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九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看《了凡四訓》第四篇“謙德之效”。前面都是講到改過積善,能夠改過積善當然很好,但是人在社會上,不能不與廣大的群衆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謙虛;如果涉及到傲慢,依舊是很難行得通的。了凡先生把“謙德”放在四篇文章的最後,就像佛經裏面的流通分一樣,意義非常重大。請看本文:
【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這是《易經》裏面的幾句話。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我們看《易經》六十四卦,每一爻都是吉利而沒有凶相的,唯獨謙卦,只有這一卦。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這兩句是《書經》裏面所說的。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將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這後面了凡先生說,他很多次跟同學們一起去參加考試,常常見到貧寒的學生們將要發達,也就是他將要考中的時候,之前他有預兆,一定是非常謙虛。所以處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虛懷若谷,能夠接納別人,能夠成就別人。
《易經》上這四句話,我們簡單的說一說。“虧”是虧損,“盈”是自滿,“天道”也就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凡是自滿的人,總是會遇到一些吃虧的地方,虧欠的地方。能夠謙虛的人一定能夠得到利益,這是天道。“地道變盈而流謙”,“地”是寬廣,“變”是變動,“流”是聚集在一處的意思。像流水,水總是會流到低窪的地方,不會流到高的地方,所以“變盈而流謙”。像水,高的地方是滿、自滿,貢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潤,滋潤總是在低窪的地方。“鬼神害盈”,對于自滿的人、傲慢的人,鬼神總是要找他麻煩,給他開開玩笑,而對于謙虛的人,鬼神尊敬,鬼神幫助。人道又何嘗例外!“人道惡盈而好謙”,對于自滿的人、自大的人、傲慢的人,人們總是討厭他,對謙虛的人總是歡喜他。所以謙之一卦,惟有吉利而無凶災,這是做人重要的原則。下面了凡先生舉了五個人來做例子,我們從這個地方觀察,他眼光確實不錯,觀察得非常准確。第一個例子: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費曰:何以見之?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將佑之,豈有不發者?及開榜,丁果中式。】
這一年,了凡先生叁十七歲,他去考進士,跟同伴一共十個人,嘉善縣一共十個人。十個人當中他看出來了,“丁敬宇”,敬宇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丁賓,這個人在十個人當中年歲最輕,“年最少”,非常謙虛。了凡就告訴另外一個同伴,也是參加考試的費錦坡,跟他講,他說:“丁敬宇今年一定會考中,中進士。”費就說:“何以見得?”了凡先生說:“惟謙受福”。這一句就是從《易經》裏頭下的定論。“兄看十人中”,你看我們十個人當中,有哪一個像丁敬宇這樣謙虛的?“恂恂款款”,是講的信用、忠厚、誠實。“不敢先人”,總是居人之後,這個難得,不敢爲人先。“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對于每一個人都能恭敬順承;換句話說,在大衆之中他不堅持成見,能夠隨順別人,這個難得!“有受侮不答”,他受別人侮辱,他沒有一句話說。“聞謗不辯”,聽到別人毀謗他,他不辯白。丁敬宇都做到了,他一個人能夠如此,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開榜,果然中了。了凡先生沒中,了凡考進士考了叁次,前面兩次都沒中,這是頭一次。他叁十七歲這一年去考試,沒有考中。第二位他舉的馮開之,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叁歲。
【丁醜在京】
丁醜年是公元一五七七年,我們用公元來計算,我們的概念比較清楚。這一年他又去考進士,這是第二次去考,第一次是叁十七歲,第二次是四十叁歲,第二次去考。
【與馮開之同處】
這也是跟他同時去考試的馮開之,也是浙江人,是他們的同鄉。
【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
他年輕時候的習氣全都沒有了,馮開之這一次參加考試中了狀元,就是進士的第一名。
【李霁岩,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
當時有一位李霁岩先生,這是很直爽的一個朋友,見到別人的過失,他要當面批評。見到馮開之也是毫不客氣批評他,可是馮開之“平懷順受”,心裏聽到之後非常平靜,完全接受。“未嘗有一言相報”,“相報”就是辯白,沒有一句話來辯白,別人所指責的完全承受。
【予告之曰】
我跟馮先生講。
【福有福始,禍有禍先。】
禍福都有預兆,“始”跟“先”當預兆講。
【此心果謙】
他這謙虛不是裝的,是真的,出自于真誠心。這樣謙虛的人:
【天必相之】
“相”是襄助,老天爺也會襄助他。
【兄今年決第矣】
他就判斷:你今年一定考取。
【已而果然】
不但他考取,他是第一名被錄取,以後官做到翰林院的編修。這是第二次了凡先生參加進士的考試,遇到同鄉的馮先生。第叁個例子: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久不第。】
“童年”,沒有滿二十歲,二十歲叫“弱冠”,十九歲以下叫“童年”。可見這個人相當聰明,他童年的時候就中舉人,考取舉人。以後考進士就沒有辦法,考了許多次都沒有考取。
【其父爲嘉善叁尹】
他的父親是嘉善縣的叁尹。叁尹就是縣裏面它的地位是在第叁級。通常我們叫大尹,大尹是縣長,大概要照現在的說法,二尹應當是秘書長、主任秘書,叁尹大概是科長,這縣政府的組織。
【隨之任】
他隨著他的父親到嘉善來就職,他父親相當于縣政府的科長。
【慕錢明吾】
錢明吾是當時的一位學者,很有學問、德行的一位老先生。
【而執文見之】
他自己做了文章,把自己的文章帶去給錢先生看。
【明吾悉抹其文】
錢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許多地方都把它劃掉了。
【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通常文人的習氣,總是自己的文章好,別人改動自己文章,心裏總是不服。可是趙裕峰不一樣,錢先生改了他的文章,不但沒有一點怒容,而且真正是心服,心服口服,確實能夠改正。
【明年,遂登第。】
到第二年,他再參加進士考試,他考中了。謙虛重要!第四位是夏建所:
【壬辰歲,予入觐,晤夏建所。】
這一年是了凡先生五十八歲,入觐是見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
【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
非常謙虛,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
【歸而告友人曰】
他回來告訴他的朋友們說。
【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壬辰年遇到夏建所,他觀察非常准確。“凡天將發斯人也”,這個話就是說,這個人將要發達之前,福報還沒有現前,智慧已經透出來了。智慧透出來之後,“則浮者自實”,“浮”是輕浮,他自自然然就老實了,放肆的自自然然他就收斂了。“建所溫良若此,天啓之矣。”這是老天爺啓發他,他智慧開了。這一次考試開榜的時候,果然中式。第五位是張畏岩,這是反面的一個例子: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
書念得好,文章寫得好,在現在講學術界裏他有相當的聲譽,大家都非常贊歎他。
【甲午,南京鄉試。】
“鄉試”是考舉人,張畏岩是個秀才,考舉人。
【寓一寺中】
住在一個寺廟裏。
【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爲眯目。】
考試完了之後,揭曉的時候,他沒考中。沒考中他就罵考試官:“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爲什麼沒有被錄取?”心裏非常不平。
【時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道者”是一位道長。道長在旁邊聽他在那裏大罵試官,在那裏不平,埋怨!這個道長在旁邊笑。
【張遽移怒道者】
張畏岩罵考試官,道者在旁邊譏笑,他就轉過來罵這個老道。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道者就講: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張益怒曰】
張脾氣就更大了。
【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麼曉得不好?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這道長講得有道理。作文一定要心氣和平,心平氣和才能寫得出好文章。現在聽你罵考試官,你的心非常不平,你的文章怎麼能寫得好?張畏岩也算是很難得,他聽了道長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他就把怒息下來,反過來向道長請教。這個難得,不容易!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這個道長跟張畏岩講:考試能不能考中,那是命。命裏頭要是不該中,你文章作得再好,都沒用處。所以古時候考試,沒有不重視陰功,上是祖宗積德,下是自己要有陰功,積陰德,積些善事不爲人知道,鬼神在當中默默的保佑,你參加考試中的機會就很多。所以道者就告訴他:你必須自己做個轉變。就如同了凡先生遇雲谷大師一樣。
【張曰】
張畏岩講:
【既是命,如何轉變?】
既然命裏頭不該考中,我怎麼個轉變法?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者講,造命雖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他這個意思跟雲谷禅師的說法完全相同。勸他“力行善事,廣積陰德”,有求必應!
【張曰:我貧士,何能爲?】
我是一個貧寒的讀書人,你叫我去做善事,我沒有力量。縱然心裏想做,所謂是力達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