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卷▪P4

  ..續本文上一頁講的淨土宗,或者淨土的法門,“是科學之極峰”,科學最高明的處所啊!“是哲學之精華”,所以無論講科學、講哲學,你不懂得淨土,不曉得這個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你談不上科學與哲學!所以淨土是“法門之大成”,我們從華嚴經,就能看得很清楚。善財童子五十叁參所顯示的,這個法門是無量無邊法門裏面之大成,這一個法門具足了一切法門,一切法門不能夠包括這一個法門,但這一個法門可以包括一切法門。我們今天講修學,就是要采取這一個法門,這一點我們應當要覺悟。

  古德告訴我們,“欲漏未除”,“欲”是五欲六塵,“漏”是煩惱。五欲六塵,一切煩惱沒有斷,這個果報,就是“輪回無盡”。你道裏頭要受生死輪回,這是一樁非常可怖的事情,非常的可怕,你有沒有認真去想一想這個問題?如果說怕沒有辦法解決,那麼這個話就是廢話,也就不應該說。如果真害怕,不要緊,我們雖然欲漏未除,但我們也有辦法超越輪回,那是什麼辦法呢?就是帶業往生。“淨業正因,當生成就。”帶業往生是淨業正因,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那你還怕什麼呢?最要緊的,就是要你信的極,你要能相信啊!

  所謂“學貴圓解”,“圓”是不偏,是不缺。解是理解。世出世間的學問,都要圓滿的理解,不要解偏了,不要有所偏差。“行”修行,“貴專一”,行門貴專一。所以諸位要記住著,你的“解”貴圓,你的行,貴專一,“智者當取”啊!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當要如此取法。大意就給諸位介紹到此地。古人講經,在經都講玄義,我們今天是用這一篇的講演來代替玄義,說明淨土的價值,說明淨土知可的人,應當修學的,應當要采取的。

  下面我們就從介紹這一部經,介紹這一部經,首先要介紹經題,本經的經題“佛說阿”六個字。這六個字就有四個段落。第一段是“佛”這個字。第二段是“說”這個字。第叁段是“阿彌陀”,這是一句印度話。第四段是“經”。我們就按著這四個簡單地介紹。至于自古以來七列選題,就是七種方法列題目,我們前面在阿難問事佛,此地不講了,直截了當跟諸位介紹本經的經題,那我們先看看佛這個字怎麼講法。。在這個表解裏面,我們講佛這個字的大意,顯示出來,佛是“覺”的意思,它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覺裏面又有叁個意思—本覺、始覺、究竟覺。我們現在一段一段地來看。

  什麼叫“本覺”?所謂本覺是說“自己本有覺性”,覺性不是外來的。我們舉一個比喻來說。譬如“眼”能見,能見是你本有的覺性,“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意”能知,見聞覺嘗嗅知,這就是覺性講“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就是指自己本有的覺性,這是本覺。所以佛在大乘經常講,“衆生本來是佛”,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性。你有覺性,那你怎麼不是佛呢?金剛經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法,就是覺性,本覺之法,是平等的,是“不二”的,衆生與佛是一樣的,一點差別都沒有。那麼現在佛跟衆生有了差別了,差在那裏呢?差在衆生一向迷失了本覺,對于自己本有的覺性迷失了,這個就是凡夫。不迷就是佛,迷了就是凡夫。所以說不管迷不迷,如果從本體上說,從本覺上說,那是佛。從現象上講,有覺有不覺;現象上講,覺是佛,不覺是凡夫。凡夫這是一念迷,迷了之後,現在他覺悟了,這個覺悟了,就叫做始覺。

  “始覺”一定是依本覺,他怎麼會覺悟呢?這個地方舉了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他有“知識開導”。“知”,知道這樁事情;“識”,認識這樁事情。就是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他知道了,他認識了。那麼這個在佛門裏稱之爲善知識,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老師”。他善知善識一切衆生本有覺性,善知善識“是法等,無有差別。”那麼這是一個因緣,使我們能夠覺悟。

  其次一個因緣,“讀經”。譬如像楊仁山居士,他就是因爲偶然的一個期間,讀了一部大乘起信論,他覺悟了。他是一個讀書人,讀書人當然都喜歡書。有一天,他逛舊書攤,在舊書攤發現有一本大乘起信論,他就把它買了回家去看看。這一看發現到佛門裏面所說的道理,太完美了,太美妙了。于是乎從此以後就收集佛經來研究,後來成爲一個大佛學家,對于中國近代的佛學,有深遠的影響。他是偶然讀一本佛書而開始覺悟,這個都叫做始覺。

  始覺裏面有淺深、次第之差別,所以它有“究竟”有“非究竟”。譬如說我們凡夫,我們現在在凡夫地,我們遇到好老師,我們讀經,現在覺悟了,但是這個不是究竟的覺悟,也就是不是究竟的始覺。

  什麼是究竟始覺呢?成佛叫究竟始覺。由此可知,這個始覺就是你開始覺悟,天天都是始覺,爲什麼呢?天天都開悟到一點,昨天開悟了一點,今天又悟到一點,天天都是始覺。因此在佛法這個位次上,菩薩五十二個位次,位位都是始覺,到成佛了,成佛了叫究竟始覺。究竟始覺就是此地講的“究竟覺”,所以究竟覺是講究竟始覺,成佛了,“菩薩地盡”。十地以上,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叫十一地,十一地再上去,菩薩地沒有了,因爲什麼呢?再上去成佛了。菩薩地盡了,盡了頭了,到成佛了。“惑盡智圓”,這個“惑”就是根本無明,所謂是根本身相無明斷盡了,智慧圓滿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統統圓滿了。

  “究竟大覺”,這是佛,究竟大覺是我們對佛的稱呼,這叫究竟覺。那麼這是解釋佛的意思。還有經上常講的叁種覺,自覺、覺他、覺滿。“自覺—異凡夫。”自覺就是始覺。自覺因爲什麼呢?凡夫不覺啊!不自覺啊!佛自覺,不同于凡夫。“覺他—異二乘。”二乘—聲聞、緣覺,我們講阿羅漢與辟支佛,這兩種人自覺,但是怎麼樣呢?他不覺他。覺他是教化衆生,他只有自覺,不教化衆生。佛教化衆生,佛自覺又覺他,所以不同于二乘人。第叁個意思,佛的覺是圓滿,究竟覺,所以不同于菩薩。菩薩雖然覺,自覺、覺他,不圓滿,就是前面所講,非究竟,佛是究竟。因此我們講佛是叁覺都圓滿,那麼這個成佛。

  那麼還在一切經裏常常見到的,佛有“叁身”。第一個“法身”,法身是理具之身,是說的“理”,理具身。什麼理呢?“真如”本性,“圓”滿,清“淨”,“周遍”法界。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一法身。法身也是我們今天哲學裏面所講的,宇宙萬有之本體,這一點不太好懂,我們在此地舉個比喻來說。這個一般人功夫不到家的,都會作夢,那麼諸位曉得,這個作夢的時候,時間短,醒得快,到你一醒過來了,哦!你就覺悟了。哎呀,我剛才做了個夢,想一想,夢裏頭有些什麼事,還很清楚,夢裏頭什麼境界,還蠻清楚的,還能想得起來,像是真事一樣。可是,你有沒有曾經想到,你那個夢從那裏來的?你夢中的自己,夢中所有的人物,山河大地,乃至于夢中的天空,是不是你自己心裏變現之物?不錯啊!是我心裏變現之物。換句話說,在這個時候,你整個的心變成夢境,整個的夢境,就是你的心相。你要說你這個心像什麼樣子?心變成整個夢境,整個夢境那個樣子就是你心的樣子。所以你要覺悟了,你這個夢中那一法不是你自己?這才恍然大悟!哎呀!夢中整個境界都是我自己心變現,夢中整個的境界原來就是自己一法身,所以說法身圓滿就是這個意思。

  夢境時間短,容易覺悟;我們今天真如本性迷失了,變現出這個樣子是什麼呢?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法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清淨心變現的妄相啊!經上常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理就是在此地。所以這是一切萬法的理體,我們稱之爲理具之身。

  那麼什麼叫“報身”呢?報身是說智慧之身,是講的“智”身。“惑盡”,迷惑斷盡了,“智”慧圓“滿”了,這個叫報身。那麼諸位要記住,因爲這是常常見到的,將來在一切經裏頭常常會看得到的。就是煩惱障、所知障、無明障、根本無明,全都盡了,斷盡了;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都圓滿了,所現的相叫報身。報身也是自受用身。法身是理體,自他是共有的,這是情與無情所共有的。報身這是自己的受用身。

  “應身”呢?是“功德”之身,我們常講是修得的。法身不是修得的,是理具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意思在此地,從法身上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報身跟應身,那都要靠修得。報身是自受用所現,應身他受用所現的。譬如佛,智身圓滿之後,還要修相好光明,他爲什麼要去修相好光明呢?爲了要度化衆生。衆生貪戀相好光明,佛滿衆生的欲望。換一句話說,爲衆生而修相好光明,修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叫衆生一見到佛就生歡喜心,就願意親近佛,不舍離佛,佛才有辦法來教導他,才有方法來度他。換一句話說,教他的時候,他肯接受,那麼這個叫應身。佛皆有叁身,這個叁身,禅宗六祖大師在壇經第五章裏面,跟我們說得非常之親切,諸位可以參考。本經所說的佛,這個佛的意思,前面略略給諸位介紹了。

  此地所指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本師,“本”是根本,我們最根本的一個老師,佛門弟子稱釋迦牟尼佛爲本師。從前我們中國念書人尊崇孔子爲大成至聖先師,這是我們中國最古老的一個教育家,談到教育,用他來作代表。佛門弟子尊稱自己這個老師爲本師,他是我們根本老師。那麼釋迦牟尼,都是梵語,都是印度話。“釋迦”翻成中國意思是“能仁”,仁慈,這是“大悲”的意思。“牟尼”也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寂默”。寂默是定,表“大智”的意思。爲什麼寂默是大智呢?諸位要曉得,寂默是清淨心,清淨心能生智慧。所以這個智慧是從“定”當中生的,沒有定,就沒有智慧。所以本師的這個名號,實在講釋迦是他的姓,牟尼是他的名字,在他姓名裏面表顯出仁慈、清淨。寂默就是清淨。表現的這個意思。實在講,他在我們這個世界,尤其在這個階段,提倡正智正覺的教學,拈出這一個教學的宗旨,就在名號上就顯示出來了。因爲現階段娑婆世界的衆生,我們這個世界衆生,沒有慈悲心,太缺乏仁慈了。

  無論在那一個地區,這叁千年來,無論在那一個時代,我們都看到有戰爭、有殘殺。尤其是在現前這個階段,科技的發達變成了最危險、最恐怖的核子武器,使我們全球每一個人,心、精神,都不能夠得到安穩,這是缺乏了仁慈。所以佛陀的教學,這是以仁慈爲教學的宗旨。

  其次我們看看這個世界的人,人心太亂了,定不下來,靜不下來,所以佛的教學宗旨,教我們把心靜下來,定下來。定心,清淨心,這就能生智慧。智慧就能夠把一切的理論,一切事實的真相,都會搞得清清楚楚,看得明明白白,就不會做錯事情了。所以佛的名號,實在上裏面已經暗含著把這個教學的宗旨顯示出來了。我們今天要學的,就是學釋迦牟尼、學仁慈,學寂默,也就是學“慈悲”、學“清淨”。能仁就是慈悲,寂默就是清淨。一慈悲清淨,“自利”,這個裏面有無窮的受用,一片慈悲,一片清淨,這種心多自在!多快樂!我們要是講到人生享受,究竟圓滿地,真正地快樂,無比的快樂,就是慈悲心跟清淨心。教化衆生也是以慈悲清淨,“利他”。在我們中國教學裏面,所提倡的是“止于至善”這是我們的理想,是我們的願望。在佛法裏面教學,確確實實做到了至善,善到了極處,無以複加了。我們止于至善的教學,用在佛陀教學上,最恰當不過了。

  如果我們拿儒家教學來說,儒家這個教學叁大綱領是明德、親民、止于至善,這是大學之道啊!明德是自覺,親民是覺他,止于至善是覺行圓滿,覺滿才是止于至善。所以儒家所講跟佛法的教學,實在上講並沒有兩樣。儒家的經典分量少,所說的全是綱領,全是原理原則,不太容易叫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除非有很高的智慧,有很高的悟性,他才能夠理解先王之道。佛法的經論多,文字多,所以它解釋得清楚、解釋得明白。如果我們把儒家的經典跟佛法的經典合起來看,自然能夠融會貫通。

  中國人所講的聖人,印度叫做佛,中國人講的賢人,印度人稱菩薩。聖賢之道,無非是自覺、覺他、覺滿,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特別是在佛的名號當中顯示出來了。

  本經的經題六個字,第一個字是佛,佛說,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那麼說阿彌陀經這一個題目,下面這五個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到底下一次再跟諸位把這個題目就可以講圓滿了。然後我們就可以看到經文了。

  

  

《佛說阿彌陀經講記 第二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