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中國深圳鳳凰衛視
諸位同學,大家好!接著請看“積善之方”最後的一段:
【隨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
這是了凡先生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知道隨緣盡力的去行善。哪些是善事?他舉了十個例子。
【第一、與人爲善。第二、愛敬存心。第叁、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爲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這十條我們讀了以後仔細想一想,確實有必要。而這十條在現前社會裏面,可以說是嚴重的缺乏。所以社會的動亂不安,人心人心惶惶,確實是有道理的。這十條對我們的幫助很大,了凡先生往下是一條一條爲我們說明。先說“與人爲善”:
【何謂與人爲善】
這是舉古時候的一個例子。
【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
這是說舜王,大舜在年輕的時候。“雷澤”是湖的名字,在山東。在湖邊,當然打魚的人很多;“漁者”就是打魚的人。這些人年輕力壯,都選擇好的地方去捕魚。但是老弱就沒有辦法跟他們爭,只好到急流淺灘之處;這是很不好的地方,也很不容易撈獲。舜看到之後,生了憐憫之心,這是年輕人欺負老弱,對不起老年人。他怎麼辦?他也去捕魚。他也去,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給人看。
【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他這個方法好!看到人在捕魚的時候互相爭執,相爭不讓,他一句話都不說,不說他們的過失;偶爾見有互相謙讓的,他就大加贊揚。
【期年】
過了一年。
【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
過了一年之後,由于舜的感化,大家彼此都能夠互相相讓。
【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確實有大智慧。他爲什麼不用言教來開導大衆,而以身體力行,給大家做一個榜樣?這其中的道理我們要多想想,言教不如身教;你教人家做,你自己做不到,沒有人相信。尤其在今天的社會,一般大衆貪嗔癡慢的習氣,染汙得比古人不知道要多十倍、百倍都不止。在那個時候,我們可以講,民風還相當淳樸,舜這種方法一年就能夠收到效果。我們今天要效法大舜的精神,要采取大舜的方法“以身作則”,一年收不到效果;至少得十年,如果十年能收到效果,那就非常的幸運;十年收不到效果,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持之以恒,必定能夠感化衆生。這是以舜的悲心、以舜的善巧方便做一個例子。下面說:
【吾輩處末世】
“末世”是佛法裏面講的“末法時期”。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我們在經典上看到是一萬二千年:第一個一千年叫正法時期;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時期,像法,相似,已經變質了;往後一萬年都稱爲末法時期,現在末法已經過了一千年。了凡先生是明朝人,明朝已經是在末法時代,這個時候人心逐漸逐漸薄了,沒有從前那麼樣淳厚;這是特別提出來,我們這一輩現在處在末世。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這是了凡先生勸導我們,在末世千萬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別人有不善的事情,做不善事情的人在現在的社會太多太多了,我們自己雖然行善,決不可以用善來跟他做比較、做較量,不可以。別人能力不及我,不可以把自己的能力去爲難別人。
我們這個道場有一位悟千法師,這個人能力很強。過去韓館長在世的時候常常跟我說,悟千一個人可以做五個人的事情,但是就是不能處人,跟什麼人都處不好。我也幫助她找了幾處地方,都住不好,不能跟人相處。最後,我把她送到圖文巴山上,讓她去那邊照顧這個小地方。我把她的名字改了;館長替她取名“悟千”,大千世界的“千”,那個“千”的形狀像一把寶劍,處處刺傷人,所以我想這個名字不好,我把她改成謙虛的“謙”,讓她學謙虛、學忍讓。她在山上住了一年多,不錯,確實天天反省,最後她明白了,她知道她爲什麼跟別人處不好。就是她做事的速度太快,認真負責,看別人都看不慣,這就是以自己的多能而困人,所以別人都不喜歡她。這一回頭,大家都歡喜她,都贊歎她,都願意和她相處。人貴自知,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在哪裏,把自己的毛病改過來就好了,那才真正是一個善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這是教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己有才智,一定要收斂。要懂得收斂,有才要常作無才之想,這是真的。我們縱然有才智,比起古聖先賢,我們差遠了,根本就配不上,這一點小才智算得了什麼?現代人稍稍有一點能力,就感覺到“值得驕傲”,這個錯了,這一“值得驕傲”,自己的德行全都毀掉了,這是很大的過失;一定要收斂,要虛懷若谷。見別人的過失一定要包容、要掩蓋,所謂是“隱惡揚善”。古人的教訓是真理,我們這樣對人,“一則令其可改”,讓他慢慢覺悟、慢慢的回頭,給他改過的機會;一則叫他知道有所顧忌,他作惡別人不是不知道,別人知道而不說他、而包容他,容易使他生慚愧心,不敢放縱。這是我們處世對人良好的態度。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
這是隨緣度衆的秘訣。人家有很小的長處、有很小的善行,我們見到了,可以舍去自己的立場,全心全力去幫助他。我的善行比他還要大,比他做得還要好,我暫時放下隨順他,讓他生歡喜心,幫助他、成就他,這才是真正的與人爲善。
【且爲豔稱而廣述之】
“豔稱”是美稱、贊歎,使他善能夠日增。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爲自己起念,全是爲物立則。】
什麼叫“爲物立則”?我們如果說“人”,人的範圍有限;“物”,物可以包括人。我們今天講“動物”,動物可以包括人;但是講“人”,不包括動物。所以“物”的意思比“人”的意思廣泛得太多。不但是爲一切人做一個模範,“則”就是模範、就是榜樣,做一個好樣子,要爲一切衆生做好樣子。“一切衆生”,範圍就包括得廣了。
【此大人天下爲公之度也】
我們今天要改過,講修善、講積善,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要從拓開心量做起。起心動念不要爲自己,爲天下、爲世界,爲社會、爲衆生,決沒有自己的念頭,這個人就稱之爲“大人”,這是真正的“天下爲公”。第二段講:
【何謂愛敬存心】
這一條非常重要!我們現前的社會,實在說就是缺乏愛心。現代人幾乎已經把什麼叫愛心忘掉了,這個不得了。佛法裏面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慈悲就是愛心。今年是二00一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在新加坡,照過去的例子,我們舉辦千禧年的溫馨晚會。我就想到:今年的晚會,我送大家什麼禮物?想到今天社會普遍沒有愛心,我就寫了一個“愛”字,複印了兩萬張,向全世界送愛心。原本的這一張,贈送給新加坡的總理吳作棟先生,普遍的向全世界送愛心。有同修把這個字到處去贈送,我聽了很歡喜。我自己知道送了叁位總統,新加坡的納丹總統,印度尼西亞的瓦西德總統送他了,美國的小布希總統也送了他一張。處處送愛心,提醒大家愛心重要。唯有真誠的愛護別人、愛護一切衆生,我們這個世界才能夠安定,才能和平,人民才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看底下的文字:
【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
這個世間什麼叫君子?什麼叫小人?如果就形相上來看,很難看得出來。
【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如果從存心上來講,君子跟小人完全不同。形相上很難辨別,存心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像黑與白一樣,絕不混雜。
【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存心不一樣。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
這個我們要知道,大聖大賢、諸佛菩薩,跟我們一般人有什麼兩樣?如果就形迹、日常生活工作上來看,實在講沒有兩樣;唯在存心不同。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們所存的是愛敬之心,真誠的愛敬,平等的愛敬,佛菩薩的愛心是遍虛空法界。下面文說: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
誰能懂得這個道理?爲什麼人間“萬品不齊”?這是習染不同,習性不一樣。習性從哪裏來的?無量劫善惡心行變現出來的。佛法叫“業力”,業力不一樣,所以才有賢愚不肖。但是要知道,這些人跟我們是一體,“皆吾同胞”。這個事情如果不是大聖人教導我們,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孔子在《易·系辭傳》裏面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又告訴我們:“精氣爲物,遊魂爲變。”這些話都是跟我們說明萬物的來源,生命的來源,以及族類的來源,這是儒家講的。道家也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說法言詞不一樣,意思相同。佛家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你看看儒、釋、道叁家所說的,講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萬物品類不齊的差別怎麼形成的,這些話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學佛這麼多年,把佛菩薩聖賢的教誨,我歸納也寫成兩句:“心性幻化虛空法界”,虛空法界從哪裏來的?心性幻化的,《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根身影現國土衆生”,我們這個身體,國土—今天所說的宇宙之間的星球,以及一切衆生,跟我們根身是一不是二。所以心性虛空法界一如,色身、國土、衆生不二。因此愛敬萬品,是真正的自愛。“自愛”這兩個字,今天有幾個人懂得?人要自愛,要自愛就要愛一切衆生,所以真正體會到“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這一句話重要!
【孰非當敬愛者】
哪一個不是我們敬愛的對象?
【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
《了凡四訓電視弘法講記 (第十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