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講記 圓滿成就 第九

  圓滿成就第九

  法藏菩薩因地修的功德圓滿,所感得的果報自然也圓滿成就。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這一段文是世尊贊歎阿彌陀佛,因圓果滿;也正是勉勵我們,教我們效法阿彌陀佛,向阿彌陀佛學習。他也是從一個普通人出家修行成就的,即使是示現,也沒有兩樣,也是事實。我們要想像佛一樣成就,單單希望果報,沒有用處。要學他的因行,學他盡心盡力幫助法界一切衆生齊成佛道。所以,我在講席中常常與諸位同修們共同勉勵,我們要認真的學習。

  學習下手處,首先經文要熟,時時刻刻都能想得起來。其次,對每一句經文要有甚深的理解,然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全都用得上。彌陀在因地裏怎麼做,我也學著怎麼做,這是“學佛”。所以,學佛不是天天念經、拜佛,那是學形式,修一點人天福報而已。修行要從心地、從言行裏,學得跟菩薩,跟佛一樣。他是怎麼存心,我也怎麼存心。他怎麼對人,我也學著這麼對人。這是“真正學佛”,真正修行。拿著佛菩薩的標准,修正我們自己錯誤的行爲、思想、見解、作法,這才有用處,這就是“修菩薩行”。

  “積功累德”,天天做,不疲不厭。這樣積功累德,就“無量無邊”。只要依照佛法去做,確實你在一切法中必定得大自在。這種功德利益,“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是無法想像的。學佛沒有這樣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學它幹什麼!而且說實在話,學佛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快速無比。

  世間人要想奮鬥經營致富,要幾十年,很辛苦,戰戰兢兢,還要患得患失,一不小心就失敗。你的富貴不見得能保持到晚年,這是我親自見到的。我到臺灣四十年,當年的同學,一半以上都不在了;長官同事,也將近叁分之二都過世。尤其是他們晚年清苦的狀況,我看得非常清楚。年輕得志時,紅極一時,一呼百應。到下了臺,年歲大了,彎腰駝背,自己提籃子上菜市場買菜。從前家裏用很多人,晚年落魄到這個樣子。我看在眼裏,心裏很難過,想想佛在經上講的一點都不錯,得志的時候,要知道修福。得志的時候,只知道作威作福,不知道修福;福享盡了,可憐!不如學佛。

  學佛開頭很苦,可是你知道積功累德,愈積愈厚,愈修愈自在。世間人怕老,老了就不值錢,找工作也沒有人要你。甚至于你作父母,兒女也不孝,兒女也不理你,真是孤苦伶仃。自己有點積蓄還好,物質生活能勉強維持。如果沒有積蓄的話,晚年很苦。

  出家人愈老愈值錢。老和尚愈老,社會上尊敬你的人愈多;愈老,伺候的人愈多。愈老愈自在!這是他們當年沒有想到的。我學佛的時候,我的長官、同事、朋友都說我迷信,消極!見到我,沒有一個不指著鼻子罵我的;現在看到我都說“你的路子走對了”。我們講利益,講果報,只要你真正肯做,在佛法裏苦學,果報大概在十年到十五年就會現前,以後就愈來愈自在,可是自己要很小心、很謹慎。我講《阿彌陀經》“六方佛”的時候,我說得很清楚,果報現前,決定不能沾染;一沾染就墮落,非常容易墮落,因爲定力不夠。十幾二十年的修行,定力實在不夠,至少要叁十年以上,年齡最好能超過六十歲。因爲接近晚年,警覺心比較高,快要死了,心也定了。死了以後怎麼辦,會想這個問題。年輕時把這個問題忘了,往往爲了名利,墮落就快速。所以,縱然有福報現前,決定不能沾染,要全都布施,舍得幹幹淨淨,還是過清苦的日子好。

  我們看看祖師大德給我們做的榜樣。像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的皈依的弟子、供養多少,不計其數。他老人家,一分錢都沒有享受,還是穿破衣服,補一個再補一個;吃的粗茶淡飯,沒有說加幾道菜。

  印光大師,你看他的福報多大,信徒多少,供養多少!他沒有用一分錢,一件衣服穿幾十年。所有信徒的供養,他全部都拿去印經布施。蘇州弘化社,就是用信徒供養的資財辦的印經處。印送經書、流通法寶,他完全做這樁事情。諸位看他老人家的法語《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就知道了;我從前不知道他專門做這個事情,看了才知道。那個時候北方有災難,他從印經款項裏撥出叁千圓(銀元)去赈災。我們才曉得,他一生專門印經,沒有其他的用途。這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印祖是在七十歲才出名;七十歲以前沒有人曉得。所以,他出名在晚年,非常好,沒有障礙,八十歲圓寂。實際上,他弘法利生,只有十年,但是他這十年的影響力,是民國以來任何一位法師都不能相比的。原因在那裏?他積得太厚,中國人講“厚積薄發”,他的根基培得太厚,所以發出來的力量很大。在當時,任何一位講經說法的大法師,都不能跟他相比。

  我們佛堂這幅對聯是他老人家七十九歲親筆寫的,這是真迹,非常難得。同修們如果歡喜的話,將來可以做個複製品。找照相館來照相,印的時候,顔色也印成這樣舊舊的,照這個樣子。如果印成新的就不像。顔色都保持真迹的樣子,這是可以做得出來的。像現在故宮許多古畫做的複製品,跟舊的一模一樣,很難辨別。大家喜歡,可以做。

  像這些祖師大德們,爲我們做了榜樣,爲我們做了示範,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彌陀在這部經典裏跟我們講得更多、更微細。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

  這一句就是指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沒有一句是虛言,願願都兌現。不僅兌現,願願都是百分之百的兌現,才能稱“圓滿成就”。如果有的兌現,有的還不能兌現,不能稱圓滿成就,所以願願都是圓滿的。由此可知,經文沒有一字是假的,沒有一句是廢話。我們能依教奉行,實在是大幸!

  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這四句是贊西方極樂世界。“如實安住”,“實”是真實,的確依照他的理想,建立究竟圓滿廣大的道場,提供給十方一切有緣衆生來修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大道場。它不是衆生造善、造惡的果報之處,它是個修行道場。真正發願,這個道場你就有分。

  “具足莊嚴”。道場建造非常奇妙,完備無絲毫缺點,華麗無比。“威德廣大”,是說在道場修行的大衆,無論在物質或精神的享受,無窮無盡。尤其是“清淨佛土”,什麼是清淨?不聞惡名,惡事當然就更不用講。一切惡的名字都聽不到,心才清淨。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修西方淨土,從那裏修?從清淨心修。怎麼修清淨心?離一切惡名。凡是不善的,不要去聽,不要去看,不要去想,我們心才能得清淨。我在講席裏跟同修們講了多少次!我們要想阿彌陀佛本願功德,我們要念彌陀名號,念四個字也好,念六個字也好,其他的不要再去念。念這句佛號是“正念”、“正語”,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想四十八願本願功德,這是“正思惟”。正念、正思惟就對了,不再搞別的。人家對我們有什麼冤屈,不要去辯論,不要去想,因爲想一遍就又造一次惡業,何必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要不執著,就沒有事。何必還去想它,何必再提它?用不著。老實念佛要緊!所以什麼話都不要講。

  有很多同修來問我問題,問的全是廢話,全是妄想。從前古大德聰明,手上拿根拐杖,你來問問題,打!把你的妄想都打掉;不老實念佛,胡思亂想。這個教導方法正確,直截了當,真是痛快到極處。有什麼問題好講的?來問問題的,都不老實,所以要緊的是“依教奉行”。清淨心比什麼都重要;動一個念頭(善念、妄念)都不清淨。可是善念、妄念,想不動,它偏要動!佛教我們方法—想念阿彌陀佛。這個念頭,叁善道沒有,叁惡道也沒有,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以一念止一切妄念,念佛方法方便在此,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也在此,確確實實能破妄想,破執著。破妄想是破所知障,破執著是破煩惱障,這句名號,功德真的這麼大!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爲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爲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佛說了這麼多,從表面上看,是對阿難說的(由阿難啓請,佛對阿難說的)。阿難代表一切大衆,不但代表當時與會的大衆,也代表後世有機緣接觸到這部經的大衆們。阿難提出的問題,也正是我們很想要知道的。法藏菩薩成佛了,是過去佛,是未來佛,還是現在佛?我們曉得,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不能有兩尊佛。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的佛是釋迦牟尼佛,法藏如果是現在佛,決定不是在娑婆世界,一定是在他方世界。阿難代我們提出這個問題。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佛這一段答覆是事實,是正答。這樣答覆,我們聽起來很玄,可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成佛的時候,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才有十方叁世。十方叁世從那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所以,時間、空間在佛法裏稱爲“不相應行法”,就是現代所說的抽象概念,並非事實,不是真的。但是我們對于這些抽象的概念一向執著,以爲它是真的,不知道它是虛假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錯誤的執著,不是事實。

  見了性,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都消滅了。所以時間、空間觀念沒有了,那裏還有過去、現在、未來?那裏還有此處、他方?都沒有了。這就是常說的“不生不滅”。什麼時候入這個境界?見了性就入這個境界。

  佛在大乘經上說,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這個境界,別教初地以上(別教初地菩薩等于圓教初住菩薩),也入這個境界。在念佛人來講,此是理一心不亂。也許我們要問,假如我們到這個境界,自己曉得不曉得?一定曉得。你對于芸芸衆生、大千世界,自己還有沒有分別都不曉得,沒有這個道理!如果都不曉得,你修行到最後就變成了木頭、石頭,那就錯了。心性靈明覺知,愈修愈明,過去、現在,此界、他方,無所不知!…

《無量壽經講記 圓滿成就 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