思涌现,不是想的,是悟的,那个意思才是真实义,但不可执著。这样的悟,也要看悟入的境界,有浅深大小不同。因此,如果经文有意思的话,它是有无量义。
从初学一直到成佛,天天念、天天有悟处,永无止境。你们听录音带,我所讲的经,同一部经有讲过多遍的,遍遍不同;仔细留意的听,会发现天天不一样。我没有准备,也没有研究。如果我有准备、有研究,则每次讲的都一样。因为有准备,就有讲义。如学校里教书的老师,教一年级国文的,年年教一年级,他一本讲义用几十年,每一次讲的都一样,因为只有一个意思。唯独没有意思,就不一样。这是要真正修行,要有真实的功夫。功夫是什么,是心地清净无染。如果就经文而言,就是知道孝敬,能孝敬于佛、师。真正念佛,绝不怀疑,能把身心世界都放下,心地一尘不染,这是“功夫”。功夫不在形式,不在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磕多少头,此皆是形式。形式对初学的人有用处。
我初学时也搞形式,亲近忏云法师半年,每天拜八百拜,多的时候拜一千多拜。忏云法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弥陀经疏钞》、《要解》、《通赞疏》。他没有为我讲解,让我自己看,自己研究。以后在台中初学讲经很苦,要用笔记,要找很多参考资料,怕上台之后下不了台。那个时候所讲的,是尝试学习,全是妄想、分别、执著。但我在台上非常恭敬,把每位听众都看成我的老师,自己是学生。这么多人来监学,每一天来听我的学习报告,我才会进步。
这几天听到你们研究《了凡四训》,讲到懈怠、懒惰这些毛病。懒惰是与生俱来的烦恼,是很可怕的障碍。用什么方法对治?发心上台讲经是好方法。我自己这个毛病也很重,年轻的时候非常担心若懈怠、懒惰就不能成就,于是只要有人请我讲经,我都答应,从不拒绝。人家说我喜欢讲经,我说:“不是我喜欢,我要藉这个方法不让自己懒惰、懈怠下去。”因为人家找我讲一部经,我都要查字典,找参考资料,所以每天逼著不能不读书,不能不认真修行。如果只是读而不能照做,则无法提升自己的境界,顶多只能讲得熟,熟能生巧,到此为止。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没有定慧,所修行的只是人天福报,要求往生都有问题,都靠不住。
一面读经、研究经论,一面依照经典教训认真学习。特别是在讲台上,讲到佛教人,这个不可以做,那个应当要做;天天讲给别人听,自己做不到,总觉得难为情。常常讲,常常劝自己,不知不觉地,自己就慢慢做到了。不是勉强做,自然就会做。因为印象太深,一遍又一遍的印在心里,处世、待人、接物,时时警惕,时时警觉。这种警觉不须作意,自然就提得起来。所以,“熟”是决定不能间断。
要天天讲经,我从出家就开始讲经,今年三十四年,从没中断过。以我的经验,讲经讲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讲到自在,是十年以后,前十年没有这个功夫。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我摆脱一切注解,不再看古今人的注解,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差不多是三十年的时间,才什么注解都不用,也不需要准备。现在用的功夫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我用功,你们看得到,看到我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多少时间在研究;现在看到我什么事都没有。古人所讲的“饥来食,困来眠”,我的体验是三十年的功夫,也可以提供给诸位作参考。
断疑生信,舍弃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非常重要,决定要舍弃,丝毫不能沾染。经文里,每一字、每一句含义都是无尽的深广。像这几句,我们能不能做到,是不是认真努力在做?
经文到此是讲自己的成就。佛教诫我们,要用这样的心态求道,才能成就。成就之后要“劝进行者”,要帮助别人,否则就变成小乘。
游步三界。无所挂碍。
“无所挂碍”是得大自在。为什么得大自在?“拔诸爱欲,杜众恶源”。心没有恶念,身没有恶行,口没有恶言,怎么不自在。
开示正道。
菩萨的事业就只有这一桩事,所以倒驾慈航回到三界之中。“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里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都是菩萨游历之处,也都是菩萨教化的场所。那个地方众生有缘,就去示现教化;那个地方众生机缘成熟,就去帮助他们,接引他们往生。
“开示”两个字很不容易做到。“开”是开启,把众生闭塞的心打开,使他能觉悟。上根、利根的人,佛这一开示,他就觉悟。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把他的茅塞拔掉,把他的心打开,他还是不知道,必须示现给他看。“示”是指示,这样他才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辨别善恶、是非。“示”的标准是正道。“正道”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学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在大乘佛法里就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开始就要“皈依三宝”。三宝是“自性三宝”,也就是“觉、正、净”。在本经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即是正道。清净是自性僧宝;平等是自性法宝;觉是自性佛宝。
“学佛”不是学外面的佛,是觉悟自性三宝。今天有许多没学过佛的人,同修们常常劝他学佛,他不肯接受,反而骂你迷信,其原因实在是自己没有善巧方便。如果真的有善巧方便,“佛”是什么?佛是清净心,你想不想心清净?那一个人不想心清净。身心清净就健康长寿,这对于自己的利益实在太大、太密切,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这就是“三宝”,就…
《无量寿经讲记 心得开明 第三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