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的好處略略的說了四點。“正法”,佛菩薩教誨是正法,儒家的教誨是正法,道家的教誨是正法,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宗教也是正法,它們在這個世界流傳千百年。印度教流傳到今天,世間人公認它有八千五百年的曆史;猶太教,有四千年的曆史;拜火教,好像也有人寫小說裏頭叫“明教”,我們一般也稱它作“拜火教”,它差不多有叁千五百多年;都比佛教早。佛教,依中國曆史的記載,今年叁千零二十幾年,現在外國人承認的是二千五百多年。再往下來推,天主教、基督教,我們今天用的西曆二00一年,西元就是基督教跟天主教的。回教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錫克教也有六、七百年曆史,最短的巴哈伊教也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曆史。
我們仔細看看,曆史愈悠久,它的法愈正。傳了這麼多年,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人還是把它當作真理,向它學習,依教奉行,這是正法。如果沒有這些正法,怎麼能夠“參贊天地”?“參”是參與,“贊”是幫助;就是今天講的大自然,我們怎麼能夠參贊這些大自然?何以能夠“裁成萬物”,幫助一切萬物?這些都是說物質文明。下面這兩句,那是講精神文明。“何以脫塵離縛”,超凡入聖,這是精神生活;“何以經世出世”,經營世出世法。
【故凡見聖賢廟貌】
廟宇是聖賢弘法利生的場所,我們見到了,見到道場,見到聖賢的造像。
【經書典籍】
這個我們稱爲“法寶”。
【皆當敬重而修饬之】
我們要尊敬它,要重視它,有損壞要趕快把它修理。
【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這是我們應該去做的。綜合這個地方一點意思,第一個,我們決定要尊重道德。道,是人生應當走的堂堂正正的一條大道。什麼是“大道”?我們今天講的“秩序”。社會的秩序,家庭的秩序,宇宙之間,我們曉得,太空當中許許多多星球,我們行星繞著太陽有秩序,它不亂來,太陽繞著銀河系有秩序,這是自然的秩序-天道。人道跟天道要能合一。“人道”是什麼?儒家講的“倫常”。倫常是人道跟天道合一,夫婦、父子、兄弟、君臣、朋友,有秩序,一點都不亂。人與人的關系有秩序,它不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如果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我們的道就失掉了;道失掉了,社會就動亂,天下就不太平。聖人的教誨,教我們這些道理。如果我們能夠把人與人的關系處好,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處好,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處好;“參贊天地,裁成萬物”,就是把這些關系處好。關系處好了,那就是聖賢。聖賢教學的場所,聖賢教學的典籍,我們一定要尊重。我們要懂得尊重道德,要崇尚善行,要行仁義,要重視古聖先賢的教育,要重視正法的教育。末後講“尤當勉勵”,特別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第九段:
【何謂敬重尊長】
這是講倫理。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我們中國人常講“忠孝傳家”,我們的德行表現在哪裏?表現在尊重尊長。我們家裏父兄是我們的尊長,要尊重;國家的領導人,一定要尊重。佛在《梵網經》,這是大乘菩薩戒經,裏面教導我們:第一條“不作國賊”,決定不能做傷害國家社會的事情;第二條“不謗國主”,國家領導人決定不能毀謗。《璎珞菩薩戒經》裏面,教給我們“不漏國稅”,人民有納稅的義務,決不可以偷稅、漏稅;“不犯國製”,國製是國家的法律,國家的法律決定不違犯。你看看這四條多麼重要,這四條做到了就是敬重尊長,敬重社會,敬重國家。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現在家庭已經不教這些,所以兒童不懂得這些道理。許許多多人說:“兒女不聽話,不聽管教。”你沒有教,你怎麼能管教?不但你沒有教,你的父母也沒教你。所以《無量壽經》上佛說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這句話雖然講得很柔和,我們聽了很難過、很痛心。教兒女,從哪裏教起?古時候從《弟子規》教起,從灑掃應對教起,現在誰懂得?臺灣還有幾位志士仁人在提倡讀經,讓這些中小學的學生念中國的古書,很難得,很難得!希望這個提倡能有效果。我們今天在澳洲建立個小道場,要求所有的出家人學《弟子規》,把這個定作我們第一個課程。要背、要能講、要能做到,從學做人做起。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成佛?了凡先生這些話,全在《弟子規》裏頭。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
“君”,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領導”,無論你在哪個單位,單位領導人就是“君”。我們做一樁事情,千萬不要以爲領導人不知道,可以私下胡作妄爲,那就錯了。
【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如果我們懲罰一個人,千萬不要認爲領導人不知道,我可以任意去欺負人、欺壓人,你就錯了。
【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教我們謹慎從事,這些地方最關陰德。你做好事別人不知道,這是積陰德。你的領導不知道,你在那個地方作威作福,這是損你的陰德。這個事情做不得,果報可畏!再看末後這一段:
【何謂愛惜物命】
這是培育仁慈心。
【凡人之所以爲人者,惟此恻隱之心而已。】
“恻隱”是憐憫心、同情心,人之爲人,實在講就在這一點。
【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無非是增益我們的恻隱之心,這就是仁者,這就是積德。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周禮》是周公定的。“孟春”是正月。正月要祭祀的話,祭祀都是用些動物殺生來祭神明,不要用母的。爲什麼?這是它生育的時候,要憐憫它。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隱之心也。】
“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儒家講的。佛家雖然沒有禁止肉食,但是佛勸人要吃“叁淨肉”。什麼叫“叁淨肉”?“不見殺”,殺的時候,你沒有看到;“不聞殺”,殺的時候,你沒有聽到聲音;“不爲我殺”,這個不是爲我殺的;都是保全“恻隱之心”而已。佛教傳到中國,一直到梁武帝,梁武帝讀《楞伽經》,真的是大動恻隱之心,他把肉食斷掉了。諸位要曉得,佛教吃素,不吃肉,素食是中國梁武帝提倡的,這個不是佛教本來的教義。梁武帝是佛門的護法,他以國王之尊提倡素食,形成了素食運動。當時出家人統統響應,一直傳到現在,在家居士也響應,這是一樁好事情。素食對于健康決定有好處,尤其是現在的肉食,現在肉食含的病菌非常多,非常嚴重,“病從口入”。
如果你們要以爲素食不健康,肉食才是健康的,我可以給你做證明。我素食吃了五十年,我一生沒生過病,怎麼能說素食不健康?新加坡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二歲,她是胎裏素,她一出世就不能吃葷辛的,吃葷辛她就要吐。她素食一百零二年,身體健康,一點毛病都沒有,所以在新加坡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二歲的年輕人”。怎麼能說素食不健康?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在作祟。下面說: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爲我殺者不食。】
這個比釋迦牟尼佛加了一條,加了一條就是“自養者”。
【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這是好事情。所以我們要想養成健康的身體,不能不注意這條。末後,了凡先生做了一個總結: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爲物命。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常常想到這個,我們心裏面很難過,爲了生活,沒有辦法不殺生。知道這個道理,慈悲心懇切的人他不穿絲織品。爲什麼?看到傷心。一件綢緞,多少生命在裏頭,怎麼能忍心?穿皮的衣服,都是殺生,取它的皮毛,不忍心!耕地、種植,地上許許多多的小蟲都死了,我們才得一點糧食。我最近在雪梨參觀一個農場,是出家人開辦的,他們把蔬菜種在塑膠的籃子裏面,我就問他:“爲什麼不種在地上?”“種在地上,耕地會殺死很多小蟲。我們種在籃子裏面,費的工程大很多,但是不殺生。”我聽了很受感動,很難得,這個值得提倡。他還是用土栽,不過把土放在塑膠籃子裏頭,大的籃子,避免殺生。
【故暴殄之孽】
我們吃東西不愛惜,飯菜吃剩就丟棄,這個造孽,這個罪很重!
【當與殺生等】
這個罪業跟殺生沒有兩樣。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我們總要懂得防範。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善行無窮,不能殚述。】
說之不盡。
【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得可備矣。】
了凡先生在此地舉出這十個例子,希望我們從十個例子去類推,認真努力去修學,自然善行就可以圓備。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