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九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前面都是讲到改过积善,能够改过积善当然很好,但是人在社会上,不能不与广大的群众交往,因此做人最重要的是谦虚;如果涉及到傲慢,依旧是很难行得通的。了凡先生把“谦德”放在四篇文章的最后,就像佛经里面的流通分一样,意义非常重大。请看本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这是《易经》里面的几句话。
【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
我们看《易经》六十四卦,每一爻都是吉利而没有凶相的,唯独谦卦,只有这一卦。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这两句是《书经》里面所说的。
【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后面了凡先生说,他很多次跟同学们一起去参加考试,常常见到贫寒的学生们将要发达,也就是他将要考中的时候,之前他有预兆,一定是非常谦虚。所以处事待人接物,最重要的是虚怀若谷,能够接纳别人,能够成就别人。
《易经》上这四句话,我们简单的说一说。“亏”是亏损,“盈”是自满,“天道”也就是自自然然的道理。凡是自满的人,总是会遇到一些吃亏的地方,亏欠的地方。能够谦虚的人一定能够得到利益,这是天道。“地道变盈而流谦”,“地”是宽广,“变”是变动,“流”是聚集在一处的意思。像流水,水总是会流到低洼的地方,不会流到高的地方,所以“变盈而流谦”。像水,高的地方是满、自满,贡高我慢,得不到利益,得不到滋润,滋润总是在低洼的地方。“鬼神害盈”,对于自满的人、傲慢的人,鬼神总是要找他麻烦,给他开开玩笑,而对于谦虚的人,鬼神尊敬,鬼神帮助。人道又何尝例外!“人道恶盈而好谦”,对于自满的人、自大的人、傲慢的人,人们总是讨厌他,对谦虚的人总是欢喜他。所以谦之一卦,惟有吉利而无凶灾,这是做人重要的原则。下面了凡先生举了五个人来做例子,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他眼光确实不错,观察得非常准确。第一个例子:
【辛未计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宾,年最少,极其谦虚。予告费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费曰:何以见之?予曰:惟谦受福。兄看十人中,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如敬宇者乎?有受侮不答,闻谤不辩,如敬宇者乎?。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这一年,了凡先生三十七岁,他去考进士,跟同伴一共十个人,嘉善县一共十个人。十个人当中他看出来了,“丁敬宇”,敬宇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丁宾,这个人在十个人当中年岁最轻,“年最少”,非常谦虚。了凡就告诉另外一个同伴,也是参加考试的费锦坡,跟他讲,他说:“丁敬宇今年一定会考中,中进士。”费就说:“何以见得?”了凡先生说:“惟谦受福”。这一句就是从《易经》里头下的定论。“兄看十人中”,你看我们十个人当中,有哪一个像丁敬宇这样谦虚的?“恂恂款款”,是讲的信用、忠厚、诚实。“不敢先人”,总是居人之后,这个难得,不敢为人先。“有恭敬顺承,小心谦畏”,对于每一个人都能恭敬顺承;换句话说,在大众之中他不坚持成见,能够随顺别人,这个难得!“有受侮不答”,他受别人侮辱,他没有一句话说。“闻谤不辩”,听到别人毁谤他,他不辩白。丁敬宇都做到了,他一个人能够如此,天地鬼神都会保佑他,哪有不中的道理?及开榜,果然中了。了凡先生没中,了凡考进士考了三次,前面两次都没中,这是头一次。他三十七岁这一年去考试,没有考中。第二位他举的冯开之,这一年了凡先生四十三岁。
【丁丑在京】
丁丑年是公元一五七七年,我们用公元来计算,我们的概念比较清楚。这一年他又去考进士,这是第二次去考,第一次是三十七岁,第二次是四十三岁,第二次去考。
【与冯开之同处】
这也是跟他同时去考试的冯开之,也是浙江人,是他们的同乡。
【见其虚己敛容,大变其幼年之习。】
他年轻时候的习气全都没有了,冯开之这一次参加考试中了状元,就是进士的第一名。
【李霁岩,直谅益友,时面攻其非,但见其平怀顺受,未尝有一言相报。】
当时有一位李霁岩先生,这是很直爽的一个朋友,见到别人的过失,他要当面批评。见到冯开之也是毫不客气批评他,可是冯开之“平怀顺受”,心里听到之后非常平静,完全接受。“未尝有一言相报”,“相报”就是辩白,没有一句话来辩白,别人所指责的完全承受。
【予告之曰】
我跟冯先生讲。
【福有福始,祸有祸先。】
祸福都有预兆,“始”跟“先”当预兆讲。
【此心果谦】
他这谦虚不是装的,是真的,出自于真诚心。这样谦虚的人:
【天必相之】
“相”是襄助,老天爷也会襄助他。
【兄今年决第矣】
他就判断:你今年一定考取。
【已而果然】
不但他考取,他是第一名被录取,以后官做到翰林院的编修。这是第二次了凡先生参加进士的考试,遇到同乡的冯先生。第三个例子:
【赵裕峰,光远,山东冠县人,童年举于乡,久不第。】
“童年”,没有满二十岁,二十岁叫“弱冠”,十九岁以下叫“童年”。可见这个人相当聪明,他童年的时候就中举人,考取举人。以后考进士就没有办法,考了许多次都没有考取。
【其父为嘉善三尹】
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三尹。三尹就是县里面它的地位是在第三级。通常我们叫大尹,大尹是县长,大概要照现在的说法,二尹应当是秘书长、主任秘书,三尹大概是科长,这县政府的组织。
【随之任】
他随著他的父亲到嘉善来就职,他父亲相当于县政府的科长。
【慕钱明吾】
钱明吾是当时的一位学者,很有学问、德行的一位老先生。
【而执文见之】
他自己做了文章,把自己的文章带去给钱先生看。
【明吾悉抹其文】
钱先生把他的文章大幅度的批改,许多地方都把它划掉了。
【赵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通常文人的习气,总是自己的文章好,别人改动自己文章,心里总是不服。可是赵裕峰不一样,钱先生改了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一点怒容,而且真正是心服,心服口服,确实能够改正。
【明年,遂登第。】
到第二年,他再参加进士考试,他考中了。谦虚重要!第四位是夏建所:
【壬辰岁,予入觐,晤夏建所。】
这一年是了凡先生五十八岁,入觐是见皇帝,在京城遇到夏建所。
【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
非常谦虚,真正做到自卑而尊人。
【归而告友人曰】
他回来告诉他的朋友们说。
【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壬辰年遇到夏建所,他观察非常准确。“凡天将发斯人也”,这个话就是说,这个人将要发达之前,福报还没有现前,智慧已经透出来了。智慧透出来之后,“则浮者自实”,“浮”是轻浮,他自自然然就老实了,放肆的自自然然他就收敛了。“建所温良若此,天启之矣。”这是老天爷启发他,他智慧开了。这一次考试开榜的时候,果然中式。第五位是张畏岩,这是反面的一个例子:
【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有声艺林。】
书念得好,文章写得好,在现在讲学术界里他有相当的声誉,大家都非常赞叹他。
【甲午,南京乡试。】
“乡试”是考举人,张畏岩是个秀才,考举人。
【寓一寺中】
住在一个寺庙里。
【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
考试完了之后,揭晓的时候,他没考中。没考中他就骂考试官:“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没有被录取?”心里非常不平。
【时有一道者,在旁微笑。】
“道者”是一位道长。道长在旁边听他在那里大骂试官,在那里不平,埋怨!这个道长在旁边笑。
【张遽移怒道者】
张畏岩骂考试官,道者在旁边讥笑,他就转过来骂这个老道。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道者就讲:相公,你的文章一定不好。
【张益怒曰】
张脾气就更大了。
【汝不见我文,乌知不佳?】
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你怎么晓得不好?
【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这道长讲得有道理。作文一定要心气和平,心平气和才能写得出好文章。现在听你骂考试官,你的心非常不平,你的文章怎么能写得好?张畏岩也算是很难得,他听了道长的话,说得很有道理。
【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
他就把怒息下来,反过来向道长请教。这个难得,不容易!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须自己做个转变。】
这个道长跟张畏岩讲:考试能不能考中,那是命。命里头要是不该中,你文章作得再好,都没用处。所以古时候考试,没有不重视阴功,上是祖宗积德,下是自己要有阴功,积阴德,积些善事不为人知道,鬼神在当中默默的保佑,你参加考试中的机会就很多。所以道者就告诉他:你必须自己做个转变。就如同了凡先生遇云谷大师一样。
【张曰】
张畏岩讲:
【既是命,如何转变?】
既然命里头不该考中,我怎么个转变法?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道者讲,造命虽然是天,可是“立命者我”,他这个意思跟云谷禅师的说法完全相同。劝他“力行善事,广积阴德”,有求必应!
【张曰:我贫士,何能为?】
我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你叫我去做善事,我没有力量。纵然心里想做,所谓是力达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
《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