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不是自己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我勸你不要親近他。因爲得不到實益,而把精神、光陰都浪費了,非常可惜!光陰一去不再來。
我這一生中得一點小成就,就是遇到的老師都是我心目中真正仰慕的人,從民國四十二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以後跟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在臺灣有叁位老師,確實是心中最仰慕的人,所以他們教我好教,因爲我聽話。別人教我,我會跟他擡杠、頂嘴,不服氣,不能接受。我把修學的經驗提供給諸位作參考。
再仔細觀察古聖先賢,每個有成就的人都有師承。《六祖壇經》上玄策禅師講,“若無師自通,威音王佛以前可以;威音王佛以後,無師自通的盡是天魔外道”。威音王以後,沒有師承決不能成就。威音王到底是什麼時候的佛?是久遠劫以前的古佛,年數算都算不清了。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訴大衆,我們求學、求道,一定要有“師承”。那個是最好的師承?每個人的標准不一樣,其中只有一個不變的標准,就是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唯有他說的話,決定不打折扣,百分之百照做,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就是我們的好老師,跟他學就對了。
世出世法貴在一個“敬”字。有真誠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這是“大善”。當然,彌勒菩薩與在座的這些大衆,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對佛陀確實有敬意,確實聽話。佛在此地再次開示:
實當念佛。
具足圓滿孝敬之人,佛授予他最圓滿、最真實的大法。如果不是一位具足圓滿孝敬的人,勸他也沒用處,他不會聽的。勸他“實當念佛”,他以爲念佛是佛度沒知識的老太婆,像我這樣有學問的人,怎麼也念這句阿彌陀佛,我不服氣,不能接受。這就是沒有孝敬,所以佛對這些人,不勸他念佛。他喜歡研究的,佛教他學文史,天天用腦筋。不喜歡用頭腦的,佛教他參禅,一天到晚什麼都不要想。佛的方法很多,應機施教。具足圓滿孝敬的,佛才爲他開示“第一真實圓滿的法門”,就是勸他“念佛”。念佛這個法門是如來所說的第一法,這部經是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經,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截斷狐疑。
對于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不懷疑。懷疑用“狐”字,因爲狐狸疑心最重,所以用它作比喻。常常喜歡懷疑的人,都稱爲“狐疑”。要把這個疑心斷掉,連根拔除,對念佛往生法門絲毫懷疑都沒有,信心才能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清淨心念佛,才能感應道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拔除妄念,沒有所知障,可是還有煩惱障。煩惱障要是不清除,也會影響所知障。
拔諸愛欲。杜衆惡源。
這兩句話要我們斷煩惱,對于世出世間任何一法,都沒有貪愛、沒有欲望。有欲望、有貪念,縱然對于念佛法門生清淨信心,也很難往生,因爲世緣的貪念斷不了。帶業往生,只能帶舊業,不帶新業。舊業是從前造的,現在不造惡業。不能因爲帶業可以往生,天天造惡業,以爲到時還可以帶業往生,這是錯誤的想法。
“愛欲”就是見思煩惱。貪、嗔、癡、慢、疑是思煩惱,錯誤的思想。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是見煩惱,錯誤的見解。見取見跟戒取見,俗稱“成見”,一是“因”上的成見,一是“果”上的成見。戒取是因上的;見取是果上的。這兩大類的煩惱,必要“截斷狐疑”,毫無猶豫的都要去掉。
“杜衆惡源”。“杜”是杜絕。教我們時時刻刻防範,不要以爲小小的惡念起來沒有關系,小小過失也沒有關系,殊不知,積小過就變成大過失。所以,古人修行講求,發現過失決不能留到明天再改,因爲太晚了。留到明天再忏悔、再改,已經忏不掉了。真正用功的人在什麼地方用功?“斷相續心”。一個惡念起來,下一個念頭就斷了,決不使惡念相續,真的是“防微杜漸”,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把錯誤的想法、看法、作法修正過來。那些想法、作法是正的,那些是不正的?從大乘佛法上說,有念皆妄。有念、有想,都是妄想,研究經典,也是打妄想,因爲經典沒有意思。經典怎麼會沒有意思?因爲佛沒有意思,菩薩也沒有意思,佛菩薩說出來的經,那裏會有意思。你怎麼可以研究思想它?一想就錯,一想就落在意識裏,則研究的不是佛經,而是自己的妄想。把自己的妄想當作佛經,這個罪過大,所以佛經不能想。不想,行不行?不想又落在無明裏,也錯了。想也不對,不想也不對,怎麼辦?佛教我們一個方法,“老實念”,恭恭敬敬一味的念下去。念的時候,自然有意思湧現,不是想的,是悟的,那個意思才是真實義,但不可執著。這樣的悟,也要看悟入的境界,有淺深大小不同。因此,如果經文有意思的話,它是有無量義。
從初學一直到成佛,天天念、天天有悟處,永無止境。你們聽錄音帶,我所講的經,同一部經有講過多遍的,遍遍不同;仔細留意的聽,會發現天天不一樣。我沒有准備,也沒有研究。如果我有准備、有研究,則每次講的都一樣。因爲有准備,就有講義。如學校裏教書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年年教一年級,他一本講義用幾十年,每一次講的都一樣,因爲只有一個意思。唯獨沒有意思,就不一樣。這是要真正修行,要有真實的功夫。功夫是什麼,是心地清淨無染。如果就經文而言,就是知道孝敬,能孝敬于佛、師。真正念佛,絕不懷疑,能把身心世界都放下,心地一塵不染,這是“功夫”。功夫不在形式,不在一天念多少佛,拜多少佛,磕多少頭,此皆是形式。形式對初學的人有用處。
我初學時也搞形式,親近忏雲法師半年,每天拜八百拜,多的時候拜一千多拜。忏雲法師介紹我讀《印光大師文鈔》、《彌陀經疏鈔》、《要解》、《通贊疏》。他沒有爲我講解,讓我自己看,自己研究。以後在臺中初學講經很苦,要用筆記,要找很多參考資料,怕上臺之後下不了臺。那個時候所講的,是嘗試學習,全是妄想、分別、執著。但我在臺上非常恭敬,把每位聽衆都看成我的老師,自己是學生。這麼多人來監學,每一天來聽我的學習報告,我才會進步。
這幾天聽到你們研究《了凡四訓》,講到懈怠、懶惰這些毛病。懶惰是與生俱來的煩惱,是很可怕的障礙。用什麼方法對治?發心上臺講經是好方法。我自己這個毛病也很重,年輕的時候非常擔心若懈怠、懶惰就不能成就,于是只要有人請我講經,我都答應,從不拒絕。人家說我喜歡講經,我說:“不是我喜歡,我要藉這個方法不讓自己懶惰、懈怠下去。”因爲人家找我講一部經,我都要查字典,找參考資料,所以每天逼著不能不讀書,不能不認真修行。如果只是讀而不能照做,則無法提升自己的境界,頂多只能講得熟,熟能生巧,到此爲止。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沒有定慧,所修行的只是人天福報,要求往生都有問題,都靠不住。
一面讀經、研究經論,一面依照經典教訓認真學習。特別是在講臺上,講到佛教人,這個不可以做,那個應當要做;天天講給別人聽,自己做不到,總覺得難爲情。常常講,常常勸自己,不知不覺地,自己就慢慢做到了。不是勉強做,自然就會做。因爲印象太深,一遍又一遍的印在心裏,處世、待人、接物,時時警惕,時時警覺。這種警覺不須作意,自然就提得起來。所以,“熟”是決定不能間斷。
要天天講經,我從出家就開始講經,今年叁十四年,從沒中斷過。以我的經驗,講經講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講到自在,是十年以後,前十年沒有這個功夫。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我擺脫一切注解,不再看古今人的注解,是最近五、六年的事。差不多是叁十年的時間,才什麼注解都不用,也不需要准備。現在用的功夫跟從前不一樣:從前我用功,你們看得到,看到我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多少時間在研究;現在看到我什麼事都沒有。古人所講的“饑來食,困來眠”,我的體驗是叁十年的功夫,也可以提供給諸位作參考。
斷疑生信,舍棄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非常重要,決定要舍棄,絲毫不能沾染。經文裏,每一字、每一句含義都是無盡的深廣。像這幾句,我們能不能做到,是不是認真努力在做?
經文到此是講自己的成就。佛教誡我們,要用這樣的心態求道,才能成就。成就之後要“勸進行者”,要幫助別人,否則就變成小乘。
遊步叁界。無所挂礙。
“無所挂礙”是得大自在。爲什麼得大自在?“拔諸愛欲,杜衆惡源”。心沒有惡念,身沒有惡行,口沒有惡言,怎麼不自在。
開示正道。
菩薩的事業就只有這一樁事,所以倒駕慈航回到叁界之中。“叁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裏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都是菩薩遊曆之處,也都是菩薩教化的場所。那個地方衆生有緣,就去示現教化;那個地方衆生機緣成熟,就去幫助他們,接引他們往生。
“開示”兩個字很不容易做到。“開”是開啓,把衆生閉塞的心打開,使他能覺悟。上根、利根的人,佛這一開示,他就覺悟。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把他的茅塞拔掉,把他的心打開,他還是不知道,必須示現給他看。“示”是指示,這樣他才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辨別善惡、是非。“示”的標准是正道。“正道”的標准究竟是什麼?學佛的同修不可以不知道,在大乘佛法裏就是“叁寶”。我們學佛,一開始就要“皈依叁寶”。叁寶是“自性叁寶”,也就是“覺、正、淨”。在本經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即是正道。清淨是自性僧寶;平等是自性法寶;覺是自性佛寶。
“學佛”不是學外面的佛,是覺悟自性叁寶。今天有許多沒學過佛的人,同修們常常勸他學佛,他不肯接受,反而罵你迷信,其原因實在是自己沒有善巧方便。如果真的有善巧方便,“佛”是什麼?佛是清淨心,你想不想心清淨?那一個人不想心清淨。身心清淨就健康長壽,這對于自己的利益實在太大、太密切,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這就是“叁寶”,就…
《無量壽經講記 心得開明 第叁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